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8503

  

物欲横流的学者世界

◇ 李梅英 孙明丽


  关键词:《小世界》 互文性戏仿 学界的堕落
   摘 要:作为一个精通所有术语和分析手段的理论家,洛奇对小说进行了学术化处理,分析其作品的“互文性”是通往“洛奇世界”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小世界》的细读,分析其暗指、戏仿等手法的构成,及其对腐化和堕落的当代西方学界的揭示嘲讽。
   作为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小说家,英国作家戴维·洛奇(David·Lodge,1935- )的作品表现出学者特有的对小说理论的偏爱,“校园三部曲”①之一的《小世界》,就充斥着大量的文学批评术语和学术演绎,涉及了英国文学史上众多文本。就此,戴维·洛奇在他的理论著作《小说的艺术》里做过说明,坦言自己在创作中经常采用“互文性”这一手段,“文本互涉不是,或不一定只是作为文体的装饰性补充,相反,它有时是构思和写作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②。“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这一术语由法国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提出,次年,她又进一步明确了定义:“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已有和现有表述的易位。(tra osition)”1971年,互文性又被索莱尔斯(Phili e Sollers)重新定义如下:“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③从此时起,互文性就和传统的考据区别开来。人们建议用一个联系的体系来替代实证的和隐喻的链条,在联系的体系中,隐喻结成网,互相牵制和对应。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一个体现了结构主义系统观念的文学批评术语。随后,“互文性”被广泛使用、被定义和赋予不同的意义,戴维·洛奇是这样理解“互文性”的:“用一种文本去指涉另一种文本。”其方式多种多样:滑稽模仿、艺术的模仿、附和、暗指、直接引用、平行的结构等。“小说家们倾向于利用而不是抵制它,他们任意重塑文学中的旧神话和早期作品,来再现当代生活,或者为再现当代生活添加共鸣。”④
  
  一、充满暗指的开头
  
   戴维·洛奇非常重视互文性,他在回忆《小世界》的创作过程时说,小说产生的突破点是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以及他们寻找圣杯的故事,“此处提及是为了说明一点,即文本互涉不是,或不一定只是作为文体的装饰性补充,相反,它有时是构成和写作中的决定性因素”。就《小世界》而言,“互文性”不仅构成了它的结构框架,而且由于间涉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多种文本,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
   小说从书名就已开始了“互文之旅”。“小世界”源自歌德的《浮士德》一书。“小世界”是世俗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欲望,这些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正是人类生存的悖论。就像浮士德先在“小世界”的欲海里沉浮一样,洛奇笔下的学者们在学术的小圈子里追逐着名利和爱情。那么,学者们是否真能如愿以偿呢?在小说的“开场白”里,洛奇引用了乔叟的长诗《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在八重天上俯视着,“这小小环球,被大海/环抱”⑤。
   这句诗有二重指涉,一是指向追逐名利和风流韵事的学者。和浩瀚宇宙相比,地球是个“小世界”,学者们乘坐的喷气飞机的轨迹在上面缭绕,显得何其渺小,与真正的学术追求相比,学者们的蝇营狗苟,也跟那些飞机轨迹一样,显得何其可笑。“小世界”之小,洛奇在导言里还介绍说,是学者们在地球各个地方的各种学术会议上、用一致的术语探讨和辩论着同样的争端和话题。学者们不再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的书呆子,不再是局限于校园里的孤独者,他们利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交流,也利用一切机会追名逐利,于是出现了一批“学术旅行家”,“小世界”是学术的世界,是名利场加情场,也是一个失去了崇高的世界。第二重指涉,则是特洛伊罗斯的爱情悲剧。荷马史诗之后,特洛伊之战成了古代和中世纪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先是薄伽丘用长篇叙事诗《爱的摧残》(1340)描述了这对恋人,长诗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罗斯(Troilus)与克瑞西达(Cre ida)的故事。随后乔叟创作了长诗《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Troilus and Criseyde,又译作《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⑥)(1385),200年后,莎士比亚写了讽刺悲剧《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⑦,直至20世纪,仍有英国作曲家沃尔顿(Sir William Walton, 1902-1983)以此为题创作了三幕歌剧。从薄伽丘开始,特洛伊罗斯的形象就始终未变:一位勇敢侠义的古典骑士,一位遭遇轻浮女子背叛的痴情青年。在洛奇的小说里,用古典骑士(珀斯)的眼光看待这个小世界,骑士可以做到超然洒脱,“面对此情此景纵情大笑,庆幸这一切跟自己无关”,但遭遇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却仍是英雄无法逃脱的命运。
   小说第一章的第一句是艾略特《荒原》中著名的开篇;“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⑧。有文学修养的读者当然知道艾略特的“四月”本是对乔叟的“四月”的改写,艾略特在《荒原》的注释中还特别强调自己深受弗雷泽(J.G.Frazer)的《金枝》的影响。在《金枝》中,春天意味着阿多尼斯的死亡,而女人们用肉体来换取对阿东尼斯的虔诚,或者用此来祭祀阿东尼斯,因此,在雅典,对死者的祭祀也在春天⑨。用这样一个充满堕落和死亡意象的诗句作为正文开头,来引出大量的学术会议,其间的反讽意蕴不言而喻。事实上,从作品中我们确乎能看到,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学界,学者们的堕落和对性的狂热追逐。
  
