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8期 ID: 358917

  

诗人之“目”——多维立体析《登鹳雀楼》

◇ 时广郑 文志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流传历代的五言绝句,其中“目”字是全诗的核心。诗的题目点出了在哪里看——目之视点,前两句描写的是看到了什么——目之映象,最后两句点出如何才能看得远——目之超越。只有深入理解“目”,才能感受诗中咫尺万里、雄浑壮阔的气象,理解诗的内涵哲理。
  一、目之视点
  视点(这里指时空视点)是人们观察或呈现对象世界时采用的时空角度和位置,包括时空的起点和移动的顺序。《登鹳雀楼》作者的视点既是固定的,又是流转直至消逝的。通过了解视点,能够感悟作者的思想,更好地理解文本。
  固定的视点。从诗的题目就知道诗人视点在鹳雀楼。诗人在登楼的过程中,视点由低到高,视线由高至低,西望至“白日依山尽”,东望至“黄河入海流”。随着诗人视野愈来愈宽,诗的视域愈加宽广,气势愈加非凡宏伟。
  流转的视点。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假如我们亲临古鹳雀楼,踏着诗人的脚印来到最高层,上下左右瞭望四方,感受古人之眼界、古诗之气度时,定会诧异。因为我们向西极目远眺,是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渭河平原,看不到“白日依山尽”;楼下的黄河水正由北向南奔流不息,向东远望更不见黄河踪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山位于鹳雀楼的东面偏南,它恰恰挡住了我们遥望黄河奔流向东的视线,我们看到的是“河流入断山”(畅当《登鹳雀楼》)。那么,作者的视点在哪儿呢?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古代诗人同画家一样,并不受一时一地的局限,被眼之目睹所障碍,他们可以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视线如沈括所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他们的视点不是固定在一处,而是分布在多层的散点。他们可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可以“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登鹳雀楼》正是如此。诗人在登临鹳雀楼后,视点没有固定在鹳雀楼,视线不受渭河平原、自北向南而流的黄河所局限,也不受中条山所障碍。他心灵的眼睛不停地“更上一层楼”,早已超越当下:既高远近前中条山,又平远天下之山;既仰视当空白日,又远望红日落山;既俯瞰眼下流水,又深远入海黄河。诗人的视点,既在立身处又在思绪辽远处,既在鹳雀楼又在浩然长空。他的视点是流动的、折转的,由高转平,由仰转远,由俯转深,整个宇宙都在他的俯仰之间。
  消逝的视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不断地攀登高楼、超越高楼。他用俯仰往返的视线抚摩、眷恋着万物,而万物皆备于诗人,来亲近、扶持诗人。诗人饮吸大山名川于胸怀,山川吸纳着诗人之情之心。山川与诗人相互融化、彼此难分,“白日”“黄河”融化了诗人之心,诗人之意浸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境。此时诗人的视点由外物转向内心,凝聚了相融在一起的“物我”。随着物我的彻底相融,诗人达到了“与万化冥合”(柳宗元)的两忘境界,随之诗人的视点奇异般地消失了……
  二、目之映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诗人心灵与宇宙相融而出的影像,它是诗人目之“映象”。该映象是一个多层立体画面,具有表层、中层、深层结构。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把这几个层次的景象称为浅景、中景、深景。
  1.浅景
  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可见描摹山水者繁多。与其他山水诗相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浅景有以下特点。
  一是日暮黄昏。浅景画面描摹的时间是“白日依山尽”之“尽”、“黄河入海流”之“入”时。此黄昏时分,斜阳余晖染红天角,返照山光水色,与大海浑然一体。落日沉没,大地渐暗,暮色已起,银灰色笼罩无垠大地。二是意象宏大。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在中华文化中都是宏大意象,内涵丰富(有专家专项研究“白日”,称在唐诗中共出现650处,仅在李白诗中就达50处,其意蕴丰富多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描摹的宏大意象,白日运转落山,大河奔流入海,为天地注入无限生机。三是意象关联。“白日”为依山“尽”,“黄河”为入海“流”。大河滚滚北流,经华阴,抵潼关,挟渭水转向东去,越过三门峡,奔赴无边大海,与之交汇融合。宏大意象的交会,动人心魄、高深莫测。四是空间浩大。白日在西方高山目之所“尽”处,黄河远在东方海陆相连处。天上之景,日月星辰、云霞虹霓,而作者只绘白日一轮放置辽远。地上之景,山川草树、楼阁亭台,而作者只画黄河一线,终极大海无边。这是诗人精心经营的位置,画面空旷简洁至极,构图恣意粗放,浩气逼人。五是时空一体。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时间空间不可分,如成语“日薄西山”“流年似水”就是例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时空一体的画面,它既是时间的流逝又是物体的运动,它是时间率领下的空间画面。
  可见,诗人描摹的浅景是一幅客观山水图,它不同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而是把情感隐藏在景物中,用几乎纯客观笔墨描述景象。这幅广袤的“千里”景象,就是黄昏时分率领下的“白日”、高“山”、“黄河”、大“海”构成的气势恢宏的时空一体图画。
