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6658

[ 许丙泉 文选 ]   

理性的光芒与快乐

◇ 许丙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智慧的象征,为了激发人们思考,不至在生活中沉沦,他经常找人辩论,以自己的“无知”催生人们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我要作希腊人的牛虻,用不断的叮咬让人们保持清醒。”王小波的散文也有这样的作用,促人深省,催人奋发,给人以思考的快乐。王小波还被称为“文学骑士”,骑士自然要潇洒风流一些,有情趣更可爱,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更有一份人间的真情。在中世纪,真正的骑士要擅长骑马、击剑、下棋等技艺。王小波的散文思想丰富深刻,又有骑士风度,有文学艺术的美感,天真、可爱,亲切、痛快。所以读他的散文有时觉得仿佛遇见了天真的苏格拉底,在不经意的、轻松自然的絮语中让人感受单纯、真诚、可爱、有趣,而又逐渐感到深沉感到痛快淋漓,感到思想的强大震撼力:不管什么代价,要有勇气做一个痛苦的思考的人,否则就难以为人!这正是苏格拉底对人的解释,正是真正“骑士精神”的崇高表现。《名作欣赏》2007年第10期所载《王小波散文三篇》集中体现了王小波“文学骑士”的风范。
  说王小波散文中有一种天真可爱,是因为他的散文没有世故,没有老生常谈,而纯粹出于真诚,出于“骑士”的那种追求理想、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这也正如那些“无知”的孩子的可爱:单纯得近乎透明,像一滴水珠般清澈晶莹。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提到了《铁皮鼓》中的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王小波也看透了这个世界,但他成了要照亮、改造这个世界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写“文革”时的回忆,那是他的青春岁月,一段充满浪漫梦想的岁月,那也是充满迷狂、躁动、悲伤和苦难的岁月。有许多和他同龄的作者都用笔记下了(或正在记或将要记)那个历史阶段,因为那是深夜的梦魇,让他们无法安眠。王小波也是如此,必须要对自己,对他人说个明白,要释放被压抑扭曲的情怀。但对于王小波来说,他的感情是内敛的、有节制的,而不是忘情宣泄,不是感情左右了理智,而仿佛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目光,一个没有世事沧桑而只有认真观察思量的眼光的孩子。用纯净澄澈的心灵让一切都显露无余,都被仔细审视、再三掂量。那些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那些在别人只能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在王小波这里成了一个个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在读者看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问题也都显得那么严肃,那么无法苟且,因为这样的事件对于一颗天真的童心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世人可以因情势所迫而认假为真,而随波逐流,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将来?我们还能否为下一代着想?难道也让这颗透明纯洁的心灵变成一潭死水,以至腐败污浊,成为虚假丑恶的根源?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怎么样呢?明代的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好的文章就来自纯朴真诚的“童心”。王小波的这些散文也可以说就是“天下至文”。借助这面镜子,借助这难得的心灵,我们才看清了事实真相,才有了那么多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思考,才借以唤醒那蛰伏的良知,掩卷长思,长思那些简单的问题,那些身边的现象,渐次明晰,渐次深远。在混乱喧嚣的生活中,逐渐展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也是一个要努力争取的理想世界。