  二、戏仿:圣杯传奇的架构和隐喻
  
   作为学者,一个对文学传统和经典极其熟悉的批评家,戴维·洛奇很擅长运用文本的相互指涉来增加作品的意义。互文性方式中,戏仿是很重要的一种(Parody)。M.H.艾布拉姆斯这样解释“戏仿”:通过夸张扭曲的手法模拟某篇特定文学作品、某位作家或某些严肃文学样式的手法、特质或创作风格, 来表现浅俗或富于喜剧效果的另一主题⑩。戏仿的对象常常是经典或流行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在的文学评判机制确立后,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但同时其可贵的原创性和张力结构也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解读和再创造的对话空间,能够经得住后人包括戏仿、大话在内的各种“折腾”。戏仿给原来的文学样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察形式,“颠倒看”,正反面一起看,换一种视角观察世界,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据洛奇自述,他为了给《小世界》的故事寻找一个“基础”,曾煞费苦心。后来受到《荒原》套用圣杯传奇、《尤利西斯》套用《奥德赛》的启示,由欧洲中世纪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之类的传奇故事得到灵感,他采用了类似“圣杯传奇”的结构,这样可以“容纳一大批不同人物的漫长旅程”,于是,整体结构套用了重新解释过的圣杯传奇{11}。
   骑士文学的主要题材是“冒险”和“恋爱”。早期的骑士们为了宗教去冒险,到了乔叟时代,骑士们几乎全从“宗教热”转为“恋爱热”,成为“美人的信徒”了{12}。《小世界》里,骑士珀斯就是个典型的“恋爱热”,为了找到心爱人,放弃了一切去追随。可惜,安杰莉卡跟骑士文学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人公并不相符,十分市侩,这使得珀斯那“神圣”的爱情变得既可怜又可笑。骑士文学与流浪汉小说渊源甚深,情节结构上,一般由主人公的游历生涯充当故事线索。《小世界》也是如此,故事线索是青年学者柏斯对年轻貌美的女学者安杰莉卡的追求。柏斯对安杰莉卡一见钟情,随后走遍全世界追她,伦敦、耶路撒冷、东京、纽约……珀斯那满世界的追逐,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会议,遇见一批又一批的学者,目睹学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洋相”。每一次柏斯都几乎就要成功找到安杰莉卡了,然而最终总是镜花水月,与她失之交臂。
   [##]
   戴维·洛奇采用了与《荒原》相同的圣杯架构,圣杯故事贯穿全诗并隐喻诗的主题。在英国,圣杯传奇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紧密联系。守护圣杯的渔夫国王(Fisher King·Bron/Bran,即“渔王”)丢失圣杯,并患病、衰老,丧失了繁殖能力,他的国度也变得干旱荒芜,只好在水边垂钓度日,等待命定的拯救者到来{13}。在传说里,只有亚瑟王手下圆桌骑士中最单纯的骑士帕西法尔(Persivale)能够提出问题,使渔王获得新的生命力,荒原重又变成沃野{14}。《小世界》中,渔王的化身、学术泰斗亚瑟·金费希尔(Authur·Kingfisher)“统治”下的国际文学批评界一片荒芜,听起来喧嚣一片的新潮词汇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陈词滥调,学者们为争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评委员会主席的职位勾心斗角。这里面,唯有天主教徒、讲师珀斯显得与众不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他单纯得几近浪漫,甚至被视为迂腐。但单纯不等于愚蠢,珀斯参加学术会议不久,就迅速明白:对与会者来说,那些炫人耳目的时髦词汇不过是装点门面的手段。他的求知热情并未因此降低,相反,每当遇到一个新的理论,珀斯总会在第一时间发问。正是他的单纯和执著,最后让金费希尔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拯救了批评界的荒原。
   《小世界》显示出《堂吉诃德》式的文学野心,诙谐背后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堂吉诃德的心上人杜尔西内娅根部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骑士珀斯的心上人也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这是一部骑士罗曼司——除了男女主人公并未相爱。最后,珀斯认识到安杰莉卡的本质,放弃追求“天使”,开始追寻平凡的机场服务员谢丽尔·萨墨比(Cheryl Summerbee)。Summerbee,“夏日蜜蜂”,这个名字充满了人间的甜蜜烟火气息,珀斯认清内心之后,“寻找”的主题再次循环出现:萨墨比辞职旅行去了,珀斯站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大厅里,看着全世界的终点站名在大屏幕上滚动出现,心中惘然:他不知道在这个狭小的世界上,他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去寻找她。
  
