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9月24日
地点:东湖中学三楼演播厅
集备主持人:杨军
备课组:东湖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参加教师有杨军、杨淑君、张婷婷、曾祥西、邓援、张勤、徐莹、吴文君。
一、讨论
杨 军:老师们,下午好!现在集备开始,第一单元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是高中文学鉴赏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诗歌鉴赏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前段时间,我们备课组针对诗歌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讨,吴文君老师执教《再别康桥》,代表备课组上了一节区级展示课,区教研室张银华老师作了精彩点评。
1.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请大家发表看法。
邓援:我想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谈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中很明显地看出,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有效途径,所以诗歌教学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来看,第一单元入选的就是优秀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鉴赏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效性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吴文君:诗歌的有效教学的确值得我们重视!关于我们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杨老师,这上面有我的文件夹吧,请帮我打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略。)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感兴趣的,尤其是对爱情诗。同时,调查问卷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可以启发我们的诗歌教学,例如,约有一半的同学在自读诗歌时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一大半的同学对主要意象把握不准。 看来,我们坐下来一起研究一下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徐莹:吴老师的工作真是很细心啊,我觉得你的做法很实际,我很赞同。那么,关于诗歌阅读有效性,我也查阅了有关专家的看法。首先,何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那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这其中包含至少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
其次,具体到高一诗歌教学,就是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一堂诗歌教学课,学生能品出诗象、读出诗情、归出诗法,这便是有效的了。如果假以时日能悟出诗境、养出诗心,则更是诗歌教学的长效目标和我们由衷的期待了。
杨军:三位老师分别从新课标、学生学习状况、专家观点等几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但我认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这两个问题,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教学。
曾祥西:《我愿意是急流》我教过许多遍。首先我觉得它的格式很特别,全篇共五节,每节8句,前4句采用的是“我愿意是…”,后4句采用的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形成了一种对应的节奏美,回环往复,整齐而富有韵律,形成了五幅热情洋溢的艺术画面;其次是意象美,“我”与“爱人”两列意向交替出现,形成了两列鲜明的意向,“我”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向自喻,这些意向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比喻爱人的意向相对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杨淑君:我在网上查阅此诗时,发现有的版本五节诗排列的次序与课本上不一致。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课本中的排列次序好,因为,其一,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几个意象基本上以从低到高的空间次序排列;其二……(被抢断)
徐莹:杨老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觉得谈到诗歌意象的空间顺序,是不是可以将三四节调换一下,您看由深深谷底到峻峭山岩最后到广漠天空,这样安排不是更加合理么?
张婷婷:徐老师,你的看法有点偏颇,如果按照你的思路,云朵和破旗的位置是否也应互换呢?那许多地方都要换动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不是严格按照空间顺序,诗人是以情感为线索,情感层层递进,渐入高潮。
杨淑君:对,这正是我刚才要说的第二点。这几个意象的排列还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表现了我为了爱人,愿意忍受任何磨难、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形象越来越荒凉、单薄、无力,而相对应的五个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在我的保护下、呵护中,由活泼可爱到天真欢快到有青春活力,再到火焰般亮丽,最后发出辉煌壮丽的美,爱人的形象逐渐成熟丰润。在这样一种反差中,我们看到诗人始终抱着为爱牺牲自我的精神。只要自己心爱的人能够幸福,哪怕自己已无力再为爱人挡风遮雨,只要能做一点陪衬也心甘情愿啊!诗人的爱是深沉而执著的。(情绪激动)
徐莹:杨老师说得很激动啊,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您看,即使谈到情感的逻辑顺序,将三四节调换一下,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与狂风作战的荒林到饱经风雨打击的草屋再到承受毁灭也决不懊丧的废墟,诗人那种为爱人无私奉献的炽烈悲壮的情感,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这样排列,诗人的感情脉络不是更加清晰么?
张婷婷:我还是比较认同杨老师的观点,应该同时关照“我”与“爱人”形象的变化。“我”的形象主线凄惨、荒凉,草屋比废墟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草屋放在后面;爱人的形象逐渐坚强、成熟,常春藤并不能给废墟什么,而可爱的火焰却能给草屋带来温暖,这才是诗歌意象排列的重要原因,所以教材上的顺序更合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关照整体,不能断章取义。
杨军:(笑)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啊!不过,这的确是一场好戏。其实,我认为准确把握意象(内涵)应该是这篇诗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邓援:杨老师刚才说到意象的准确把握很重要。我认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意象的含义还应该结合中西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去解读,这是个难点。我认为西方人选取意象与中国有差异,诗中第五节把自己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 ,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年轻的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人老珠黄,谁会去爱呢?我们中国诗词善于借景抒情,注重的是以写景烘托、营造意境,追求言尽意远的效果。“夕阳西下”总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表达了无限的凄凉。而西方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带来的审美感受。如本诗中把我心中的爱人比作是“珊瑚似的夕阳”,不仅绚烂美丽,更见“鲜艳的辉煌”,一种极致的美,使人惊心动魄。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即意境,西方人注重再现,即典型。这就是中西方基本的美学思想。这种思维模式下的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吴文君:邓老师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我不认同您的观点!我们在看这首外国诗歌的时候,能不能抛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仅仅就这首诗歌的意象而谈意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