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478

[ 郝福伟 文选 ]   

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

◇ 郝福伟


  摘要:《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写得离奇诡谲、晦涩难懂,又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和心境的篇什之一。通篇只是“影"的独白,却形象地传达出了鲁迅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转折关头的困惑和怀疑。作品在超现实的意象中描述了现代人选择的痛苦,这是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的窘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使得鲁迅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被称为“独语"的《野草》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现实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人生困境孤独彷徨现代主义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鲁迅先生给中国新文苑献上了一束散文奇葩——《野草》,这一丛被称为“独语”的“野草”,以其深湛的思想、奇异的手法、独特的艺术品位,使得中国新文坛上散文诗的创作,在其初创之时,便奇峰突起,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而且注家蜂起,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在,我们对《野草》中写得离奇诡谲、晦涩难懂,又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和心境的篇什之一《影的告别》,来做一番探析,并借此来看看《野草》的艺术倾向性。
  《影的告别》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李何林先生认为,作品“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孙玉石先生解释说:“散文诗写的是‘影’向人的‘告别’,实际上是鲁迅向‘影’所代表的消极思想的决裂。”有人在诠释《影的告别》时说,“形”暗示许广平,“影”暗示作者自己。“影”和“形”的关系,显示了鲁迅恋爱中沉重的自卑感。表现了面对汹涌的爱情湍流,作者灵魂里极度的矛盾、痛苦、焦虑和彷徨。那么,《影的告别》究竟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意蕴呢?
  《影的告别》中通篇只是“影”的独白,但是可以肯定必是和鲁迅当年的经历、遭遇、思想、情绪有关。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从社会政治层面和个人情感、心理层面来探析这首散文诗,也许能把握这篇作品的意蕴。
  一九二四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 昔日一同向旧秩序、旧文学宣战的战友纷纷转向;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 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 在“五四”退潮后, 却变得消沉、颓唐。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那里呢”的呼唤!
  而且,在此期间,还有几件事情使得鲁迅的情感受到伤害。一是和他当时任职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总长章士钊之间的一场官司;一是为回敬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的攻击与诬陷而与之展开的论战;加之鲁迅身体的病弱,家庭内部与二弟周作人的龃龉,都使他的内心感到异常的痛苦和寂寞。“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 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 ‘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希望》)《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寂寞、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
  《影的告别》的构思想象奇特:一个影子在他的独白里表达了不愿意去“天堂、地狱和未来的黄金世界”的愿望。他除了“黑暗和虚无”,什么也没有。他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否则便会消亡。他不满于他的存在但又无处可去——“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散文诗以一个叙述的诗节作为开头: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这是“影”向“人”或者他的主人的告别。散文诗的其余部分共五个诗节,都是“影”对正在酣睡的“人”的独白: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那缥缈的“天堂”、恐怖的“地狱”和未来的“黄金世界”都是影子所不愿意去的,也不愿意随“人”同住,如此“不愿意”的结果是,选择了“彷徨于无地”。依照有些研究者的观点,“影子”是作者的替身,或者说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那么,可以说,这是鲁迅在极度的苦闷、彷徨、矛盾之中心境的写照,鲁迅抓住这样的自然现象,用来象征他的生存困境。他要告别旧我(即文中所写的那个睡着的“人”),摆脱现实中种种的困扰。然而,这又面临着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痛苦,——“梦醒了而无路可走”的痛苦 。“影”不满于自身的存在,不满足于所处的现实,然而,又不知道走向哪里,哪里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呢?作者经历了太多的身内的、身外的痛楚,种种的人生经验迫使他重新审视人生的真谛。他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战友的纷纷离去,孤独彷徨;又处于官场失意,兄弟失和,回到家中相对的又是一个名分上的妻子的尴尬境地。此时的鲁迅又如何能不是徘徊于明暗之间,又无地可去的一只“黑暗和虚空”的“影”呢?作品形象地传达出了鲁迅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转折关头的困惑和怀疑。这种困惑和怀疑在其后的篇章《希望》《过客》中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这种困惑和怀疑,也正是鲁迅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力求变更的开端: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影”最终不愿意存在于明暗之间,他决意告别他的主人而独自远行。面对现实,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默,仍奋然而前行。就像“过客”一样,尽管不知道前面究竟是什么,但是,他不愿意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要走下去。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哪怕“彷徨于无地”。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这是“孤独的精神的战士”在寂寞孤独与彷徨之中的抉择。《影的告别》在超现实的意象中描述了现代人选择的痛苦,这是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的窘境。