  三、对传统学院派神话的消解
  
   “朝中熙熙,皆为利来。宫中攘攘,皆为利往”。在世界各地穿梭、忙于参加各种会议的专家学者们心里想的大多不是“学术”。故事一开始,“失望”就写在了学者们的脸上。卢密奇大学的住宿条件太过简陋,除此之外,学者们更加不能忍受招待会上的低劣雪利酒和晚餐,以及没有可以巴结的大人物出席。土包子讲师珀斯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初次与人交谈,对方竟然拿他的名字开色情玩笑。……一切都与学术毫不相干。学者们想的是什么呢?有人是为了扩大知名度;有人是为了结交圈内的朋友;有的想找出版商;有的想谋好职位;有的是为享受一次公费旅游;还有的指望来一次短暂的不伤筋动骨的风流韵事。学术界本身的体制和构成已经与某些商业经营十分相像。文学研究疯狂地制造艰涩的术语,生产出大量尽可能少读作品而专攻理论的“精英”,能指、所指、挑逗、延异、游戏、编码、解码等一批结构主义的和后结构主义的术语简直泛滥成灾。“乡下人”珀斯刚参加生平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就被各种术语弄得晕头转向,以致诚恳地要求:“给我举个例子,没有例子我听不明白论点。”
   学者们把自私自利的物质和色欲追求视为理所当然,津津乐道且沉溺其中。对于做学术买卖来说,只要有利可图,被“炒”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若是风水轮流转,有一天,某些老调反而显得新鲜有趣,当然也照样可能被捧成时髦,也会有人趋之若鹜。在《小世界》里,意大利女教授莫尔加纳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她的出场比女主人公安杰莉卡还要隆重,洛奇用了几乎一整页的篇幅来描写这位女学者的外貌。在令人疲惫的长途飞行中,这位女士仍然保持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仪表:指甲上涂着暗红色指甲油、镀金铅笔、三个沉甸甸的镶嵌着红宝石、蓝宝石和绿宝石的古式戒指、厚重的金手镯、丝绸衬衫、天鹅绒夹克、专门定制的时髦米色高跟皮靴,甚至还有专为飞行准备的小山羊皮拖鞋。女教授不仅外表考究,“住”“行”更是奢华:高级轿车、18世纪的豪宅、古董家具、男女仆人……所有一切,都使她像个十足的罗马女王,但事实上,这位女王是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热衷于连喜欢享乐的扎普都无法接受的性游戏。后来我们还知道,女教授跟意大利黑手党也关系匪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小世界》以夸张讽刺的笔法,再现了当今西方学术界的面貌。学术界的不良风气被充分曝光,名利场中劳心者们的虚伪和勾心斗角,出版商、作家与评论家相互巴结和相互诋毁,学术机构的等级排外偏见……这样的世界如何能不“小”?喷气式飞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把全世界都变成了校园,学者们眼界开阔了,心界却愈发狭小了。
   洛奇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说:“需要调和一种我早就发现的矛盾——在我写评论时,我对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一直十分崇敬,而我个人的创作实践却是五十年代的那种反现代主义的新现实主义。”⑤他本人坚持自己与五六十年代那批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相类似,正如《小世界》所显示的那样,对“新理论”一无所知的珀斯才是真正的骑士,而永远走在理论前沿的扎普,则遭到了更多的嘲讽和戏弄。貌似轻松幽默的《小世界》实则含义丰富,读者和作者在文本的交流中达到这样一种共识:生活中的一切看来毫无章法,但幸福却源于此,我们在这样一个以分离、破碎、解构为“时代曲”的世界里,仍然能够听到作家持续不断的对爱和传统人文关怀的呼唤。这样的世界,也许能超越那个欲望狂欢的“小世界”。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李梅英,吉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孙明丽,吉林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① Malcolm Bradbury:《现代英国小说》(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第376页。
  ②④{11}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第110页,第41页。
  ③ 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第5页。
  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⑤ 戴维·洛奇:《小世界》,王家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⑥ 乔叟:《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吴芬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⑦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七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⑧ T.S.艾略特:《荒原》,见《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⑨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⑩ 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A Glo ary of Literary Terms)第七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2} 玄珠(茅盾):《骑士文学ABC》,上海书店,1990年版。
  {13} 劳伦斯·加德纳:《圣杯传奇》第48页-第55节,唐萌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4} 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黄素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 王佐良、周玉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第906页-第907页。
  

物欲横流的学者世界
目录

  •  / 凌朝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