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在读书或创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诵读方式,从先秦至清末,终未断绝。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渐入,改革风行,对中国固有之传统冲击甚大。传统吟诵也不免走上式微之路,虽清末之士人意欲起而振之,或结社联吟,或撰文呼吁,或躬身示范,大力强调传统吟诵在创作、教化等各方面之作用,但终将难挽颓势。进入民国,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政府在学校教学、教材编写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吟诵及吟诵教学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何去何从?笔者特撰此文,借此简要介绍民国时期传统吟诵教学的发展情况,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抢救保护这一份至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民国吟诵教学的提倡
进入民国后的十多年来,由于政治、文化等种种原因,本来应该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读书方式的吟诵一度转衰,每况愈下。对此,钱基博先生在《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中曾感慨道:“近世文章道尽,士不悦学。其粗通古学者,往往专治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曼衍杂说,沾沾自喜;而于词章语言之妙,罕知吟会。其尤甚者,敢为诡诞,自轻家丘,曰:‘彼都人士,治文学者不如是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渐趋异,故喉唇红纷,在昔刘彦和之所深叹,而今有甚焉者。”[1]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也说道:“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都不兴这一套。”[2]又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3]不难看出,在当时否定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私塾的废止、新学堂的改革、白话文教材的推行确实给传统吟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吟诵渐行渐远,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代之而流行的诵读方式则是话剧式的朗诵腔。不论词赋古文、还是白话文,都用这一读腔,使得文言的词赋文章失去了节奏声调上的美感,也缺少了在吟诵过程中涵泳玩味,殊为可惜。
中国文人几千年传承的读书方式至此面临着衰歇的危机。对于这样的情势,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倾力提倡传统吟诵,不忍见到这份文化遗产日渐消亡。1927年赵元任先生在自己的《新诗歌集·序·吟跟唱》中,开始进行吟诵研究,此后几十年间,无论是记谱录音,还是撰写论文,都将心力倾注于对吟诵的提倡上,并开创了以音乐为视角对吟诵进行理论研究之先河,可见其呼吁抢救这门古老艺术的拳拳心意。
唐文治、钱基博、黄仲苏等人受法于桐城派“因声求气”之法,于吟诵皆有心会,所作所为对当时吟诵的恢复和提倡影响甚大。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国专亲自授课,不废吟咏。他吟诵古文,抑扬顿挫,情感充沛,时称“唐调”。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他曾两次录制唱片,皆为古诗文诵读,发行海内外,至今流传。钱基博先生曾得到曾国藩再传弟子陶大均的指点,认为古文之神理在“因声求气”,即刘大櫆所言之“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4]。黄仲苏则撰专书《朗诵法》,书中将朗读之法分为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四类,其中与传统吟诵相关的主要是吟读与咏读。他指出吟读宜用于读律绝与词曲,而咏读宜用于读长篇韵文与古体诗之类,原因在于咏读之行腔使调较吟读为速。书中所言吟诵之法也源出桐城。钱基博曾说:“自吴汝纶以下,传授心法,莫之或异。而以揆诸仲苏所论,如车之合辙,如符之相契;然后知桐城家言因声求气之法。”[5]
叶圣陶、夏丏尊合著《文心》,在第十四章《书声》中介绍了一套诵读的符码,指导读书的过程中腔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此外,朱自清先生也积极撰文,提倡传统吟诵,在其《诵读的态度》《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朗读与诗》《论朗读》《论百读不厌》等文章中均涉及吟诵,并希望在国文教育中恢复吟诵传统。此间尚有朱光潜、任半塘、朱谦之、俞平伯、吴世昌等先生也加入这一行列之中,为吟诵的恢复摇旗呐喊。可以说,在传统吟诵濒临消失的危机之下,这些前辈学者们以书面论文的形式呼吁吟诵的传承,殷殷情意由此可见。
二、民国吟诵教学的实践
这一时期吟诵教学的实践情况主要表现在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两个方面,援举数例,以见一斑。
在教学实践中,唐文治、钱基博等人躬身示范,强调这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这在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唐文治先生将吟诵与作文有机结合,创造了“三十遍读文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还制定了更为详尽的读文规则:“学者读文,务以精熟背诵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气,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遍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然实各有其性之所近,至易而无难也。”[6]为了传扬吟诵,使学生了解吟诵之意义,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唐文治先生目疾加深依然亲自授课,从《国文大义》中精选篇目作为范本,教授学生吟诵古文之法。范敬宜回忆起他1945年在国专沪校读书时听到唐先生吟诵自著的《英轺日记》时说:“声震瓦屋,声泪俱下,其忧国之情,使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当时唐文治先生已经八十高龄。钱基博先生同样在教学中重视古文吟诵,一位校友回忆他讲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就颇能说明这一点:“他讲《昭明文选》,眼不看台下,一坐下来,助教把他的文房四宝一摆开,他便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一面吟诵,一面圈点。我们也跟着他,模仿他亦步亦趋地吟诵圈点,往往一节课不讲话,就在这悠扬的吟诵声中过去,我们也似有所悟,感到是一种享受。”[7]这样的教课方式别具一格,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合情理,但这种吟咏玩味的方法确实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吟诵的衰歇,现代的教师学生已经完全不理解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了。
