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10期 ID: 81362

[ 李本芳 文选 ]   

语文诗化教学刍议

◇ 李本芳


  “语文诗化”的观念,认为诗化语文的前提是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核心是引诗入课堂,关键是教师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其实,“诗化”一词多见于哲学著述,如维特根斯坦就曾倡导哲学应该当作诗来写,是所谓诗化哲学,强调语言表意的模糊性和多向性。语文领域的“诗化”很难说是移植的产物,因为它既与传统的诗教密切关联,又是语文教师们心中呼之欲出的存在。语文的诗化显然异于哲学的诗化,它不管是内生还是移植,只有适应语文的土壤才能生根长大。在语文教学正走进新课标的今天,综览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状况,觉得这个话题很有再谈的必要。
  
  一、语文诗化是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语文诗化说受启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教思想。在生平最重诗教的孔子看来,不学诗“犹正墙面而立”,视野受阻。(《论语》之《阳货》篇)《诗大序》则鲜明地表述了诗的政治和伦理教化功用:“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充分肯定了诗是“持也,持人情性” ……一言以蔽之,诗歌具有认知、启智、审美、冶情、励志诸效用。
  诗教效用的机理何在?倍崇“摩罗诗”的鲁迅先生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心中有诗,故能与诗人共鸣,鲁迅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可谓深中肯綮。诗歌是美的凝缩,美的化身,本身就有春风化雨“撄人心”的审美力。不难理解,人们有时会被记忆深处的几首诗歌以穿透时空的力量吸引着、震撼着;那种因想象而激发出来的难以诉说的迷离朦胧和如烟似幻的美感往往就在不经意间融进了血液和灵魂,让人在刹那间神迷其中,编织了心中永远的春天!这种诗性美在“忽如远行客”的人生旅途中,会给平淡带来绚烂,给理性带来人文,以持续温暖的力量给人以情感的慰藉、陶冶和支持。诗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我国历代优秀的文人名士大都受益于幼年时期得到的良好诗教。故此,在语文教学屡显困惑的今天,倡导诗教的回归,既是一种教学上的返朴归真,也可能因此而走上一条拯救的路径。
  但是,在今天的中学里,诗教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而且呈年级愈高愈淡化之势。需强调的是,由于婴幼年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对他们进行诗教的材料多是浅显的诗歌,加之中学教材中诗歌的比例低,大量极具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的诗篇未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热爱诗歌的青春花季,如果诗教止步于婴幼时期,局限于课本之内,将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诗化语文让语文课堂常现诗歌的倩影,正是为了承继传统的诗教思想并使其青春常驻。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今天讲诗教更具有资源优势,孔子眼里包罗万象的《诗经》在今人眼里,不过是流注诗歌海洋的一条小溪而已;就引化诗词的层面来讲诗化语文,语文应该也能够诗化起来。
  语文诗化是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问题。语文不能只教学诗歌,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课文都当作诗歌来教,语文诗化不是那种一般理解的诗歌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语文诗化一方面强调重视诗教思想,另一方面并不要求一节课必须引化多少诗歌(关于引化的内涵,下文将进一步探讨),然而没有诗歌引化的语文不是诗化语文。可以说,引化诗歌是承继传统诗教思想,经常发挥诗教作用的“常规武器”,是语文诗化之所以成为“这一个”的外在标志,也是语文诗化具有生命力、便于效仿能够普及开来的优势所在。
  
   二、语文诗化是语文美育的具体化、微细化
  
   中学语文教学理论蔚为壮观,各种教学方法争奇斗艳;但大道至简,当我们用奥卡姆剃刀来删繁就简时,往往可以找到一条最有效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语文美育。诚如童庆炳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学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语文美育杂涉多门学科,在理论上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如何才能使它具体可感、真正地落在实处呢?语文诗化的回答是借助诗歌!因为诗歌是最精微的语言艺术,形象生动、富于意境、音调和谐且篇制短小,容易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化诗歌往往可以“出奇制胜”,使学生“心中喜悦”,引发其情感的共鸣,从而具体地集中地落实语文美育,成为语文美育的突破口。
   所谓引化诗歌入课堂,“引”是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诗、精思短语以及富有诗意的经典语段等,“化”是化用、仿用,更是教师富有诗意的发挥创造。这种引化应合乎时宜恰到好处,而绝非呆板、机械,否则就只能是美育的大敌,适得其反。引化贵能点铁成金,更妙在灵活涌现、随机生成、触处成春,富有创造力和美的光彩。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雨中登泰山》时说:“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一课,请作者当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这里,于漪老师用诗化的语言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和热情,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的境界,这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诗化创造落实语文美育的生动体现!
  语文诗化在本质意义上是语文美育的具体化、微细化。但是,语文诗化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披上了一件诗化外衣的语文美育,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均不同。进行语文美育绝不能满足于引化一种方式,引化远不是语文诗化的全部,它更主要是一种激发情趣的有效手段,一种营造诗意的有效方式;语文诗化绝不能拒绝反而应积极吸纳其它进行语文美育的手段、方式,力求与它们交替间次,张弛得宜。只是相较于其它辅助手段、方式,引化诗歌更少限制性、更是课堂的常态而已。“美育心理是教师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之一。”语文诗化更是要求语文教师将美育理念渗透进自己的灵魂,沉淀为一种自觉的教学意识;强调教师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适当时候用诗或诗化的语言营造一种美的意境,从而陶冶情操,促进思考,点燃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趣味。追求教学语言美化的自觉状态和作为进行语文美育的切入口而存在,以一种易操作的方式营造课堂的诗意,并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促进人的美化,语文诗化的主要意义即在此。
  
