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教学旨在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精神,提高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中,应该破除“钟摆”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单篇和整合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讲读和自读的关系,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以及深教和浅教的关系。本文拟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好这五种关系。
一、单篇和整合
单篇教学依然是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的重点。对于《唐诗宋词选读》中《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旅夜书怀》《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核心篇目,应该重锤敲打,重点教学。但对这些核心篇目的单篇教学,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避免从头至尾逐字逐句串讲的刻板、机械的教法。
1.顺流而下,中间开花,卷帘而上: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思考作品出现了五个意象,究竟哪个是核心意象?为什么?这是顺流而下进行解读。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叩问词人究竟有哪些“登临意”,则是中间开花进行赏析。而教学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思考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则是卷帘而上进行鉴赏。
2.必修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文本研习、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照样可以迁移运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一句妙绝千古?“人似黄花瘦”和“人比黄花瘦”哪个表达效果好?这是典型的问题探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引导学生梳理诗人的情感脉络,则是典型的文本研习。而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在古色古香的琴曲中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深沉、寥廓、宁静、惆怅的艺术境界,又是典型的活动体验。
3.还可以利用教科书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设计鉴赏教学。赏析李颀的《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之句,只有充分利用注释中“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的信息,方能体会诗人的语重心长,诗句的委婉得体。赏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只有悉心阅读注解⑦,才能了解王昭君的身世,从而结合作品了解其形象、性格,最终了解作品“悲昭君以自悲”(王嗣?]《杜臆》)的艺术特色。这是利用注释设计问题。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李?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作品,教科书“品读与探讨”中都链接了诗话和词话来对作品作“原汤化原食”般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中对每首诗词都附了五条评点精粹,这些诗话、词话,都有言简意赅、直指核心,形象言说、富于包孕,语言优美、韵味盎然的特色,可以巧妙运用,设计问题。此外,全书共有诗人词人肖像画、篆刻书法、诗意画词意画、书影曲谱等61幅,这些插图同样可以用来设计问题。如刘旦宅的《〈月下独酌〉诗意画》,有助于学生把阅读作品后想象的意境和诗意画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审美想象力。对湖南郴州三绝碑(秦观词、苏轼词、米芾书)“桃源望断知何处”“杜鹃声里残阳树”“郴江本自绕郴山”等碑文与通行文字进行比较,则可以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选修教学更要强化整合教学。
1.要注意对相同类别作品的整合。教学完《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安定城楼》《九日齐山登高》和《长安晚秋》,可以将这几首分属初、盛、中、晚唐的登高诗打通,总结登高诗的一般诗学特点,比较初、盛、中、晚唐诗歌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学风貌。同样,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都可作如是的整合教学。
2.要注意对相同诗歌体式作品的整合。学习完李白诗,可对歌行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杜甫诗,可对律诗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杜牧诗,可对绝句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学习完稼轩词,可对长短句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做小结。
3.要注意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整合。教科书前六个专题,对作品多做“散点式”赏析,到了后六个专题,则在“积累与应用”中对诗歌鉴赏方法做“焦点式”整合梳理。如“唐五代词”专题侧重对抒情方式的归纳,“北宋词一”专题侧重对炼字的梳理,“北宋词二”专题侧重对炼句、意境的总结,“南宋词”专题侧重对形象、意象的归纳,而“稼轩词”专题则侧重对用典(语典和事典)的总结。
4.要注意对诗坛、词坛大家即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的专题教学。方法应该是“焦点透视”而不是“散点透视”,即李白诗专题教学要突出“豪放飘逸”的特点,杜甫诗专题教学要彰显“沉郁顿挫”的特色,苏轼词专题教学要抓住“新天下耳目”的“新”字鉴赏,辛弃疾专题教学要紧扣“龙腾虎掷”来赏析。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时,紧紧抓住“豪放飘逸”这个核心组织鉴赏教学: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酒买醉的旷达;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班马,奔腾的黄河;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是深契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的。
5.诗歌鉴赏一般可由浅入深地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性解读,审美性品读,探究性研读。理解性解读偏重读“懂”,即了解作品写了些什么;审美性品读偏重于品“美”,即赏析作品怎么写的、好在哪里。理解性解读、审美性品读在单篇教学时较为常用。而探究性研读,如对“李白和月亮”“刘禹锡的历史情怀”“李商隐的无题诗”“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浅谈恋情与梦境交织的《小山词》”和“我看苏、辛词”等话题的探究性赏析,则更多的带有整合的意味。
6.整合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归纳法,并列式、主次式等方法、方式。鉴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把它放在“效用-比德-畅神”的“中国梅文化”的视角下观照、赏析,就是演绎法。学习完初唐诗、盛唐诗尤其是杜甫诗后,对律诗的一般特点、时代精神、美学风貌及鉴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就是归纳法。并列式一般是对难度不大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作品进行整合教学,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主次式一般是先对一两篇核心文本进行单篇教学,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辅助文本进行整合教学。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王维的《山中》,就是先对李白诗单篇教学,然后再对三篇作品进行整合教学,从而比较李、杜、王三位诗坛巨星的诗学特点。
二、共性和个性
必修教学应该强调共性阅读而不忘个性阅读,选修教学应该突出个性阅读而不忘共性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的有机结合。
共性阅读多在理解性阅读层面达成,选修教学也应该注意对作品语言、形象、主旨等的理解性教学。这种侧重对作品读“懂”的教学,必修阶段老师们已授课很多,兹不赘述。
而个性化解读,选修教学更应该突出出来。
1.要引导学生涵泳讽诵。唐诗宋词的精髓,不是思辨的逻辑分析所能完全认识,也不是跛足的语言文字所能完全传达,往往只有在自己涵泳讽诵的过程中靠个体心灵的直觉体悟才能品味出个中三昧,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涵泳讽诵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品读、美读等诸法外,吟诵法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比如学生依谱吟诵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香人》,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浏美、词采华妙、词情婉转的美学风貌?
