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思想感情 题目 注释 意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破家亡之痛,还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迁客之悲,亦或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征人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能体会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标志,也是读诗的最大乐趣。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含蓄凝练而形象性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指出:“诗者,吟咏性情也。”感情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无以谈诗。诗人无论在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他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而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不是直接的流露,而是隐晦曲折的,往往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这些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反复认真咀嚼,仔细用心品味,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才能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尤其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领悟起来就更加困难。而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诗歌鉴赏提出了如下要求: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一考点主要是针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来的,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歌。后一考点是针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首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因为语言及表达技巧都是为诗歌思想内容服务的,而且一切形象的情感特征都是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这就要求学生只有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才能拿到诗歌鉴赏的金钥匙更好地答题。
下面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宝库,以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表达思想感情”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作一些初步探讨。
【精彩回放】
(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年江苏卷)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2011年江苏卷)
春 日 忆 李 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
下面,让我们分析近年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涉及“情感领悟”题材料、考查角度、分值等情况。
纵观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对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情感领悟”的要求作如下分解:
1.近年来,高考古诗词材料来源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向,但仍以唐诗宋词为主。
2.江苏高考题“表达思想感情”类题型往往和“分析技巧”类题型一起考查。
3.高考题题干设置,都给我们许多信息提示,一定要细读题干,探究命题者的用意,按照提示答题。
4.思想内容、情感理解及领悟上多角度、多层面采点;
5.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答题。
总的来说,无论是诗歌诗句内容上,还是题目的设置上,亦或是答案的呈现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都体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
李季说:“诗,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在他头脑中引起的激情的自然流露,每一行诗,都是心灵激动的记录。”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它们或直白张扬、开门见山,或含蓄隐晦、托物言志。当然,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一、读题目,确定思想情感的类型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有最能点明思想感情和主旨的词或短语。诗歌题目大多与诗歌内容有某种联系,或标明时间地点,或显示人物事件,或暗示思想倾向,或表明观点态度……把握题目一般可以弄清楚题材,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根据诗歌题目中的“送人”二字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知道了这是首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就更容易解读了。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着一“喜”字,表达了欣喜之情;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由“喜”而“又”,则作者喜悦与哀愁的复杂情感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