   三、语文诗化的灵魂是诗意问题
  
   一提到诗意,人们就会想到被海德格尔誉为“诗人之诗人”的荷尔德林的那句名言:“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何谓诗意?虽然海氏语焉含糊,但探赜索隐,不难发现海氏心中诗意的存在状态:诗的原初方式是存在之思,诗与思是“近邻关系”,诗和思又统一于语言;诗意也与慈爱相关联,“诗意地栖居”就是“保持慈爱与人心的同在”;海德格尔还对自然有着崇高的敬意,在他那里,自然是诗意的源泉,这也是东西方诗意观中的共性……虽然海德格尔所谓的“思”并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但显然还应该有“思考”的内核。结合海德格尔关于哲诗、诗意的见解和人们心目中应然的诗意状态,笔者以为,诗意可以分为两种:纯正意义上的诗意和普在意义上的诗意。前者首先应是对终极问题的关怀和追思,它来源于一种与生俱来无遮蔽的关乎人类命运的充沛深情和慈爱之心,因而,又足以使有情者拥有超然达观的生存智慧,又细腻又宏阔的诗性因素。诗意的源头是自然,在个体生存意义上的诗意往往要关联于自然和基于自然之上的艺术,从而达乎内在力量活跃起来的宁静和憩息,获得审美的生存。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诗意,即所谓诗情画意,往往是碎片式的,缥缈而美妙。两者并不等同然而相通,都可以给什么是语文中的诗意的问题以启迪。
   [##]
  诗意问题是语文诗化的灵魂。语文中的诗意也首先应是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体悟和深沉思考。伟大诗人的绝美诗篇本质上都是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索和探讨,诚如别林斯基所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他自己时代的儿子”,“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诗人一方面必须扎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历史,另一方面更必须是思想家,“否则纵令具有才华,也无补于实际”。别林斯基的话启示我们,不能把诗歌仅仅理解为装饰门面的纯语言艺术,否则即是无视于诗歌的本质,无视于思维和作为其物质外壳的语言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诗化中的诗意绝不只是春光旖旎,它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深思。如此解读语文的诗意还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积淀,心智渐趋成熟,有欲望也有能力进行较高品位的思考。语文课堂上思考的品位越高,诗意的氛围越浓。这种思考足以激荡起学生和作者、文本、教师对话的欲望和冲动。不难理解,那是一种因发现、创造而带来的欣喜所内在驱使的。
  语文诗化中的诗意还应体现为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思考品质。语文诗化是开放的体系,能吸收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己所用,是动态生成而非固步自封;诗意的思考品质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各类文章的教学时,或借鉴或创造,总能从新鲜的视角挖掘其中的诗性因素,找到撬动整篇文章的最佳支点;决定了教师在语文工具性的问题上也能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如以精练精讲来代替浪费、繁琐,以材料的诗性光辉来消融单调、枯燥。
   正像诗人不能没有感情一样,语文中的诗意显然与情感的荒漠绝缘,冷漠的课堂是死寂的、可怕的。师生的情感交流犹如平静河面上两只小船的碰撞,需要先有一方的施动才能引发回应。“愤怒出诗人”,情深出诗意,教师心中先有春天,才能把春光播洒到课堂;教师自身先涌动情感,才能迎来学生情感之花的摇曳与怒放,嗅到课堂上诗情的芬芳。诗化的语文更应致力于培育学生去持续地体味和珍惜那种在课堂上引发的纯净情感和美妙诗意,让它犹如圣洁的天乐慰藉着自己的前程。
  语文诗化中的诗意还是一种课堂上的审美状态,是一种静和动、优美和壮美的和谐、平衡。纵观成功的课堂,总有一些共性,不管是单个学生的卓越创造,还是群体的互动,往往给人以震撼,体现出美感,当然前提是自然生成。这种审美状态的静绝非死寂,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它是沉思,是陶醉,是暗香浮动,笋欲抽芽,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优美。这里的动是智慧的闪现,是情感的喷涌;它或是从微风起于天末到吹皱一池春水,或是从一鹤鸣九皋到群珠落玉盘,总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美。语文的诗意就隐身于这种课堂状态的静和动、优美和壮美的张弛之间,体现为一种审美情趣与和谐精神。和谐的语文应多一些灵动,少一些机械,多一些率真,少一些做作,多一些真实的思考、真诚的碰撞,少一些虚假的繁荣、虚伪的迎合。一般说来,学生在有老师来听课时非常愿意表现和配合,但一个追求卓越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也应能经常如此,而且会因为自然更有一种诗意的本真。当然,不应强求每节课都有诗意的审美状态,那同样会因为违于学生的心理规律而适得其反。
  语文诗化的理想状态是师生都能运用诗意美的语言共同营造课堂的诗意,是教师有意义的讲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学习的有机统一。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语文诗化的应有之义。不可低估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潜质,经验表明,如果教师能多一点平等、宽容,多一点方式、策略,看似平常的学生也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教育不应仅是锦上添花,而更应该是雪中送炭,一两个天生丽质的学生固然可以让课堂生辉,但毕竟一木独秀不是春;况且,在一个不是春的环境里,这一木也难能“秀”久。因此,面向全体,培育学生的对话能力和参与热情,语文诗化才会远离机械而真正葆有诗意。充分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师生进行诗意对话的前提。最初达到可以用诗化语言表述闪光思想的学生总是少数,而随着语文诗化活动的开展,就极可能出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教师、学生共同用自己的创造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场”,这何尝不是人本精神经由语文诗化而绽放的绚烂之花!
  “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语文诗化也不能完全回避现实的功利问题,而应经受得起中考或高考的检验;诗意的思考品质注定了语文诗化追求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取回报的最大化,而不能躲进小楼不计结果地孤芳自赏。
  