[##]
2.要诱导学生想象联想。鉴赏唐诗宋词,重在以心会心、心心相印,即善于调动联想、驱驰想象,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从而感悟文学作品的美。我们欣赏李贺的《梦天》,须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作者一起遨游天宇,才能欣赏到桂树盛开、秦妃眺望、牧人耕种、仙女拾翠等各自独立的画面,从而深切地感受到那梦幻般的宇宙世界。欣赏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须融心入景、如临其境,才能领略到作品上片写燕子梨花,黄鹂飞絮,展现出一派融融春光,下片写采桑女子天真活泼,巧笑盈盈,神情跃然纸上,全篇用白描手法及清新明快之笔触,描绘出春光之明媚与少女之纯洁可爱。
3.要指导学生评点批注。评点法是一种古色古香的个性化读书方法,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文学批评形式。它融诗性与理性于一炉,大多是审美的断片,思想的火花。批评者依据文本脉络,在文本的任意地方只要发现值得言说之处,即可停下来在此发表见解,问题点可大可小,视文本与批评者的识见为转移,完全不受逻辑框架的限制。评点形式体现批评者对文学文本的全面接触、感受、领悟与评价。必修教学时,在“月是故乡明”“慢慢走,欣赏啊”和“号角为你长鸣”等专题,都渗透了评点批注的学习方式的学习。选修教学时进行评点批注,应该在总结批点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批点的质量:批注点应为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处,批注应能突出一个“我”字、说出“我”看出的好处门道,批注语言应简洁而富于诗意。
4.要倡导学生个性言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文本、与历史、与人生的对话。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立体多维的美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切入,能获得不同的美感;文学作品在审美中也存在着许多审美的“未定点”,完全可能因为读者不同的素养、体验而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感悟。因此,在选修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发出的自己的声音,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要允许学生“误读”,“误读”可以通过机智的引导转化为正确的解读。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误读”,有些貌似错误的解读可能就是新颖独特的发现。
三、讲读和自读
处理好讲读和自读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讲读教学是最经济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充斥了肤浅甚至浅薄的“小猫钓鱼式”的对话教学或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精要、好懂、有用的讲读教学,反而返璞归真,朴素实在。讲得好,应该是教师的真功夫。阅读《宫体诗的自赎》《顾随说词》,真可以想见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顾随先生说宋词时讲者舌绽莲花、听者悠然神往的盛况!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说“木叶”》中辨析“木叶”和“树叶”的微妙差别,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解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结句“更行更远还生”和“更行,更远,还生”的不同审美效果,又不由使人产生解读诗词妙谛之会心竟能如此深细的慨叹!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不应缺位、越位、错位,而是当讲则讲,当说则说,把学生“似懂”而“非懂”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但讲读过多,难免给人“嚼饭哺人”“审美疲劳”之感。因此,选修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讲读为中心向学生的自读指导上过渡,突出学生审美的主体性。
1.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长远的教学目的来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即养成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就文学审美教学而言,是要学生自己对美有一双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从具体的鉴赏教学来看,鉴赏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初读作品的印象感受(或对或偏或错);而鉴赏教学的主体过程,则是对这一印象感受的印证、校正、纠正。无论是教学的起点还是教学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阅读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讲得好”总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得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自主阅读,自我解疑。通过自读、自悟、自得,从而从“读得懂”转变到“懂得读”。
2.要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教科书中打*的篇目。《唐诗宋词选读》共63首作品,24首为选学或自读作品。这些作品,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自读。当然,倡导自读,并不是让学生盲目自读。首先,我们在布置自读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这种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由教师直接说明,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间接发现。其次,当学生自读完毕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检查摸底,帮助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查漏补缺,从而巩固提高自读的学习效果。
