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8342

  

一个丰富的精神分析文本

◇ 刘 莉


  关键词:张爱玲 爱 和谐与默契 苦难与苍凉 乡情与乡愁
  摘要:张爱玲将人生中的许多秘结引入了散文《爱》的写作,在精短的篇幅里用故事和诗意抒写并注解了理解人生的几个关键词汇:和谐默契的背景和心境、作为人生飞扬表现形式的苦难与苍凉、永不磨灭的思乡之痛和精神之爱的永恒光芒。全文在表现人性、人的感情和心理深度上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寓意,可以说,《爱》并非只是一个关于青春岁月稍纵即逝的爱情故事的展现,也是一个多元的包容人生情感万象的丰富的精神文本。
  
  这是张爱玲创造的一个经典——区区300个字,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镌下独特和不朽,《爱》这篇小文,被誉为“20世纪的经典散文代表作”①,其中蕴含的思想特质、创作情感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兴趣点。细察它的阅读史可以发现,对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荒凉的情感世界与高度语言魅力的关注,常会遮蔽我们挖掘文中藏有的寓意和深度,从而忽略对全文更深层次内涵的把握。
  有人说:“任何作品都有一个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历史上伟大的作品都有它的‘秘结’。正因为有很多秘结的东西在里面,才会有真情,作品中才有诗意。”②我在对张爱玲的《爱》的解读中,也这样领会到了一种特别——正因为张爱玲将人生中的许多秘结引入了此文,才产生出寓意,恰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感染力,于是在发表了六十多年后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以说,许多作家毕生追求的文学创作的有意思和有意义,是非常完美地并存于《爱》中,而且浓缩在如此精短的篇幅之中,这就不能不让人击节赞赏了。
  我们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对作家创作背景与心态的把握,可以去确信这篇散文不仅有着“优美的爱情故事”,而且在表现人性、人的感情和心理深度上具备丰富的思想寓意,质言之,作品其实呈现了一个作家借助主人公单纯而不幸的生命经历,诉说和寄寓了作者所赞赏的人生中的几多情义:纯洁的爱、默契、乡愁、苦难中的记忆和牵系——一种审美化了的生活境界。于是,完全可以说:《爱》,它并非只是一个关于爱的美好故事,也是一个多元的包容人生情感万象的精神文本。
  现代散文就是以“个人的发现”而揭开其繁华的首章的,而其中对女性的心灵发现,尤为震撼人心。从《爱》一文的“实生活”层面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邻家女子的丰富情感世界,也首先可找到理解《爱》寓意的关键词之一:和谐与默契——这是人与人感情萌生的基础,也是张爱玲所认定的世俗人生的安稳的“底子”。我以为这篇短章的底色绝不是什么苍凉,许多人用荒凉、酸楚、凄清、无奈等字眼来论及此文的基调,而我觉得“荒凉”的意境和底子也许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主调,但绝构不成她散文写作中的主调,尤其在这篇精绝的特例中——我们只需放平心境,走入作家细腻动人的描述去感受:春天的晚上,村落的一角,瓦屋的门口,桃树的底下,穿月白衫的少女,与对门从未说过话的年轻后生,站定在一片自然和谐的背景下,在没有开口的时候,已是心有灵犀:“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③在美的自然氛围里,他看见了青春的朴素而美丽的她,他走向她,然后靠得近了,然后停住了,不忍心打乱这份和谐的美,只是作了一声轻轻的问候:“噢,你也在这里吗?”但是“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在春韵浓郁的夜晚,情窦初开的一对少男少女,于象征灿烂爱情的桃花树下,一起站立了片刻,有一种瞬间的美丽意蕴升腾,这一种瞬间的美丽缘于那一刻两人心灵的相通与默契,缘于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和谐共鸣、美好相知:在天时(春夜)地利(邻居)与人和(同龄的旧识)里,千言万语已尽在不言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记得是谁表达过对当下现代友谊的理解——最好的朋友是你们静坐在游廊上,一句话也不说,但当你们各自走开的时候,仍感到你们经历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我想文里的他和她就是这样:他们的静立,和静立之中所有的和谐与默契,构成了他们人生中最美的和最精彩的片段和片刻,但往往,人生之中最美的,却只是片刻;又往往,片刻的即成永恒。