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992

  

在对称中追求平等

◇ 陈涵平 吴奕?


  关键词:对称结构 平等追求 文化意蕴
  摘 要:张翎的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对称性的情节设置,这一特征不仅具有叙事学的意义,而且更多地展现出一种追求平等的文化意蕴。这一在想象中建构的平等性姿态,反映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在全球化趋势中的一种文化诉求。
  
  《交错的彼岸》是由移居加拿大的浙江温州籍华文女作家张翎创作的长篇小说。张翎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一九八六年赴加拿大留学,一九八八年获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开始文学创作。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有:《丁香街》《江南篇》《房客》《尘世》《羊》等,一九九八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又名《上海小姐》),二零零零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二零零三年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邮购新娘》。比较而言,在目前的北美华文文坛,张翎的创作声势虽然稍逊旅美的另一女作家严歌苓,但已然与严歌苓形成北美华文文坛的双子星座,而且张翎以自己绵软雅致的文风自成一格,正越来越受到大洋两岸的关注。
  在笔者看来,《交错的彼岸》是张翎已出版的三部长篇小说中意蕴最为丰富的一部。这部作品问世于世纪之交,作品产生的这一时间点位实际上紧密关联着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一点恰是本文意图强调的要义之一。该书出版以后虽然没有在大陆读者中产生大面积的轰动,但引起了许多批评家的关注。著名作家莫言认为这是一部集侦探小说、家族小说、爱情小说、寻根小说和留学生小说各种特征于一身的有价值的作品,知名评论家周政保肯定它是在历史风云中描写人性变化的值得一读的好书,而北美文评家陈瑞林则指出这是一部用纤柔的笔调描写了动人爱情的引人入胜的长篇力作。上述论者各自从某个方面发掘了作品的若干特征,自然都属中肯之论,但我不揣冒昧地认为,作品最主要的意蕴还没有被这些评论触及。只要细细品味“交错的彼岸”这个题目,再辅之以对作品的深研细读,你也许会感觉到,小说着意表现的应该是中西两种文化相互对应、相互向往、相互影响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呈现则是由对称性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命运来完成的。
  尽管小说以侦探或破案的方式展开情节:主人公温妮·黄(黄蕙宁)在加拿大突然失踪,当地警察局十分重视此案,立即派资深老警官麦考利调查案情,由此交代了这位华人女子十年前从中国大陆赴加拿大留学,失踪前系医院注册护士等情况;而当地的名记者马姬对温妮的失踪也极感兴趣,且在采访调查中参与了“破案”过程;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黄蕙宁以及另一位主人公彼得的出身、家世与个人命运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的主要内容因此而得到展示。但事实上,小说只是把“破案”作为叙述的契机及悬念,或者说只是借用侦探小说的技术形式来展开叙述,而真正要传达的则是“发生在大洋两岸的故事”(小说的副题)。这个故事涉及到东西两岸两个大家族的兴衰通变、爱情波折、交错关系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作者将上述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在全然对称的线索结构中,即,以大洋为中轴,以中国和加拿大互为彼岸,以金氏家族和汉福雷家族为对应性的文化结点,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力量的相互作用为动态平衡,由此组成完整的对称结构来透现特定的文化意义。下面我将简要列出这种对称性的主要内容。
  1、小说主要描写中西对应的两个家族,而且都是当地望族,中国的是金三元布庄(由金老爷、金飞云、蕙宁这一脉传承),加拿大的是汉福雷农庄(由老彼得、彼得这一脉传承),两个本来颇为兴盛的家族又都因后代(蕙宁、彼得这一代)的叛逆而渐趋衰落。
  2、这两个家族都与本土的另一家庭建立了具有历史渊源的深厚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相互间的儿女情长,又包括同质性文化的相互依恋。中国的是龙泉一家,加拿大的是安德鲁牧师一家。龙泉与金飞云本是恋人,后因上级黄尔顾的插入而横生枝节,最后龙泉退让,飞云嫁与黄尔顾,生下双胞胎女儿萱宁与蕙宁,龙泉则与家乡来的表妹春兰结婚,生下龙海鲤,而龙海鲤与黄蕙宁也产生了青梅竹马式的恋情。同样,安德鲁牧师与汉娜夫人(老彼得的妻子)也有恋情,在老彼得逝世以后两人还相慕许久,只是碍于神父身份,安德鲁牧师才没有跨出最后一步,他们的儿女彼得与马姬也倾情相恋,还一度组成过家庭。
  3、两个家族以及相关人物都有对异国(也即“彼岸”)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一方表现为:蕙宁对谢克顿教授的依恋和对陈约翰的挚爱,宁波妈妈(安德鲁牧师的中国养母)对西方基督教的信奉。加拿大一方表现为,彼得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对矿工之女沈小娟的生死之爱,安德鲁牧师对宁波妈妈的敬仰和对中国文化的痴情。
  4、两个家族中的几段爱情都是悲剧。龙泉与金飞云没能结合,蕙宁与海鲤子也分道扬镳;同样,汉娜夫人与安德鲁牧师未成眷属,彼得与马姬也未能相伴终生。
  5、两个家族的后代都执著于“在路上”的生活。彼得一生都在流浪(短短的四十九年漂泊了中、美、加三个国家),蕙宁也是在不断地迁徙和变动中生活(移居加拿大后有了很好的护士职位却仍要辞职去寻找新的生活)。
  6、主要人物的精神轨迹都体现出对此岸的依恋和对彼岸的渴求。蕙宁在面临人生关键选择(嫁给何人)的时候还是回到故乡飞云江边,希望得到外婆阿九的心灵启示后再回到安大略湖边生儿育女;彼得则在失去了沈小娟后回到加拿大寻找精神慰藉,并写下长篇小说《矿工的女儿》延续自己对中国的牵系和眷恋。
  这种对称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如两个家族都人丁不旺,两个家族的上辈都娶了三房太太,两个家族的墓地都很讲究并都得到重点描写,两个家族的重要人物(阿九与老彼得)的死亡都有预兆,两个家族后代的早期恋人(海鲤子与马姬)都跑到异国去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又都未能重续旧好,等等。我这样不厌其烦地罗列种种对称内容,其目的就在于强化这样一种印象:《交错的彼岸》实在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中西对称的故事,这种对称性描写在作品中似乎无处不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或者处心积虑地结构一个完全对称的故事呢?许多人都知道,艺术实践中的对称技巧属于西方形式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对称展现的是均衡、平等和结构的和谐”。这一对对称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原来,作者有意识地在小说结构中贯穿对称法则,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均衡与平等,为了显示一种人性和精神世界的和谐。