提倡吟诵的学者同时编著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诵读范本,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吟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就是代表性的教参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深感学生大中学时期就应该掌握诵读各类文章和书籍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于是就编选了供教师指导阅读和学生自己阅读的教学参考书。该书专供中学国文教师参考之用,入选既有白话,亦有文言,选入的古典诗文有唐诗、《封建论》、《泷冈阡表》等。叶圣陶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于吟诵的深刻认识和具体要求:“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8]在当时白话文盛行的环境下,我们可见当时学人在教学上不废吟诵的实践主张。
吟诵在民国所面临之困境和诸位学者的呼吁实践直接促成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的召开(1946年12月13日),与会专家28人,主要有黎锦熙、朱光潜、冯至、顾随、郑天挺、游国恩、朱自清等,会上讨论当前吟诵之状况、传统吟诵之作用、古诗文诵读方法以及其他文体需要选择的读诵方法等问题,这些议题不仅是经验展示,亦有学理探讨,为吟诵进入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吟诵教学的启示
反观民国时期对于吟诵的提倡和实践,结合当下的情势,我们在提倡吟诵的同时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传统吟诵的方法及其作用,并注重吟诵的示范实践性。传统吟诵是按照古诗文之节奏韵律吟咏诗文,并通过声调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展现其行文声音上之美感的读书方法。传统吟诵不仅是鉴赏古诗文的一种手段,在古诗文的创作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唐文治、钱基博等人的吟诵教学实践是吟诵作用的最好说明。吟诵介于朗读和吟唱之间,可见吟诵与吟唱是有区别的。当今吟诵界所推广的大都是有着固定曲调的吟唱,多有表演的性质。吟唱固然可以诱发我们对于吟诵的了解和喜爱,但绝对不可以把吟诵等同于吟唱。我们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时,要有一种批判吸收的精神,其前提是对古人之优秀文化有一种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古人在吟诵中摇头晃脑,那实在是他们在涵泳玩味中自得的一种表现,而非是一种炫技的表演。
吟诵是口耳相授的读书方法,具有实践性。我们在正确认识吟诵、提倡吟诵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它的示范实践。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认识了解吟诵之前世今生,但更为重要的是吟诵诉之于口的操作方法。
另一方面,要使吟诵回归到大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并加强吟诵师资力量的培养。民国时期,传统吟诵虽然受到极大的冲击,唐文治先生出掌的无锡国专、上海南洋公学依然弦歌不辍,当时江南大批学生受益,至今思之。传统吟诵在课堂上所发挥之作用由此可见。因此,恢复吟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吟诵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学中,让吟诵回归课堂。郑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9]在一些学者的呼吁下,目前吟诵的传承已经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并付诸实践,回归到课堂中。
吟诵若进入课堂,吟诵师资之难觅则是当前吟诵传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些热爱吟诵并对传统有着深刻了解和体悟的年轻学子,让他们承担起承传的责任。叶嘉莹先生曾热切地希望:“中小学的教师们,或者目前正在师范学校肄业以后将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青年们,能够首先学会吟诵,如此自然可以在教学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吟诵的传统能在下一代学童身上扎根下来。”[10]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能够开设吟诵的相关课程,一些教育机构能够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班,吟诵学者积极推广吟诵视频音像资料,加强吟诵师资的培养,使吟诵能够正式回归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振中国古典诗文的吟诵传统。
参考文献
[1][5]钱基博.黄仲苏先生朗诵法序[J].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3).
[2][3]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7,151.
[4]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6]唐文治.唐文治文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64~265.
[7]伍大希.七十年家与国——伍大希演讲实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7.
[8]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11.
[9]郑欣淼.让吟诵回到生活中[N].光明日报,2010-05-12.
[10]叶嘉莹.叶嘉莹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