爱的真谛于是就此镌下:“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真的是要地理的机缘和天时予以恩赐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仿佛是地老天荒里人类的初次相遇,质朴而纯粹,清新且纤柔,所有的情感已于和谐与默契之中静静地传递与交流了,所以对于这样一种爱情:“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在这里,张爱玲用故事和诗意注解与抒发了理解《爱》寓意的重要词汇:默契与和谐——“我喜欢默默地被你注视默默地注视你,我渴望深深地被你爱着深深地爱着你。”这种人与人交往的理想境界、爱的基础,也被作家很好地实践于与胡兰成的初恋中了。我们今天看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之“民国女子章”,看战乱年代两位才子佳人的琴瑟和谐,当胡兰成将其发妻庶母的真实故事讲给爱玲,她就在一种触动中把它写成了这篇小散文且取名为《爱》,当我们看到“两个人坐在房里说话,她会只顾孜孜的看我,不胜之喜”④这样的句子,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写于两人相爱不久的1944年4月里的一篇春日感言,里面一定是包含了许多张爱玲个人的情感秘结——青春年华里用真爱所铸就的人生最美好的欢喜一瞬、永恒片刻:这是散文里所描述的,也是胡兰成的温情给予作者的真实可感的爱的创作背景,它也构成了张爱玲所认定的心中人生的安稳的“底子”。所以不久后她在另一篇散文中写下这样的想法:“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⑤我们不能不为这样一种对生活与爱情的理解而心生感喟。
  理解《爱》寓意的关键词之二就是:苦难与苍凉——人生飞扬的一种形式。前面我已经解释了苍凉为什么构不成全文的底子,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和苦难一起怎样以动荡和波折的形式展示了张爱玲文学创作和人生哲学中的一种“飞扬”。
  “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接近事实的。”⑥联想到23岁时的张爱玲与38岁的胡兰成以婚书为证结为夫妇时写下的那句话:“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可知以和谐为基调的安稳在作家心中留有多么大的分量了,它简直可以立为张爱玲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也才有战乱时分她追负情的胡兰成到温州,第一次且最后一次对他发出了责问:“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⑦读后让人叹惜。
  所以人生不只有这样的简单之美,安稳常是不完全的,真是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在人生安稳与和谐的底色下,我们在《爱》中就看到了一种空白和否定:(他们的交往)就这样完了。然后是女主人公让人同情的凄苦经历:“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无数的惊险的风波”。空白和否定是文学文本中的不确定性的两种基本结构,这种不确定性使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张爱玲以她的朴素之笔淡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经历中那样一种极大摧残与破坏的遭灾,其前(小康之家的女孩)与后人生片断的参差对照,给人留下无数想象的可能,也告知了我们人生冷酷的真实。
  张爱玲认为:就像葱绿配桃红,在一种参差的对照下,(安稳人生中的)苍凉才有更深长的回味。这也可以说是安稳人生背景中的一种对照吧。现代人在外所遭遇到的许多挫折、无数为名利而不舍地奔波,这种人生浮躁与飞扬,仿佛也被张爱玲纳入了她所谓的苦难和苍凉之列,于是乎,散文中的女主人公无论有怎样的辛酸、凄惨与伤痛,都只是人生安稳的背景下总要上演的一幕幕宿命而已。懂得的人看到此处会对此会心颔首的:这是作家笔下的世界,但真实的人生也许本该如此罢:所有的深刻记忆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一番番的磨难怎么映衬出那美好的爱的一瞬?张爱玲也曾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此心看人世,苦难和苍凉仿佛又该是平常,尽管在她的笔下是这样漫长且延续了女人的整个人生,但它还只是优美和谐底子下的一项重要形式。
   [##]
  而理解《爱》寓意的第三个关键词我以为该是乡情与乡愁了——这厚重的生命之思,如一棵长满年轮的常青树永不老去,在此篇里它隐隐唱响,却也牵动人心。
