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1期 ID: 135712

[ 郑莉萍 文选 ]   

享受语文:语文教学的佳境

◇ 郑莉萍

  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彰显语文的享受价值,我们会发现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与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不仅折损了语文内在的美,消减了学生对母语的敏感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偏离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享受语文”植根于语文学科博大、浓厚的人文背景,语文本身所拥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对学生来说,在生理、心理、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湖南衡阳的特级教师谭青峰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享受语文”给师生带来的求知愉悦:“在这种境界中,我仿佛是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羊人,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羊羔,让他们尽情地吮吸青草地的养分,他们所获得的绝对要比我给他们灌输的要多得多。”①在谭老师看来,享受语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境界,这种美好的境界在于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了语文天真烂漫的“青草地”,学生享受语言美的培养、享受能力的提高以及体验的丰赡。
  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我们会看到这样一派“陶然共忘机”的享受图景:汉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美,成了让师生惊异与敬慕的享受底蕴;文本世界的意象美、人文美为师生的沉醉与吐纳平添无限的享受韵味;师生在审美熏陶中享受、在忘我的体验中享受、在灵活自如的实践中享受、在心灵如沐春风的陶冶中享受。可以说,“享受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方式,语文不再是学生外在的负担,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盈生命力的有机体,学生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用语文的眼光诗意地看待生活,保持心理上的乐观平和、情感上的充足愉悦,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所以,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就是从以往学语文的那种枯燥、厌烦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语文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美好境界中来。
  
  一、“享受语文”的内涵
  
  对“享受”一词的准确定位是探究“享受语文”的关键。《辞源》中“享受”解释为:“当之为享,得之为受。‘享’古字作‘亯’,献也。从高省,曰象孰(即熟)物形。”“享”的本义与祭祀活动有关,古代祭祀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而祭品在其中扮演着沟通人意和神意的重要角色,所以把与其身份相当的祭品、珍物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王侯,便是“享”。依礼而享,从而得到恩惠,包括物质上的恩惠、精神上的恩惠,就是“受”。由此可见,“享受”不仅是物质或精神上的获得,还是一种有所期望的付出,从付出中获得的幸福、满足才是享受。《汉语大词典》中“享受”的解释更简单:“享用;受用。”通过使用某些东西而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此处更侧重强调了“用”。单纯的拥有和受用都不能称之为享受。谭青峰老师对“享受”的解释更加形象:你拥有了一幢漂亮的房子,这就是“享”就是“有”,而你好好地用这幢漂亮的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就是“受”就是“用”。所以,不要以为“拥有”了就是享受。同样以这幢漂亮的房子为例,如果你还没有搬进去,享受了吗?你不好好地装修,把它弄得鸡舍都不如,是享受吗?你得到了一部好书,但你没有去读,享受了吗?即使你读了,却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被其中的妙处所感动,是享受吗?所以,享受是拥有和使用的统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享受与语文联姻充分突显了语文独特的享受价值,为了更加恰切地理解“享受语文”,谭青峰老师在他的实践中重点强调了三点。
  第一,这里所说的享受,是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基本的属性为基础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精神相一致的。因为,享受也包括对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和运用,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以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审美的体验。
  第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并不是歌颂正义、抒发喜悦美好之情的,还有一些作品无情地鞑靼黑暗、揭露丑恶、抒写痛苦和磨难,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因作品的内容不同而悲而怒而憎,甚至会拍案会流泪。这样看来,我们并没有得到愉快和喜悦,那还是享受么?请注意,文章作者鞑靼黑暗,揭露丑恶,其目的是倡导光明和美好,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而且,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第三,所谓享受,既是指对知识的获取和拥有,也指以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
  基于以上的理由,他为“享受语文”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享受语文,指语文教学要多方位地让学生用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获取和拥有人生成长需要的养分,而且,它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体验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纵观谭青峰老师对“享受语文”的界定,我们会发现,语文的本体特征是一切享受的由来和源泉,“享受语文”并非是缘木求鱼的狂妄之谈,而是背倚语文本体,既有深厚浓郁的人文内涵,又有生动鲜活的实践本质的理性诉求。
  
  二、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
  
  谭青峰老师从语文的本体出发,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何为语文的本体?在谭老师看来,语文的本体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本这些构成语文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汉字所独有的象形美与音韵美使语文天生具有了诗质的源头与享受的底蕴;文学文本中奇谲瑰丽的意象美与色彩缤纷的人文美则为学生拓开了一片奇异的文学天地,使学生的享受体验在文本中有所依凭、有所寄托。以下,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探讨谭青峰老师用享受的眼光观照的语文世界。
  1.语言文字的享受性表现。
  语言是由文字和语音构成的能指符号。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其产生可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项民族心智工程。汉字以象写意、由意造境,笔画流转之间传达的是生命的气息。汉语的语音系统更是以其四声交叠、音韵和谐而使汉语拥有了感官上的音乐美。谭青峰老师正是从这里出发准确把握了汉语本身的享受性。
  我们在这儿借用一下“字象”的概念。画家兼诗人石虎先生在《论字思维》一文中提到:“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②字象包含汉字的形体之象和意义之象,其中形体之象就是由线条组成的抽象结构,而由汉字形象引申出的义象则是汉字的意义。谭青峰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汉字在用笔、结体、造型等不断变化中呈现的形式美,以此诱发学生在汉字形式的审美中获得享受。“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构成了千变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而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字体的千姿百态,造型优美,无不洋溢着美的韵律。观其形态,楷书之美,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写在一个方格里,形态一致,令人舒心悦目;行书之美,虽无固定的模式,但那种灵动的意韵,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草书之美,它超脱实用性而以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让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使汉字的表达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给你以无穷的精神享受。”③不同的字体包含其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字形体之象的审美,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汉字历史的了解,而且汉字字形的演变也使学生曲折地窥见了中国灿烂的汉字文化。同时,谭青峰也很重视对汉字意义之象的解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汉字认知。这里,意象思维的流动与转化在汉字由形体之象到意义之象的过渡与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创造汉字“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使汉字的字象呈现多层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汉字的图形“像”其表现之物,如山、日、人等;另一方面是汉字的图形“不像”其所表现之物,字形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随意性增加,这就需要通过意象思维的流动与转化去通悟、意会。但不管怎样,汉字的形体之象与意义之象之间总存在着一个美丽的空间,因着这个空间,学生便可冥思遐想,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享受这个充满弹性的时空。例如,谭老师对“人”字意义之象的解读就使学生在一个简单的汉字中获得了丰腴的精神享受:“人”字,一撇一捺,谁都认识,谁都会写,但你仔细品味一番,就会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十分深刻。“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支撑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人们迈动双脚踏实地向前走……你看,一个“人”字包含着这么多做人的信息,真是奇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