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11期 ID: 86640

[ 杜朝霞 文选 ]   

文言文阅读命题须求变求新

◇ 杜朝霞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词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加强对文言文记诵积累的考查,而不是考查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命题更加注重实用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型、时代性、教育性和综合性,这是课内选材命题模式求变、求新的结果。
  应该说,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教材,其命题往往能突出文言文阅读有别于现代文阅读的本质特点,注重对文言字词句等知识的考查。这种命题模式可增加课文自身的吸引力或牵制力,对师生摆脱课外题海之苦是大有裨益的,甚至对平时的教学与中考复习能形成相当的威慑力。但单纯取材于课内篇目的模式却往往存在着先天之不足,其导向不利于师生转变旧的教材观,还是就教材教教材、学教材,不利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种命题模式还有一个缺憾,即导向往往会助长猜题、押题之风,不仅影响考试的效度,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这种命题模式利弊共存,只有兴利除弊,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符合“日新又新”的原则。不少地区的文言文阅读命题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求变、求新,不断改进这种命题模式。
  课内选材命题模式应该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和改革中创新。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与方法,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近几年来,笔者研读了部分地区按照这种模式选材命题的文言文阅读,从其中的悄然变化入手,通过思考、分析、甄辨、审度,从操作层面上研究,自认为有所得,即对所采取措施与方法有所把握:一为拓展迁移,一为整合、开放与探究。
  
  一、拓展迁移
  
  先说拓展。其拓展有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拓展,一是阅读材料的拓展。试题的拓展,请看下面的示例。
  示例:“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2004年北京市海淀卷中考题)(阅读材料略,以下均同)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委而去之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海淀的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教材——《岳阳楼记》中的三段文字,为了增加课文的覆盖面和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的能力,此题采用了勾连的方法,由此及彼,顺手由“去国怀乡”中的“去”勾连到教材中两篇课文之中相关句子的“去”和成语“去粗取精”中的“去”,这比画地为牢地只扣所选材料出考题要高明得多。
  而材料的拓展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内拓展,一是向课外拓展。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一: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2004年吉林省中考题)(只选其中的二道题)
  1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l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例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2005年甘肃省中考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避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______
  1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所欲有甚于生者 即与之化矣
  游于是乎始 春冬之时
  久而不闻其臭 亦我所欲也
  妇拍而呜之 亦与之化矣
  1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4.人生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如何取舍。请仿照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1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______乙文的观点________共同的论证方法_____
  例一属于课内拓展,利用比较的方式,将相关的课内选段整合之后设计试题,在既重视学生文言基础知识,又注重学生能力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点上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同单一课内材料阅读相比,这种对比阅读通过把各有一定意义、彼此相联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要胜一筹。
  例二属于课外拓展,其考查与试题的构思不是从增加知识或减少知识的角度去设计,试题也不是知识与能力单一性的面孔,而是把学生引导到积累文言知识与提升文言能力相结合的要求上来。同单纯课内材料阅读相比,这种对比阅读通过课内外结合而将文言文考查建立在促进学生文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其“课内练能力,课外求发展”的导向,宜于文言文教学、教研、考试这三者的整合,有利于改进和加强文言文教学。
  再说迁移。也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知识迁移,一是理解迁移。
  知识的迁移,请看下面的示例:
  示例: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005年北京市中考题)
  A.妙手回春B.蓦然回首C.回复短信D.回环往复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查,既可刹猜题、押题之风,又给以本为本、机械训练者当头棒喝。
  理解迁移,请看下面的实例:
  示例: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004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2004年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中考题)
  上面两例都属于理解迁移,示例一要求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联想到我国历史上同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而示例二则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这个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考查,其重点是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积累,强调的是试题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二、整合、开放与探究
  
  先说整合。这里所说的整合,主要指的是阅读材料的整合,即课内材料与课内材料的整合和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整合。在这里,笔者只就后者谈点看法。
  请看下面的实例:
  实例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3题。(2005年武汉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选其中的两道小题)
  11.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12.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实例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2004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选其中的三道小题)
  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物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________的观点。
   [##]
  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实例一是部分整合。甲文选自《晏子使楚》,属于课外文言材料。命题者围绕这段课外文言材料设计了三道小题,着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乙文选自《唐雎不辱使命》,属于课内文言材料。命题者将课内外材料整合之后,设计了三道阅读理解题。这样的整合,既与新课标注重整体阅读的理念保持一致,又在文化积淀与能力的提升上去考查,注重引导学生文言素养的整体提高。
  实例二是将课内外材料整合之后,融化为一张皮。甲文选自《鱼我所欲也》,属于课内文言材料;乙文选自《墨子·贵义》,属于课外文言材料。命题者将这两则材料整合之后,精心命制了六道试题。10小题利用勾连法将两则材料融为一体,并拓展到教材中的《爱莲说》、《醉翁亭记》等三篇课文,在特定的语境中考查学生对“之”的用法的把握与运用。这种综合考查有用的文言基础知识的导向,值得提倡和发展。12题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引导学生架凌空飞渡的桥梁于知识经验之上,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巧妙地给予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13题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阅读中的理解和个人感受的情感与态度,表达中的价值趋向。因此,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一张皮,确实值得提倡和发展。
  再说开放与探究。请看下面的示例:
  示例一:你喜欢文中的晏子吗?为什么?(2005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示例二: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2004年重庆市中考题)
  示例三: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2004年福州市中考题)
  示例一、示例二、示例三都属于开放型试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可以自选角度,从不同的方面谈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示例三,学生可联系正文《马说》和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合理的想象:这匹可怜的老马可向相马人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亦可相马人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还可向相马人表达对他的知遇之恩,或者向相马人表示自己未能早点遇见他的遗憾,等等。开放型试题和探究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个性化的鉴赏、思考、探索,表现独立见解的能力等。
  正因为采取了以上措施与方法,才使得取材教材的文言文阅读具有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其中的“一张皮”,更具有推广的价值。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课内选材命题模式求变、求新的措施不只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但由于笔者对这种模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拙文只能就以上措施与方法谈点个人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促进中考文言文阅读课内选材模式成为检验和改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以利于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朝霞,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文言文阅读命题须求变求新

  •  / 毛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