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10期 ID: 81389

  

构筑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

◇ 陈吕红 杨 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目前作文教学(考试)的现状离上述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害怕作文,学生作文中灰色作文、虚假作文、病态作文相当普遍,另类作文也竞相登场。有人将矛头指向应试教育,也有人认为是时下流行的新概念作文惹的祸,但我认为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或是某个作文大赛的导向问题,它反映出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表现出一种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从而反映出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的坍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放任自流随波逐流的结果。
  找到症结,不愁矫正乏术。虽无良方,仅有浅悟,愿得专家同仁指教。
  
  一、以源头活水浇灌干涸的情感家园
  
  我有幸参与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为不少考生在考场短暂的时间紧张的氛围中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叫好的同时,却更多地看到了相当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贫乏、情感枯竭、语气平淡。2004年高考作文,可以武断地说,有相当多的同学面对作文话题“买镜”,在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买镜子的情节,更有一部分同学除引用所给材料外,再没有另外任何一个材料,文中反映出的主体意识是缺乏喜怒哀乐的。这样的文章离课标要求“说真话,有真情实感,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相去甚远,又何谈感染力!由此可见,部分学生的写作情感几近干涸。
  那怎么办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哪里又是学生的源头活水呢?
  语文课堂。现代新诗《再别康桥》的细腻,《大堰河我的保姆》如泣如诉的沉痛,《致大海》渴望自由的激昂,无一不在学生心头泛起波澜;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静美中萦绕着的淡淡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对苦难的深沉的体验,主人公在苦难中涅??,无一不对学生产生震颤的力量;李白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豁达旷放,李清照的凄婉哀绝都呈现出直锲人心的撼人魅力。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就会让它成为我们学生情感家园里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
  课外阅读。课余时间浏览报纸,吃饭时间看看电视,同学之间的交谈,都是学生关注生活,多角度、多侧面感知社会人生,把握时代脉搏的有效途径;而几乎所有学生爱看的杂志《读者》、《特别关注》、《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无一没有学生需要的时文精华、优秀范文;名著、名人传记的阅读还可让学生思想更有深度。当我们的学生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民族仇杀、恐怖事件扼腕之时,当我们的学生为所欣赏的文章,为所了解的人物而喜而忧时,我们应当知道学生心底已经流淌着一条是非爱憎的感情长河。
  读书摘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构筑和夯实学生情感家园的物质基础,必须要求学生作好读书摘记。高一、二阶段课余时间较多,可引导学生每周作是1000字摘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高中阶段至少拥有100000字的摘记,这是学生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摘记可分类为时文精萃、论据材料、格言谚语、名人名言、优美语段、诗词赏析、书报剪贴等,每月进行一次整理、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比,予以表彰。物质基础夯实了,情感就有了寄托,学生笔尖流淌的就会是有灵性的欢歌,作文中展示的就是一个有灵魂的自我。
  
  二、以体验之心栽植空落的审美绿茵
  
  我们知道,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体味生活、感悟美好时,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有了活力,并充实着自己精神的内涵。
  在我的记忆里,一次高三的调研考试中一个学生拒写作文,原因是:“我不想再说那些没有丝毫情趣的假话空话,我不想把古人翻出来咀嚼无数遍。”作文教学陷入这种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是学生审美情趣失落所致。
  很多学生常常感觉不到自然的美妙,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感觉不到写作的乐趣。
  苏格拉底与人相约去游览一座山,许多年后,两人都发现那山太遥远,那人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也没看到,真叫人伤心。”苏格拉底说:“这一路有许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没注意?”那人尴尬地说:“我一路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外有美景啊!”
  心寂寞,所以世界寂寞。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不是缺乏情趣,而是缺少心情。
  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局限,加之学习压力,常体味不到轻松愉悦的心情和情趣,但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即使在这种局限狭窄的校园空间内也一样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栽植心田的审美绿茵。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情感角色的自由转换意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学习诗歌《虞美人》,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抒情主人公李煜,发挥想象,体会登楼眺望,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国破家亡之愁,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真实而深沉;学习散文《荷塘月色》,不妨先找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一个类似荷塘的地方坐一坐走一走,即使没有这样一个荷塘,月下静坐任思绪飘飞,不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心理体验吗?
  用心营造氛围,创设感悟与思考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角色转换进而提升审美情趣的方法。春天里带学生去踏青,看万物吐绿,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冬天里让学生到室外去看雪,去溜冰、打雪仗,让思绪情感随风而飞随雪而动。我们的学生自然会学会分享蚌在壳里孕育珍珠的痛苦,自然会学会把自己当成一只受生态破坏无栖身之地的鸟儿,自然也能从早晨起床的忙乱中欣赏到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自然能从乞丐肮脏的脸上感受到人最渴望的关爱与帮助。当学生有了如此体验的时候,其写作的情感家园不一定花团锦簇,但一定绿草如茵。
  
