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上过一节《伶官传序》的市级公开课,后来有机会听别的教师上《伶官传序》的公开课,虽然“同唱一首歌”,但风味全然不同。静而思之:我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别人教了什么,又是怎么教的?这篇或者说这类文章还能怎么教?教与不教这篇文章对学生有什么不同呢?这样一想还真是颇有意趣,这大概就是迟到的教学反思吧。
今人读古文,就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从中读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这是对话最大的意义。教读《伶官传序》要让学生读到什么,悟到什么呢?高二学生依据注解,自读本文,领略情感,理解大意,不会有什么困难,但要深入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不仅要仔细揣摩文体,还要联系时代、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才能探微知著。一般教师会做如下安排:借助注解疏通文句并顺畅朗读,借助教辅材料进一步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这两项学习任务对高中生来说完全能自主完成,教师只要适当安排合理监控即可。课堂教学注重“一课一得”,这“一课”不仅指“一课时”,也指“一课文”;“一得”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习得的学习重点,这“一得”要从教材、文本、教师、学生四个维度综合思考来确定。那么,《伶官传序》有哪些合适的“教学点”呢?以下可以作为参考:一是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二是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三是宏远博大的君子情怀。且细释之。
一、模拟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学习议论类文章的经典范式
《伶官传序》选入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单元说明指出要学习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风格。《伶官传序》有很好的范式性。
从文章结构上看,《伶官传序》开篇提出观点,中间两段正反对比论证,结尾归纳总结,这是议论性文章常见的三段论结构。
从论证方法上看,《伶官传序》通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两个角度,用事实论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性文章常见对比举证的论证方法。
从中间两个议论段上看,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有叙有议,观点与事例、情感与态度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给学生学习观点与论据如何黏合提供了很好范例。
以《伶官传序》篇章结构、论证方法、议论段的写作等作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适当延伸拓展,模拟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学习写作议论类文章,形成“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良性循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落教点”。我在教读本文时就将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二、深入文本逐句品读,领悟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
《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虽然议论的成分占了主要篇幅,但读着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奥妙何在?对文章密咏恬吟一番,你会发现始终有一种情感的力量和一股气势在影响着读者;再仔细分析咀嚼,你会豁然开朗,文中议论、叙事的语句,都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情感色彩,骈散结合,铿锵有力。且以第三段为例,逐句咀嚼,共寻经典的魅力。
从内容上看,得天下与失天下,盛与衰,一一对举,但欧阳修对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并不是纯客观的分析,而是对庄宗得天下时的“忧劳”肯定赞赏,对失天下时的“逸豫”否定叹惋,形成一种情感充沛、气势如虹的文势,有力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给历代统治者敲响警钟。
从语言风格上看,一系列动词连用,四言、五言、六言等短促的句式连用,一气呵成,表现出得失天下变化之速,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给读者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情感的浓烈与古汉语的精练发挥到了极致。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评论欧阳修的散文:“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可谓知之者。
因此,深入文本逐句品读,领悟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适当延伸拓展,仿写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议论段,也是一个很好的“落教点”。我听过的公开课中就有这样的写作迁移训练:
写作要求一: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很多,你还可以举几个?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______,______,却因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却因______,导致______。
(教师示例:得失天下的君王有齐桓公、夫差、勾践、李煜、宋徽宗等。
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写作要求二:根据你在“写作一”中的观点及采用的事例,改写中间两个论证段及结尾。可用文言,可用现代汉语,也可文白相间。
三、细品盛衰之道,追慕宏远博大的君子情怀
将《伶官传序》编入教材,作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教学范例,但作为史论,其见解之高低正误也不可轻忽。《伶官传序》气贯中脉论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篇末通过与“人事”密切相关的“祸患”与“智勇”进一步推论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断,这并非仅是出乎个体直觉的感悟,而是建立在翔实的历史研究和深入思考上,足以令昏者醒而智者悟,这也是本文能够独步千古、世代诵读的原因之一吧。
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的眼光不会只停留在历史研究上,他的更深刻处在于现实的针对性。本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言,在已有薛居正主编的《五代史记》以后,欧阳修重修一部体例写法都不一样的《新五代史》,目的何在?《宋史·欧阳修传》对此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意在抨击他认为的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由此可见,文章本意不仅于一篇序言的功能,更是以史为鉴,直指当下政治的缺失:北宋王朝日益腐化,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北宋王朝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呢?作者借唐庄宗兴亡事来讽谏当代,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心可谓良苦!
行文至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论证已经完整了,但欧阳修的不凡之处还在于能顺势点上一笔再上一层:“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境界大开:从君臣之道到处世之道,从家国大事到日常修为,顿在其观照之下!以史为镜,不但可以“知兴衰”,还可以“明得失”。在如此短小的篇章中要通过鲜明的对比阐述深刻的盛衰之道,已属不易,又能在如此封闭的结构中别开洞天,表达出如此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真乃大家手笔!
当然,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去撰写史书,使得《新五代史》比薛居正主编的《五代史记》有进步性和可读性,但也有其不足:由于欧阳修着意学《春秋》“微言大义”,所以文字过分简约,“一字褒贬”有时显得拘泥。如他最喜欢以“呜呼”开头,评论五代历史,慨叹五代是个黑暗时期,讽谏当代,突兀而起,情势充沛,但卷卷评论都以“呜呼”开头,也使行文变得板滞,过于模式化。因此,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讥称它:“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可见,史论中把握个人情感表述的分寸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