  有人说王小波的散文充满了反讽、戏谑、嘲弄,乃至营造了一种“狂欢节文化”的气氛,在颠覆一切权威、调侃所有正经的过程中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和感情的自由抒发,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方面的一种象征。确实,王小波的散文通过揭示社会中众多的不合理、愚昧、荒唐而让读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活跃起来,甚至有狂欢的感受:世界竟如此可笑!然而狂欢只是真相被揭露、谜底被公开时情感的放纵,王小波作品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更让人思索这放纵的根源。所以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新奇的视角、冷静的心态和深刻的思考,只有浅薄者才只看热闹。狂欢是情感的宣泄,与理智的思考相背,王小波的散文则更重在思想的力量,催人思考,探索意义,深化情感,催生强烈坚定的内心意志。这种锐利缜密的理智和深沉真切的情感是王小波散文魅力的重要方面。他不追求戏剧化的效果,更不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他的语言是普通平实,故事是平淡无奇,道理是简单易懂,态度是真诚老实,不会让人进入癫狂状态。而且他的行文中有时也似乎要强调“大实话”的本色,常常有“一般看法”“我认为”“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知道”等插入语,提示读者的真实感、实在性。那么如何理解“狂欢”呢?我想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中所蕴涵的那种强烈的情感,那种对真实、真理的强烈追求,那种对虚假、丑恶的极端愤恨,使读者感到了狂欢的味道。但我想一定更有读者感受到他的那如烈火一般的内在的强烈情感,那么深沉、痛切,而又表现得那么温婉柔和。仿佛他把滚烫的一颗心包在一个不起眼的布片里送到你的手上,让你感受温暖,感受心灵的震荡,慢慢地引燃你内心的精神火光。久经黑暗又阴冷的漫漫长夜,在这光和热的感召下怎能不欢乐呢?怎能不景仰、不向往作者的思想境界呢?于是复苏的心灵更产生了强大的前进力量……
  王小波原是学理科的,深知思想、真理的力量。而他的散文也处处显现着思维的魅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理性思维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所以说理的散文一般不大受读者青睐,读者喜欢的多是抒情散文,特别是那些风花雪月、品味人生、多愁善感、生离死别的作品更易动人心魂、催人泪下。而且我们中国的文学传统就是“吟咏性情”,所以散文家也向来都以“言情”为主。情易共鸣,但情也常常难以言明,也往往影响了理性的观察和思索。王小波的散文却主要讲道理,感情首先是在理性的辖制之下,思想性突出是他的散文的一大特色。思想性包括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探讨,但在他的散文中,更多的是与他的理科背景的科学性追求相联系,表现出的一种特别的理性精神。哲理可以玄妙迷人,而科学真理如何能引人注意,如何给人以美的感受呢?而王小波却做到了,他的散文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让人感觉明晰可靠、豁然开朗,还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有规律的,是可以把握的,理性是可贵的,思索带来快乐,洞察一切的人便是世界的主人,便会有最大的快乐。王小波以自己的思考为读者展示出了思考的魅力。
  思考首先就需要客观冷静,看清事实真相,不能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来描绘现象。王小波散文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年轻时的往事和当下社会现象,没有先入之见,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呈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实在在的想法。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他就说:“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这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做法,然而这也是最难得的,最难能可贵的做法。因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展现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做其实是很难的。当我们处于沉沉黑夜或被浓雾重重笼罩,备受煎熬,心虚恐惧,惶惶不安,这时便会深刻体会到真实的价值:安全、镇静,而又有了希望和信心。王小波的作品便是驱散我们思想上的黑暗和浓雾的光明,照亮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脚踏实地的塌实,豁然开朗的痛快,自我的回归与复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会倍感真实的价值,就是在现在我们不是也常常被假象所蒙蔽吗?