  世间有许多东西因灵动而生辉,但有一样却非要沉积、积淀到老而弥久醇香,那就是有关故乡的一切——童年的牧歌、伙伴的戏嬉还有那未曾说明的爱情:“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一生坎坷的女人永远记得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和不思量自难忘的相逢一瞬,这一切,又与她多年漂泊在外、历经苦难却终难归故里的情结有关。它更是人类一种最原始、淳厚的故园之恋。自家后门口发生的美丽一幕,连着欲语还休、欲言又止的相对无言,储满了温柔,浸透了岁月的忧伤和凄凉,又因为沾满了故土的情谊才越发值得追忆,透人心脾。我们知道张爱玲是没有农业文化背景的,她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且把当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作为理想,她的小说散文中处处流露着对城市文明的赞美和喜爱,有许多现代的特点,但这里她却为我们开启了一种向乡土传统的“回归”,从而隐约透现出乱世才女无根可栖、家园不再的凄凉心境。同时这篇散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处”或说空白点:文本中只出现了一次“乡”字——说的是“他乡外县”,但全文所重点表达和强调的却是主人公在自己家乡时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在那儿发生的一段未曾表白的爱情……这也就使全文具有了含而不露、深情无限、寓意深远又令人浮想联翩的优美境界。同时,作为一种博大永恒的情怀,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就倾诉了永不老去的思乡之情。可以说这样一种乡情与乡愁,当它在文中默默地流淌,并和主人公青春年华里曾经一瞬的默契和谐、初恋的欢喜、生命历程的坎坷与苦难等相纠结并起伏波动时,真是让人无法去整理和厘清——这些复杂的情感片断具体是哪样一种情啊,只能说它是漫漫人生中的几许深情厚谊吧,这清澈的流动又成为一种凝重的信念:仍然相信人生中毕竟有美好的幸福和景致。全文稿就这样留下了诸多隽永的回味,在这种人性和文学永恒的主题里闪现着晶莹夺目的光芒。
  最后说爱情——文本的标题和中心,也是理解其寓意的第四个关键词,尽管在上文已有所阐释,但意犹未尽之时还需坦陈其蕴:文中男女主人公相遇相逢,却没有相亲相爱,但那次相见的喜悦、简约的问候里已留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可以耐得住以后多年岁月的风霜和千万遍的回味,并可让人从中抽取一生缕缕不尽的美好,这也许就是作家所欣赏与强调的具宗教色彩的神圣爱情了。超拔于爱欲之上的两性纯洁情感,让女主人公沉重的肉身之苦已浑然不觉,也许,和所有永恒的美好所相连的道德律令都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投入一种博大超凡的境域!在这里,精神之爱的价值和魅力又一次击中了凡俗的读者,是耶非耶?从未与情人欢爱的爱情梦想,就永远充满着少年时单纯透明的温情和忧伤,散发出精神之爱的长久光芒,所以其中的执著和诗意不能不让人去思考和总结,发出会心的吟唱:
  
   爱是欢喜,是机缘,是荒凉岁月里的温情回眸和泪光闪烁,
   是千言万语汇成的一句简单的问候,
   更是漂泊之人历经苦难幻化成的对故乡亲人的牵系与惦念;
  爱是扎根缘分的一朵精神之花,在默契和谐中静静地开放;
  爱是轻柔的诉说,是一首含泪唱出的心底的歌,
  在春天的晚上,它孤独地响起……
  
  至此,我们可以说为《爱》这样一篇丰富的精神分析文本找到了深入解读的几个关键词,也从中再次感受到了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刘莉(1969- ),江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散文理论研究。
  
  ① 范培松:《范培松散文论集》[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90页。
  ② 王剑冰:《2002中国年度最佳散文》[M]. 漓江出版社,2003年1月,第2页。
  ③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78页。
  ④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M].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第156页。
  ⑤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172页。
  ⑥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172页。
  ⑦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M].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第157页。
  

一个丰富的精神分析文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