换言之,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地位上的平等和文化交往上的融和。“交错的彼岸”这一题目其实已经暗示出这一层意义:对彼岸的向往不是单向的和残缺的,而是交错的和相互的,这种互为彼岸、互相看视的双向流程体现着内在文化意义上的平等与公正。因此,既然有了宁波妈妈对基督教的信奉,就应有安德鲁牧师对中国的怀念;既然有了蕙宁向加拿大的移徙,就应有彼得对中国的迁居;既然蕙宁对陈约 [##] 翰的爱是因为“我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出生长大,然后彼此相遇,他让我看到自己身上具备了一个完美女人的一切潜能”。那么彼得对沈小娟的爱当然也是因为“处在中国蜜月情结里的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与心中景仰已久的劳工妇女形象完全重合的女人,这个女人使他对使命一词有了多重理解”。既然彼得失爱时回到加州寻求安慰,那么蕙宁找爱时也要回到温州重获传统文化的滋补。这一切,时时刻刻都在显示着对平衡与对等的构建。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指出,《交错的彼岸》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叙事的对称性来展现一种追求平等的文化取向。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中,中国还没有与西方在许多方面取得事实上的平等地位,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已提出了“寻找自我地位”“追求平等对话”的强烈要求,这一要求促发了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的高度觉醒。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清醒地意识到,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海外华文作品,如《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所展示的西方化或者说“他者化”的文化选择,不可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必须具备自己独特而明确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融入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并顺利地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目标。对此有论者这样概括:“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迅速‘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突出强调‘中国’的民族身份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新兴市民阶层的不约而同的共谋性举动。”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知识界的进一步渗透,也使知识分子在其“解构一元话语”和“东方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下,更自觉地审视自身现实的文化地位,重视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重视多元文化共生的景观,重视在世界舞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文化独立意识的自觉,使许多知识分子呼吁中国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应突出“中华性”,要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在西方的牵引下被动地展开,而是要跨出“他者化”时代,摆脱一味地“效法”而进入积极地“创新”,从而主动参入新的世界史规律的形成。这一关乎现代化方向的文化吁请必然促使知识分子在全球性视野中重新审察和思考文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诸如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发现东方与重建自我、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等等。这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在遭遇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理论家的探索,同样需要文学性的表现。因此,作为典型的承载着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北美新华文文学也就必然成为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命运的形象表征。而出现于九十年代末期的《交错的彼岸》,毫无疑问是这一觉醒的产物。张翎以新移民的身份,通过文学的方式,在艺术想象中实现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往上的平等与交融。尽管她的想象充满着乌托邦的性质,但这种想象行为本身却体现出北美新华文作家在超越了前期一味西化的文化姿态后而产生的精神新质。这种新质在张翎的作品里主要体现为对现实文化身份的想象性建构,体现为在“交错的彼岸”这一横向的空间之维上追求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毫无疑问,这种吁求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化进程的一种独特清音。
  (责任编辑:吕晓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6BZW06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05J-03)
  作者简介:陈涵平,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吴奕?,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读南子《无月中秋》
  他坐在冰泥城的阴影下
  天空
  被建筑物割切成
  几何形的不安
  云 囤积居奇地
  酝酿了整个天空
  星子呢
  星子是逃避考试的学子
  月亮呢
  月织不出一片光绵
  他仅能如此默默地坐着
  远远游动的灯光
  绘出多少历历的童年
  然后 是扑扑飞来的蛾影
  是寥寥落落的蛙唱
  是无月的中秋
  无月的中秋
  月份牌上的中秋
  都市的中秋
  人工化的中秋
  月色 是一种奢侈的望想
  在生活的压力下
  我们仅是一纸苍白的剪贴
  对于汉语诗人来说,中秋月是一种自然的享受。而对现代都市来说,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中秋哟!在现代都市,享受中秋显得早已过时。对此,诗人是敏感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早已被生硬的高层建筑物所取代。“苍白的剪贴”便是渺小的个人在都市中的地位。诗人无力反抗这种“生活的压力”,他只有幻想,“仅能如此默默地坐着”,用回忆弥补“无月的中秋”,以其字词的重复和音调的复沓,反映都市秋夜的单调、枯燥和生硬。这是一种高超的技巧,但又无技巧之痕迹,天然得之。“在水泥城的阴影下”,月亮的失落真是现代汉诗的不幸。让我们呼唤东方灵感的眼睛,重返华语的天空吧!
  (杨 然)

在对称中追求平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