  三、以创造之意激发久违的写作激情
  
  新的课标注意学习过程,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有待老师精心设计。如果老师每次作文都是“今天我们来作文”,那么台下一定是一片哀叹声。但是,如果老师事先给学生一则材料,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新近的鲜活典型的材料,这堂作文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营造作文课堂教学的氛围。2004年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大赛中,一位西安小姐在回答主持人提问后遭到众人非议。在“丈夫与钱”“钱与父母”“祖国与钱”三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上,这个小姐毫不犹豫地选了“钱、父母、钱”。媒体一片唏嘘,有人指出西安小姐根本不配代表西安这个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城市来参加比赛。
  作文课上,我把材料交给学生,并提出:如果你是选手你如何作答?课堂议论热烈非凡。当老师进一步强调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的要求后,学生发言更是踊跃。作为老师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不但能各抒己见,而且能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有的学生指出当祖国利益与个人(金钱)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应义不容辞的牺牲个人(金钱)利益;还有不少学生发出了“当个人生活经历平凡,国家处于太平盛世,祖国这个概念离我们遥远时,选择个人(金钱)利益有何过”的诘问。
  在这堂课上,我没有设结论,没有给答案。充分的民主意识、人本意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有价值。这节议论为主的作文练习课,学生真正达到“气盛则言宜”的效果。学生作文中呈现的是热情、自信、有理、能关照他人的强烈主体意识。
   [##]
  创造性还体现在选好主题、激发写作兴趣上。平时练笔要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这是学生诉真情、有话可说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堂作文课成功的首要因素。即使是高三作文训练,也要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分析”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主题。“时尚”是个引人争议的话题,要想让学生愿写这次作文,写好这次作文,就必须引导分析:你认为什么是时尚?在你眼里什么代表时尚?这类时尚有何意义有何价值?在这些问题上,学生基本能有所共识:衣着、服饰、发型、追星、上网交友,只是时尚的表象。而对时尚本质的认识却呈现千姿百态:有人认为应把追求时尚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在寝室讲普通话说英语是时尚,参加周末英语角口语对话是时尚,把时尚追星转变为熟练一门技艺,专攻一门特长……有了这些独特的有个性的主题观点,他们的作文怎么会不精彩呢?他们又怎么会失去写作兴趣呢?
  
  四、以辩证之法让思维闪耀理性的光芒
  
  如果说丰富的源头活水充实了情感内涵,真切的体验提升了审美情趣,创造性的练习设计激发了写作冲动,那么辩证思维则是芟除杂草,显露美好,让学生精神家园不至于污秽繁杂的最好工具。辩证思维,让学生思想闪耀理性的光芒。
  高考的特殊性让不少学校不顾新课标要求,不顾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而在学生进入高中后不久就将他们分成文史类和理工类。大部分理工类学生从未接触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缺乏辩证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见解片面、思想幼稚,有时甚至表现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低俗。如何弥补和矫正呢?
  笔者认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要用时间给学生作专门的理论指导的。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灌输引导,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关于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评价练习,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活该!”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作多层面的发现和挖掘。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但渴望过好日子的追求并不为过,只是境界并不算高远;玛蒂尔德丢项链后表现得善良、诚实、质朴,勇于承担责任;还债时表现得坚韧、忍耐、吃苦,并且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玛蒂尔德身上虽然有让人“可恶”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人性中美好的品质,从而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学生掌握了分析评价人物的方法,逐步养成多方面的看人看事的习惯。如果经常作一些这样的训练,并把它迁移到生活中学生如何评价同学、老师、家人、朋友、集体、国家或是发生在身边的小情大事上,如何评价人物的优缺点,看待社会的积极面与阴暗面,分析事情的利与弊的训练上,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思辨能力增强了,在写作中就会表现为关注更为全面,观点更为严密,分析更为透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理更为深刻,更为新颖、独到;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富感人。
  2005年高考湖北卷材料“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一块试金石,缺乏思辨能力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写作起来更是东扯西拉。
  而优秀作文,除个性突出外,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强大的逻辑力量,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渴望更多的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渴望更多的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构筑起丰润而牢固的写作精神家园,让我们能从一篇篇作文中惊喜地发现它的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自然脱俗的审美情趣,热烈真挚的写作动机,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表现事物的角度和成熟的思辨能力。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构筑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