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4期 ID: 133968

[ 张一雄 文选 ]   

给你一双慧眼

◇ 张一雄

  【摘 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语文人文教育的集中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美妙结合。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感 意境 想象 比较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给学生一双慧眼,去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的选文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佳作的语言特质是美的描绘。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把它们所描绘的一幅幅景物美的图画和一个个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光线、声音、色彩、形体、动作、表情、意念等诉诸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爱憎,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的美育功能正是通过这种美感的诱导、熏陶、潜移默化来实现的。可以说,美育和语文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这种职能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材蕴涵的美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如果说,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创造了美,那么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师生对美的欣赏和再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及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以情悟美
  这是培养美感的基本方法。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形象、典型来反映生活,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特点。与以联想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相伴共生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感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没有人的感情,追求真善美就无从谈起。
  当代语文教学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被否定、被革除之列。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强调情感,注重挖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把作品中蕴涵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如教读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由于作品所叙述的事件远离现实,学生体会不深,学习热情自然不高。可以先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刘和珍君这一形象的句子:“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接着朗读刘和珍君惨死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惨死的原因——为国为民请愿!最后用悲而不哀的语调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然后让学生反复揣摩吟咏,就可以把悲愤的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的痛苦。这样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就融于“情”之中,这种“情”的切身感受就是体会”美”的过程。
  古希腊有一种观点,悲剧能净化人的灵魂。当我们看到作品中的人物“遭受不应该遭受的厄运”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意震撼人的心灵,迸发出人类原始善良的美感。”(《诗学》)在教读《离骚》、《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陈情表》、《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课文时,笔者深有体会,这些文章情浓文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当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哀同乐的时候,那撼人心魄的人格、真挚感人的友情、坚贞不移的爱情、至真至孝的亲情所迸发出来的美不是已激荡在学生心中了吗?
  二、开启想象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他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因此,联想和想象是极富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青少年成长的翅膀,便于美感的自由驰骋。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得到美的陶冶,学生的愉悦的情感一旦被唤醒,就能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积极运用这种想象能力,来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及其蕴涵的美。例如讲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三个“轻轻”为什么能透露作者难分难舍的离情?“金柳”、“青荇”、“水草”等一系列意象,为什么能展露诗人心中或对母校或对恋人的那种徐志摩式的柔情?因为“轻轻”把那种因爱而不忍发出声响、因爱而不忍惊动“云彩”的万千温情具体化了;作者把“金柳”想象成了“新娘”,“青荇”会为我而招摇、做“水草”是“我的心愿”……这样,透过这些美好的意象想象到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诗的美感在想象中得以加深,再来读诗句,味儿就浓了,情也激发了。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在春雨绵绵的时节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学生说:“我的心长满了花花草草”;有学生说:“我的心爬满了青苔”;有学生说:“我在雨中飞扬”;有学生说:“在雨的幽怨中,美丽在孕育、绽放”;有学生说:“倾听雨的情话,我心飞翔”……这样,想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文的丰富内涵及其蕴涵的美,而且也懂得了怎样用想象更好地感受生活,表达心绪,描绘美好。
  三、引入意境
  什么是意境?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说:“意境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简言之,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寓其中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特定意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就能使他们心动情移,被文章的美深深感染。如讲读《荷塘月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性的优势:首先展示一幅“月下荷塘”图;接着配乐朗诵第四段;然后引导学生融情于景——细细体会叶似“舞裙”,花似“明珠”、似“星星”、似“美人”,花香如“歌”,波痕凝碧,流水“脉脉”……一切均在朦胧的月色下更显朦胧之美;最后再引导学生:在这样一幅画面前你心中会萌动着怎样一丝情愫?经过图、声、文的熏陶,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之情”已经悄悄地流进了学生的心里,仿佛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段,让学生概括:这几行诗写了什么季节?学生很快就知道是秋天。接着引导学生:作者借助什么景物来描绘?是用“山”、“林”、“江”、“舸”、“鱼”、“霜天”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色图。作者描绘的秋景有何特色?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先请学生用绘画方式来展现,再借这些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看“万”、“红遍”、“层”、“尽染”、“漫”、“碧透”、“百”、“争流”、“击”、“长空”、“翔”、“浅底”、“万类”等词语怎样展现色彩绚丽的独特秋景,“悲秋”之时却描绘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向上的情状,这就非常含蓄地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给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