3.要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读本《古代诗歌选读》。作为《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科书的配套读本,《古代诗歌选读》上起《诗经》《楚辞》,下至明清诗歌,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链接了马茂元、林庚、钱仲联、夏承焘、唐圭璋、严迪昌等诗学、词学专家的精短评析,并有可操作性的“感悟与思考”和“积累与应用”,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四、精读和略读
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其实就是要处理好诗歌鉴赏中点和面的关系。《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教学时间紧(仅36学时)、任务重(有63篇作品)。如果平均用力,势必浅尝辄止,影响进度。因此,只有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才能点面结合,事半功倍。
1.同一专题内,核心文本要精读,辅助文本可略读。
第一专题“风神初震的初唐诗”专题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人被清人王?运赞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湘绮楼论唐诗》),其诗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因此,是核心文本,应该精读。而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勃的《滕王阁》、杨炯的《从军行》和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辅助文本,应该略读。当然,这四首诗略读时也有不同的要求:读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要学会扣题赏诗;读王勃的《滕王阁》要注意登高诗的特点,体会人世沧桑之感;读杨炯的《从军行》要注意边塞诗的特质、体味奋发豪迈之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要注意送别诗的特色,领会清新沉挚的情感。
2.同一作品中,探寻学法的部分要精读,迁移学法的可略读。
“声律风骨皆备的盛唐诗”专题中高适的《燕歌行》,全诗28行197字,篇幅较长,字字句句串讲,费时费力。可采用点面结合的赏析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诗作的韵脚,根据诗歌大意和押韵特点,将全诗切分为四层:前八句写出师,下八句写战败,再八句写被围,后四句写死斗。然后以第一层为重点,指导诵读,进行评点。——是为“点”上的精读。得其法后,余下三部分任选一个,自主诵读,自主评点,最后全班交流。——是为“面”上的略读。像这样的长诗,如《春江花月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天上谣》等,都不妨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赏析方式。
五、深教和浅教
刚进入选修教学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深教或浅教的度而犯教之过深或教之过浅的毛病。教之过深者,往往是把文学史常识简单下放或把文学美学理论生搬硬套。教之过浅者,往往是为了赶进度,如蜻蜓点水,把作品一带而过。教之过深,学生如坠五里雾中,茫茫然无所措手足;教之过浅,浮光掠影,学生无所收益,了无兴味。那么,如何把握好深教或浅教的“度”呢?
[##]
1.要注意高中选修教学的定位。
苏教版教材高中必修阶段的诗歌教学,如必修二“千古江山”板块中的怀古词两首,必修四“诗从肺腑出”板块中的唐诗一组和“词别是一家”板块中的宋词一组,主要是理解性解读,进行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高中选修阶段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依托选修教科书和配套读本,进行审美性品读,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能够“看好处、说门道”。而大学的诗歌教学,则主要是研究性阅读,要善于辨优劣、论高下。
2.要善于根据教情学情,对深课浅课进行深教浅教的转化。
深课可以浅教。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语言障碍多,理解难度大,浅教即可:作品借花写人、托物言志,花有哪些特点?志有哪些特色?花和志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浅课可以深教。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小学乃至学前就已经背过,不妨深教:想一想,诗人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你如何理解导言中“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中现风华掩映直美”的评价?你能结合其他绝句,说说绝句鉴赏的一般规律吗?
3.同一首作品,也可以根据教情学情,或深教,或浅教。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科书中的教学设计适合浅教:诵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把词句的韵脚圈出来,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再把全词的物象找出来,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而《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设计就适合深教:
历来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评赏与接受,见仁见智,颇为纷纭,焦点集中在是否有寄托上。主张有寄托者攀比屈原的《离骚》,认为有以美人香草比君子贤德的寓意。如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说我原来穿的衣服)之意。”主张无寄托者则以温氏“有才无行”的人品为依据,否认有忠厚缠绵之思,以为不过侈陈服饰、描摹美人图而已。如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至于艺术表现,或誉之为章法绵密,冷静蕴藉;或贬之为镂金错彩,堆砌晦涩。解读本篇,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多元解读。
一般说来,教科书的“阅读与探讨”总体适合浅教,《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总体适合深教。教师可视教情学情,在充分尊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