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让学生头疼的一种题型。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此类题目:1.研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把握注释,因为注释可能介绍了诗作的有关背景或解释了重要词语,而这些信息是考生读诗解题的关键;3.体味关键字,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4.看清题目,做题时,必须看清题目要求,弄懂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才能作答,否则就有可能答非所问。
【关键词】古诗鉴赏 标题 注释 关键字 题目
古诗词鉴赏题一直是高考试题中难啃的一块骨头。由于和现代社会相隔久远,古代诗词常让考生觉得朦朦胧胧,似乎罩着一层面纱,有的连看懂意思都较困难,就更别提去鉴赏它了。古代诗词真的就如此难以理解、鉴赏吗?我看,也并非如此。其实,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如果能够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就会发现,古诗词鉴赏题也并非相像中的那么神秘,是可以慢慢揭开它的面纱的。
一、注意研读标题
有人说,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确实,标题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内容。
有些诗歌,如果我们不看标题,只看诗的正文,就很难读懂它的深层内涵。例如:
送 魏 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010年江苏卷)
单看诗的正文,考生可能会以为作者是抒写自己辞别“江楼”的朋友后,一个人随船四处飘零、思念友人的孤愁。但是,如果再注意一下标题——《送魏二》,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送友诗”,是写友人离开自己后的凄愁。特别是三、四两句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一点,那么该题的第3小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就不难解决了。因此,借助标题,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2.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有的诗歌,考生借助注释并不难读懂它的字面意思,但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这时,就可能需要借助标题来解读。例如下面这首诗: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摇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芸藿(huò),锄豆;刈,割;北场、东皋,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
借助注释,字面意思学生基本能看懂,写的是俩邻居忙完农事后在宁静的秋夜不期而遇的场景。但如果要问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较难回答了。这时,我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标题——《秋夜喜遇王处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全诗表现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快意。所以,借助标题,我们可以准确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3.标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考点,也是难点,很多考生不知道怎么去辨别诗歌的表达技巧。其实,有些诗歌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例如:
春 行 即 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005年全国卷)
我们不看诗歌正文,只看标题就能预知本诗可能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因为,“即兴”,就是对眼前景物有感,顿生兴致而创作。再看诗歌正文,果然是作者借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抒发内心的感伤、哀愁。所以说,借助标题,我们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可见,诗歌的标题对鉴赏诗歌有重要意义。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必须从标题入手,迈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把握注释内容
诗歌鉴赏题的注释也称“尾注”,是指命题者为了帮助考生理解诗意在诗词正文后面附加的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是对诗中重要词语的解释,有的是介绍诗作的有关背景。这些信息是考生读懂诗歌的关键,当然也是解题的关键。例如: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010年全国卷Ⅰ)
考生对作者可能不太熟悉,如果再不注意注释,也许会以为这是一般的咏物诗。但如果看一下注释,就会明白,这不是一般的咏物诗,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这样,该题的第2小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但有的诗人可能不是非常出名,考生也许不太熟悉他们的创作状况。对于这类情况,如果有必要,命题者往往会在诗作后附加注释。考生在做题时,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比如上例。
其实,即使是一些名人的作品,有时不看注释,考生也未必能完全把握其真正内涵,例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南宋]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作者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2008年江西卷)
不看注释,考生也能明白这是写作者在淮河看到的两岸舟船背驰、鸥鹭自由飞翔的情景。但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就较难理解了。看了注释,了解背景后,就可能发现,作者在实写景物的同时,还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有的诗歌,如果不看注释,考生甚至连字面意思都难弄懂。最典型的就是2003年全国高考题所选唐诗《过香积寺》中的末句“安禅制毒龙”,如果没有注释,估计很多考生不会知道“毒龙”是“世俗欲念”的意思。
所以说,注释对于鉴赏诗歌非常重要,考生在做题时必须重点把握。
三、深入体味关键字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古诗词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所以,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深入体味这些关键字词。例如: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2010年重庆卷)
该题的第1小题是这样的:“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这个“住”字在词中出现三次,也可以算是“词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做题时必须联系前后内容,仔细体味。特别是第二个“住”字,表面上是写江水被青山挡住,停驻不前,实际上是因为船与水同行,作者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但用一个“住”字就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考生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层,题目就不难做了。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