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11期 ID: 419678

[ 王科威 文选 ]   

从“人”的视角解读《江南的冬景》

◇ 王科威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郁达夫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江南的冬景”。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欣赏“江南的冬景”呢?就写景散文而言,教学往往落入“写何景、如何写、有何意”的窠臼。如果《江南的冬景》也如是教,不仅老师难教、厌教,学生也难学、厌学。
  写景散文如何赏景是重点也是难点。细加揣摩,我们可以发现江南之景与人的密切关系。虽然北方之景也写人,但人往往只是凸显壮美的装饰或陪衬,而江南之景却离不开人。正如有人评论“西湖之胜不在自然,而在人文”,江南之景暗合着江南的人文特点和风物民俗,“小桥流水人家”乃是江南最典型的风景。换言之,江南之景内含着人间烟火的况味。
  《江南的冬景》虽以冬景为题,但内里却处处暗合一个“人”字。文中江南冬景之所以令人可感可触,关键正在于作者写景时始终紧扣“人”。假如从“人”的视角来解读《江南的冬景》,也许“人”更能收获一份别样的江南风景。
  那么,让我们先来找一找散布于“江南的冬景”中的人。文章依次提到了“老翁小孩”“野步之人”“三五人家”“喧哗酒客”以及隐藏于诗词歌赋中的人,由人及景又对应着“曝背谈天”“寒郊野步”“微雨寒村”“江南雪景”的图景。如此一来,我们不仅找到了“人”,同时也明确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每幅图景中的“人”,它所呈现出的江南冬景也别有韵味,下面我们就依次来展开这一幅幅江南冬景的画卷。
  一、“曝背谈天”
  作者将北国之冬、闽粤之冬与江南冬景横向比较,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这幅图景具有了动态。然而,无论是北国之冬还是江南之冬,其真正的主角还是人,是那些既有闲时又有闲心的“老翁小孩”。
  北方的冬景颇有味道,文章一开始便列举了北方冬天的种种滋味: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吃闲食。在寒冬腊月、彻寒冻地的时候,这的确是“最有劲”的。然而这样的冬景虽然“有劲”,却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缺失了人与自然(冬景)的接触与交融,充其量只能说是“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北国冬天之所以有滋有味,恰恰是因为冬景的缺席,是一种人类“自我的狂欢”。
  与北方人们被禁锢于屋内不同,江南冬天的晴暖成全了老翁小孩的“屋外的生涯”,更成就了人与自然(冬景)的和谐亲密。江南和北国的不同正在于人与景的相与为一,人既是江南冬景的欣赏者,又是江南冬景的构成者。与北国冬天的酷冷相比,江南之冬自然显得温婉柔和,如江南之女子,于严肃矜持中散发出一股“可爱”的风貌。
  江南的冬景又不止于这份“可爱”。闽粤的冬天也是“极和暖”,但充其量只能是春或秋的延长,人们尽管也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却感受不到江南冬景那般的底色——属于江南冬景独有的“一种明朗的情调”。“明朗”一词显然又立足于人的感受,是从人的角度来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明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光线充足(多指室外);明显、清新;光明磊落,开朗爽快。”由此可见,所谓“明朗的情调”,应是建立于冬季鲜明的季节特征基础之上,又能充分享受室外大自然的温和热闹,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意趣。
  二、“寒郊野步”
  江南冬景的这份可爱与明朗是可观可感的,是能让人实实在在享受到的“清福”。“寒郊散步”,这在北方是难得的奢侈,因为北方的寒郊冰天雪地,与充满悠闲意味的散步无缘,而在江南,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却能共生相容,构成一幅人与景的和谐冬景图。
  在作者笔下,江南的寒郊是充满颜色的:迟落的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儿,带点绿意的树根,绿意犹存的草根。丰富多彩的颜色背后,弥漫的是江南冬天的生气、生机和生趣。一个人唯有具备悠闲、敏感的内心,才可以充分感知这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否则是“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这恰是体现出江南冬景所独有的人文魅力与江南风物的闲适特点。
  三、“微雨寒村”
  写江南的景自然离不开水,而写江南的水又与“人”密不可分。在“微雨寒村”图中,郁达夫仿佛用画笔描摹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自然之景何来“悠闲”?“悠闲”显然是一个属于人的词语,“悠闲”二字足可见出冬景中淡而有味的人情。那么这冬霖景象到底“悠闲”在何处呢?
  一方面是人生活的惬意。秋收过后,三五人家会聚在一起,配以如图画淡墨般的背景,自然是够悠闲的。也许是觉得还不够味儿,作者又自说自话地“点”些景致进去。门前随意地泊一只乌篷小船,少去了日常的风尘劳顿,令人无端猜想小船主人的行踪。茅屋里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夜幕降临,黑影斑驳,嘈杂的声响非但没有减退悠闲的意境,反而以动衬静更显出人在如此画面中的安适自得。另一方面是人心境的闲适。在这样的冬景中,人的胸襟自然也洒脱起来,从生活的惬意进化为“得失俱忘、死生不问”的洒脱心境。此时我们已经很难分清到底是江南的冬景给予人以悠闲的心境,还是人的悠闲心境濡染了江南的冬景。
  也许景物的美大多是心灵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江南的风景便具有这般物我两忘、人景相宜的魅力,也许这便是作者所写江南冬景“迷人”的内涵。
  四、“江南雪景”
  “雨雪霏霏”,对于冬天而言自然是离不开雪的,北方如此,南方亦如是。
  雪是北方冬天的背景,鹅毛大雪之后便是天地苍茫,什么都是白茫茫一片;雪是北方冬天的主角,人们可以赏雪、玩雪……而江南的雪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郁达夫引用了四句古诗,分别从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四个时间先后有序地描摹了江南美丽的雪景。各有意趣,各有所指。
  这四句古诗又可以还原出四个有关人的场景。在这虚构而诗意的场景中人与雪是难以分离的,人的活动以雪为背景,雪又因人的活动而活灵活现、极富生气。“欲雪”的“温馨炽热”,“微雪”的“温暖欢喜”,“风雪”的“可喜可亲”,“深雪”的“惊喜动人”,无不讲述着人的故事,无不充溢着人的温度,无不蕴含着人的情思。这便是江南独有的人文雪景,虽然处处虚笔,读来却令人感同身受,如在眼前。
  综上所述,《江南的冬景》不能单就景而赏景,而应以人与景的视角去还原江南独有的人文风景。赏景肇始于江南冬景中的人,而从人的角度去领略江南冬景的魅力。“曝背谈天”的可爱,“寒郊野步”的生气,“微雨寒村”的悠闲,“江南雪景”的美丽,在这一幅幅图景中我们领略了江南冬景的情境、意境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