  2.中景
  浅景恢宏雄伟,特点耐人寻味。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诗的关键字“尽”和“流”,细细咀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感受诗中描写的时空动态变化,由浅景进入中景,体会其味。
  时间的流淌。从诗句之间的关系看,“依山尽”的“尽”为仄声置于句末,突出了时间较短;“入海流”的“流”为平声位居句末,突出了黄河入海交汇的持续时间较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短暂的时间流淌到长久的时间。从诗句内部关系看。在古人意识中,日出日落、大河奔流不息就是指时间永恒流动;与时间永恒流动相比,“依山尽”和“入海流”突出了日落和黄河入海之水交合消失时间相对较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就是短暂的时间流淌入永恒的时间流中。   意象的运动。“白日依山尽”是白日西落的过程,“黄河入海流”是黄河向东归入大海的流动。它们的运动轨迹分别是:太阳的运转—与高山相交—日的隐去,黄河水的流动—与大海相汇—黄河水的消失。意象的运动惊心动魄,极富意蕴。一是日的运转、河的流动。“尽”“流”是日的东升后西落、大河由西到东奔腾不息入海的节点,由此可以想见浩瀚长空、无垠大地上,太阳的运转和黄河流动的完美运动轨迹。二是意象与高山、大海相交。“依山尽”“入海流”都是意象之间的相交,特别是“黄河入海流”,“河”“流”都是平声,“河”“海”“流”都有三点水,这从字音和字形上突出了大河与大海交汇的气势。三是意象的消失。“依山尽”之“尽”、“入海流”之“入”,就是白日隐于山后、黄河水融于大海,最终的消失。
  空间的变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的浩大空间,是从灿烂到苍茫虚无的变幻过程。灿烂,“白日”在字义(白指日光)和字形上(白和日都由“日”构成)突出了绚烂的太阳及灿烂的大地;苍茫,白日依山“尽”,凸显了日落时天穹的转暗、大地的昏黄、宇宙的苍茫;虚无,遥远的白日、入海的河水,意味着对于近在咫尺的忽略,对于当下事物的省略,使得浩大的空间尽显神秘虚无。
  由上可见,中景是一张具有动感的视频截图,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它是一幅意象运动相交到消失、时间短暂到长久、空间灿烂到苍茫虚无的宏大场景。《易经》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无往不复”是中华传统的宇宙观。“尽”“流”突出的是“无往不复”的关键节点,“往”之终点和“复”之起点,隐含了消失必会再运转,短暂一定长久,苍茫虚无必然再浩大灿烂的观点。中景实际上就是无往不复的宇宙。
  3.深景
  由中景到深景的暗道仍是“尽”和“流”。我们只有在仔细体会中景滋味之时穿越其通道,才能隐约感受到深景的存在。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一切消失者,只是象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所描绘的“尽”与“流”就是消失之景,是时间的流逝、灿烂的隐退、白日的落山、黄河的远去。它们象征着“道”。宗白华说:“‘道’‘真的生命’是寓在一切变灭的形相里”,“‘道’就是实中之虚,既实既虚的境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描写的就是从有到无、从有限到无限、从实到虚,也就是既有既无、既实既虚的境界。可见,深景就是既实既虚的大道境界。
  目之“映象”的浅景、中景、深景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而区分的,实际上目之“映象”是个多维立体的半透明结构,它是一个完形,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有外在之形、内在之真和核心之道,它既描摹了宇宙大地的浩瀚恢宏和无往不复,又表现了诗人对道的思考,与天齐的胸怀和境界。这个整体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客不分的一元体。
  三、目之超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哲理名句,它告诉人们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穷”字在这里是穷尽、穷究的意思,“千里”指广袤的世界、宇宙,“更”指再、继续,“上”指攀登、提高,“层”指层次、境界。登高望远的深层含义,就是如果要想看到、看清、看透世界宇宙,既能看其表层,又能观其中层和深层,就需要不断攀登,提高层次,提高人生境界。
  “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提高人生境界,超越眼睛之看。根据目之视点和目之映象,目之超越有三个关键。一是超越目之固定视点。目不能受所在位置的限制,要努力达到“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使心灵得到解放。二是超越目之所见。“五色令人目盲”,不能被眼见所障蔽,要看透世事,不断提升人生境界。三是超越自我。要达到物我一体相融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根”的境界,从而对宇宙、人生获得一种哲理性的领悟。
  “更上一层楼”就是超越眼睛、超越自我,最终使精神得到自由,攀登至人生的最高层。此时人的灵魂得到释放,视点得以流转,既能望远世界表象,又能深探宇宙奥妙,人与物相融合,灵魂得以逍遥自在。
  阅读古诗《登鹳雀楼》,通过诗人目之映象,可以感受宇宙的广袤和奥秘,体验诗人的广阔眼界和深邃目光;通过古诗哲理名句,能够直接感受诗人目之超越,理解古人深刻的思想;通过诗人流转的视点,更能感受古人灵魂的自由和与天齐的人生境界。总之,通过诗人之“目”,既可以感受古诗雄壮气象,体会其中道理;又可以深入理解古诗内涵,感受诗人的胸怀和气度;更能修炼自我,使自己也努力做到穷尽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