  看清问题之后,还要去思考它,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在这个时候王小波“考虑得很周到”。他展示真相,更给我们提供许多科学原理作为依据,这和他的理科背景有关,也正是他作为一名“骑士”所手持的利剑长矛,是揭露一切虚伪愚昧,重整理性秩序的最有力的武器。无论所谓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风头正劲的流行时尚,还是自欺欺人的意气情分,都在科学利器的锋芒下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展现出来的是理性秩序,是真理正义。仅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们就知道了有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理论、集体性癔症、无目的布朗运动、克里斯蒂式推理等,他自己还提出了“话语的捐税”的观点,另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基本生活常识和道理。为什么要这么强调事情的根据,强调现象后的规律呢?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生活常常是不讲理的,而是和“权”“情”联系密切,而这“权”和“情”又常是“强权”和“私情”。唯有理性才能建立真正的秩序,才能有可预见的将来。
   [##]
  王小波这种“科学主义”式的执著似乎与文学艺术以情感人的原则相背,不能让人长吁短叹,心有戚戚焉,不能让人奋发扬厉,心潮澎湃。但情感如果没有理性做支撑,没有理性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只会是盲目的,受动物性的本能所支配,而我们人类和动物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了。要远离动物界,要有光明辉煌的前程,只能靠理性,靠思考,靠明白世界的道理。而这又是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向来的短处。所以我们可体会王小波这“科学主义”的良苦用心,以及那种执著,那种义无返顾的牺牲精神。
  王小波“科学主义”式的散文并不枯燥,并不冷漠僵硬,而是让人快乐,也让人痛快。面对那些扭曲变态的事实,拿出真理来衡量一番,已属不易,已经能让有心的读者感受到那份诚挚与热爱。而王小波更能让读者享受思想的快乐,享受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理性的欢喜。像一个天真而又认真的孩子,王小波揭开了各种各样的“皇帝的新衣”,像一个人生经验丰富,同时又通晓各种科学知识,眼光敏锐的智慧老人,向人们讲述着社会、人生的真理。他“考虑得很周到”,实际上太周到了!让人应接不暇,让人觉得那么丰盈透彻。仿佛星星的闪烁变成了旭日的光辉灿烂,满世界一片明媚温暖,仿佛清澈的源泉滋润干涸的心田,生命逐渐复苏,逐渐充满生机,向大地天空尽情舒展!这该是多么痛快欢畅的感受!更何况是我们理性的解放和自由呢!思考和想象没有疆界,而理性的快乐也没有界限。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理性的快乐是真正属于人的快乐,也是推动人性向更完善的境界发展的强大力量。如王小波常常对一个事物做多方面的考察,展示事物的各种形象,从而揭示内在本质;常常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思考,让人深入理解,展开多方联系,把握事物的多重意义。如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中,为什么杀掉信使呢?信使怎样才不被杀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王小波用了许多的“假设”来进行思考:假设我们生活在花剌子模,假设学者们能知道报告的内容,假设禁止信息传播,假设可以对花剌子模讲道理,假设信使狡猾等等。这种种假设使读者对事情有了多方面的深入认识。王小波又认为:“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如此深思熟虑,如此严密深刻而又准确清晰,明白易懂,对于我们的理性来说,那真是一种非常熨帖的感觉。
  有了这种理性的能力,自然有了洞悉现象的优越感,自然也就有了喜剧性的笑。诙谐、幽默、反讽、戏拟等效果也就自然而生,如水到渠成,欢快跳跃,如春暖花开,缤纷绚丽。如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知青喜欢,领导痛恨,老乡们说不正经。这位猪兄敏捷有力,智慧超群,眼睛雪亮,能模仿各种声音,甚至还能模仿汽笛声。当人们兵分两路,手持枪械兜捕它时,它“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最后“一头撞了出去,跑得潇洒之极”。读后让人称奇,更感痛快。这位猪兄自有它的生存之道,从不受人摆布,活得自由潇洒,令人敬佩。用这位猪兄的眼光来看这人世间,该是怎样的呢?真有意思!自称享有崇高理性的人类应怎样呢?真要好好思考啊。
  王小波这位文学骑士,以它特立独行的姿态在文坛上树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朴素平淡而又亮丽绚目,温暖真诚又热力四射,执著深沉又痛快淋漓。在读者的心里展示真理,激发想象,努力去塑造“理性的人”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堂•吉诃德的身影,为崇高理想奋不顾身;仿佛看到苏格拉底的身影,为探索真理甘于自我牺牲。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王小波,恰如喜欢灯火、星光,喜欢阳光普照,喜欢向人性更高、更光明灿烂境界不断前进。
  作者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理性的光芒与快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