  四、语文诗化和人的生活诗意化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反观生活,无庸讳饰,工具理性的西风似已东渐,道德文化某种层面的下降,触目可及的环境污染,随处可感的生存压力、竞争氛围,使我们心中的诗性空间大受挤压;辛弃疾笔下的那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诗意已成为多少人压在心底遥不可及的奢梦……再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茫茫九派”早就“流中国”,新课标也“渐欲迷人眼”,但语文现状似乎依旧“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一个因素值得关注,即很多作为示范的教学流派往往是因为倡导者的表演功力和人格魅力而特出,似乎只是为倡导者量身打造,可赏不可用,学习者往往难摹其形,更难得其神韵,于是只能上演“橘生淮北而为枳”的尴尬……
  面对这些语文视界中的客观存在,语文诗化的出场或可打破一些教师的认知结构,使之从自我感觉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它强调以诗歌作为突破口,以营造诗意为追求,必然会促使教师博览诗书,口诵心惟,提高人文素养,并以成为一个思想者为己任;何况,“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或能迎来任何成功教师都不可或缺的自信。练好了内功,飞花即利器,四两拨得动千斤,三尺之内,举手投足之间,一种无形的诗意自然迸射出来,弥漫开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诗化对语文教学弊病可标本兼治,对语文教师是一举数得。教学上的得心应手,是教师诗意生存的前提,而教师心中有诗意,则是学生的大幸,是教育的大幸,更是民族的大幸!
  “教育具有发展人的素质和改变人的状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诗化语文的诗教倾向和诗意追求,会激活学生心中的诗性美,甚至重塑其人格结构,提升其人生品位。
  1、引发对自然的情深缅邈和诗意思索。“诗歌是宇宙生命的脉搏,是它的血液、它的火焰、它的光亮和太阳。”走进诗的王国,仿佛走进了浩渺幽远的自然。自然是人类诗性的家园,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倾听花的绽放、风的呼吸、林的悲叹、海的咆哮时,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启迪、是灵感、是发现。不能和自然对话的人缺乏灵气的底蕴,恐怕也难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诗化语文可以使学生能理解李白、雪莱们徜徉山水的情怀,能品味哈代的哲语“高原、大海、高山忧郁的壮美与人类当中比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和谐一致”的真谛,使那种在自然人化的进程中尊重自然、使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稚嫩的心灵,敦促他们回归大地,约会春天,亲密地接触自然。
  2、培养可贵的思考品质。王安石正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力求“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蝉山记》),故能屡屡反弹史诗,别出新意,既能妙手著华章,更能在政治上创新,表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品质。诗化语文应以开启学生的思之门为己任,使之历久恒新地思考人生、自然、社会……漫步于美妙的思之林中路上。
  3、拥有婉约而又强健的心态。导引学生珍重感情,呵护心灵深处的感动,采撷生活的阳光,维持听雨的心境;仰慕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素朴冲淡,钦服杜子美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黎庶的沉郁顿挫,学习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真达观……
  一语蔽之,诗化语文的结果,将会为学生在这片大地上艺术化的生活、诗意地栖居打下牢固的诗性根基;它不仅使学生也使得教师的知识得以丰厚,精神得以净化,思维得以活化,最终有助于生成师生两方面的生活诗意化。
  

语文诗化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