   [##]
  不少研究者都曾经指出过这篇散文诗的精神内涵,说“这应该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在交战”,这里表现出了“向作者的内心作斗争”的意蕴,海外的研究者也认为“诗篇中抑郁阴沉的格调是世人沮丧和悲苦的心绪的结晶。透过它的抑郁阴沉,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我们感到了诗人顽强不屈的心态,借此他希望在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寻求一条可资继续前行的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使得鲁迅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既不同于那种肤浅叫喊自我扩张的浪漫主义,也不同于那种刻意描绘却同样肤浅的写实主义,而且也使鲁迅终其一生的孤独和悲凉具有形而上学的哲理意味。
  若说到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萌生与发展,我们还是不能不提到鲁迅。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文学大家,鲁迅不仅从理论上较早地关注现代主义文学,而且在自己最初的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其思想和手法,拓展其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的深度与力度。鲁迅曾经翻译过俄国象征主义作家迦尔洵的《四日》《一篇很短的传奇》,阿尔志跋绥夫的《幸福》《工人绥惠略夫》,安特莱夫的《默》《漫》等作品,认为他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显出灵肉一致的境地"。其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意识流手法,《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弗洛伊德的性欲压抑说。
  散文诗《野草》,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结出的硕果。这一丛被称为“独语”的“野草”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现实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表达了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切体验和探究。
  论及《野草》的思想,则使我们想起鲁迅于《题〈彷徨〉》一诗中的四句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以及援引的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彷徨》一书的题词,移至说明写作《野草》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也完全合适。我们看到,在《野草》中,那“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那“落尽叶子,单剩干子",带着被“从打枣的杆稍所得的皮伤"的枣树(《秋夜》);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终会“在我记忆中消去"的“病叶"(《腊叶》);那个“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于慢慢荒野上独自跋涉的过客(《过客》);那位为亲人牺牲了一切,却终被放逐在无边的荒野,以“无词的言语",颓败身躯的颤动发出抗争的老女人(《颓败线的颤动》);那“举起了投枪",却时时面对“无物之阵"的战士(《这样的战士》)等等,正是鲁迅自我形象和命运的象征。这些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着鲁迅在求索路途上的孤独的存在体验。但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他做出了坚执的人生抉择。那孤独的枣树“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样的战士"无所挂碍地“走进无物之阵",无论是“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还是旗帜上“绣出各样的名称",“但他举起了投枪";那长途跋涉,饱经风霜的过客,谢绝了老翁的劝阻和小女孩的好意,循着旷野上传来的召唤他的声音,毅然决然地向前走去,尽管他知道前面等着他的只是坟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这是鲁迅对于人生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是他“反抗绝望"的人生的哲学。孤独的鲁迅体验着人生的困境,做出了坚执的人生抉择,同时他也不断地冷峻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墓碣文》中他“抉心自食,欲知其味",《风筝》中沉重的忏悔,《影的告别》中对“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子的痛恶,都体现了作者冷峻的自审意识。
  《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野草》在艺术上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它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写实的摹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作家的奇异的艺术想象力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机智的隐喻和变形手法,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模糊的意象,反常的感觉;冷艳的色彩,浓郁的诗情,变异的语言……
  《野草》是属于现代主义的!
  
  作者简介:郝福伟,海南省琼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①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版,第6页。
  ②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③胡尹强:《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鲁迅〈影的告别〉破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④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6页。
  ⑤[加拿大]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8页。
  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⑦王景山:《悲凉悲壮的心音——〈野草〉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第17页。)
  ⑧王西彦:《关于〈野草〉的通信》 《鲁迅研究集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4月版,第186页。
  ⑨[加拿大]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2-53页。
  ⑩鲁迅:《〈暗淡的烟霭里〉译者附记》 《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