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8期 ID: 358909

[ 李灵玲 文选 ]   

小学语文国学选文的现代转化研究

◇ 李灵玲

  如果说语文是有效传承汉语言文化精华、使学生习得汉语言文化知识和获得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如果说语言不只是一种透明的表达工具,而是确实像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那样“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1],那么,学生要了解传统文化就需要学习国学选文。因为只有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国学选文,才能使学生透过古典汉语而体认到国学所构建的世界和意义。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文本选择因遭遇到以自然化、国家化、科学化等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尤其是遭遇到这种现代性文化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材编制标准[2],而面临着是否能体现国学的完备性与经典性,国学选文的使用是否符合其原初的或者传统的知识和意义,是否能达到建构文化认同的目的,以及国学选文与中国现代性文化是否能构成平等对话的关系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意识,通过考察当前人教版、语文S版、苏教版、北师版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被选择、被重新建构的情况,以揭示小学语文国学选文的过度现代转化。
  本文的国学概念基本采取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关于国学范围的用法,即将国学视为包括小学、经学、史学、子学和文学在内的以文本形态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概念。本文的“国学选文”专指古人所创作的文章,而不包括今人根据古人事迹或者文章改写的现代白话文。需要说明的是,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类“文包诗”课文,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尽管这一做法引起了比较多的批评,但因为“文包诗”依然完整地选入了古诗,所以,本文还是将其统计在国学选文之中。
  一、自然正当性与国学选文的现代转化
  自然在现代性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是现代文化正当性的基础之一。所谓自然,是指事物本来的状态,也是原初的、有序的、最好的、健康的、自由的、怜悯的、平等的状态[3],是可以批判与反思文明,并且是论证文明正当性的根据。所谓天赋人权、自然淳朴的生活、天真自然的人性、优美自然的环境等,都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并成为现代性中具有自足价值的话语。
  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自然价值作为选择国学文本的根据之一,在赋予所选国学文本以正当性和价值的同时,也将国学文本纳入以自然为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之中。这些国学选文的自然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优美的自然山水、淳朴的自然生活和儿童的自然人性。人教版国学选文总数为46篇(本文只对进入课文的国学文本进行统计,课后练习及单元园地中的国学文本不计入内,以下版本教材同此),其中自然山水为15篇,占比为32.61%;语文S版国学选文总数为48篇,其中自然山水为25篇,占比为52.08%;苏教版国学选文总数为40篇,其中自然山水为16篇,占比为40%;北师版国学选文总数为38篇,其中自然山水为11篇,占比为28.95%。
  如果将四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中的自然山水、田园生活和童真童趣三类作品加起来,人教版为25篇、语文S版为27篇、苏教版为22篇、北师版为16篇,占比分别达到54.35%、56.25%、55%、42.11%。同时,如果将上述三类选文再加上思乡怀人的作品,那么,人教版为32篇,占比为69.57%;语文S版为29篇,占比为60.42%;苏教版为26篇,占比为65%;北师版仍为16篇,占比为42.11%。而所有这类思乡怀人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所描写的对象几乎都是乡村或者乡土世界,而这乡土世界又是自然化世界的直接体现。
  以上这类作品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主题——自然:山水自然之美、田园生活自然质朴之美、儿童自然天性之美、故乡作为游子自然之家的魅力。这一“自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一个现代文化之中的“自然”,它以健康、美丽、淳朴、本源、自由而具有自足价值,并可以赋予其他存在以正当性根据。
  国学选文的这种使用方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它忽略了教材应该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即文本的经典性和国学的完备性。所谓完备性是指每一种伦理与文化以自己的价值意义、终极思考、概念体系和论证方式等构成了某种完备性思想。[4]如果我们认可章太炎关于国学的概述,认可经史子集所构成的国学体系,那么国学无疑是具有此种完备性的文化体系,也就不难看出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偏重于自然化的选择同国学本身的完备性存在很大距离,或者说这种国学选文的选择是现代性知识而非国学知识观照下的选择。因此,尽管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现国学文本和国学体系完备性的呈现是不可能的,但在有限的国学选文中选择能体现国学经典性的内容而不只是自然化偏好无疑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
  二、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建构与国学选文的现代转化
  自中国现代小学产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就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任务,小学语文的国学选文作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最直接构成部分,自然被视为最能体现该要求的文本形式之一。地理和历史向来被视为构建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文化地理和历史两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
  首先,现代国家是建立在领土和主权独立基础上的政治实体,培养国民对领土的认知和热爱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形式,而以优美的艺术、丰富的情感、多元的内容书写领土和地理认知的文本自然成为小学语文培养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由于国学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其他方面的文本也多涉及这一关乎领土和地理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的国学选文也就有意无意地偏重这一文化地理学的选择。在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中,表现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最多,这些选文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也考虑到了地理方面的均衡性,以尽可能表现中国地理的丰富性、广阔性、多元性,以及地理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人教版写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中,浙江5首,江西3首,江苏3首,湖南2首,安徽2首,湖北1首,陕西1首,四川1首,江南地区1首;在思乡怀人和亲友送别的作品中还涉及河南、北京及辽宁等地。语文S版写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中,湖南4首,江苏3首,四川3首,浙江2首,陕西2首,江西2首,湖北1首,山西1首,内蒙古1首,河南1首,安徽1首,江南地区1首;在写高洁情怀和边塞战争的作品中还涉及山东及青海、甘肃等地。苏教版写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中,浙江4首,湖南3首,陕西2首,四川2首,湖北2首,江西2首,河南2首,山西1首,江苏1首,江南地区2首;在思乡、学习、怀古等作品中,还涉及山东、福建等地。北师版写山水田园的作品中,四川4首,浙江3首,江苏2首,陕西1首,甘肃1首,河南1首;其他写劳动、哲理、高洁情怀和战争等方面的作品中,还涉及安徽、江西、山东以及西北边塞。由此可以看到,四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都表现了中国空间的丰富性、广阔性、优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看出,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处理国学选文都注重通过山水田园体现现代中国的地理构成,唤起学生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以及由此延伸到对国家的赞美与热爱。但这一偏重山水田园和日常生活的地理表现在塑造国家认同时也忽视了其他地理空间,尤其是具有重大记忆塑造能力的历史地点,而这些“记忆的地点——战争、墓地、开国领袖的居住地、爱国者和烈士们的雕像——全都创造了神圣的民族主义的图景”,这些关于空间的“记忆、传统、教育和国家政治的出现确保这种不断增强的民族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5]。而这些地理空间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中相对匮乏。   现代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构建包括起源在内的民族历史,[6]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以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种是国学选文作为某一时期产生的历史文献,一种是国学选文作为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品,参与到历史构建之中。分析四个版本国学选文的历史时期,可以清晰勾勒出教材构建民族历史、形成国家认同的特点。人教版教材国学选文的时代分布相对宽泛和完备,先秦、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选文,但也存在选文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代的特点,其中唐代22篇,占比为47.83%;宋代14篇,占比为30.43%。两个朝代共计占比为78.26%。唐代的选文又高度集中于盛唐和中唐,选文为16篇,占比为34.78%。两宋选文集中在南宋,选文为10篇,占比为21.74%。语文S版教材国学选文的时代分布相对也比较宽泛和完备,先秦、两汉、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都有选文,但与人教版国学选文相同,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代,其中唐代26篇,占比为54.17%;宋代9篇,占比为18.75%。两个朝代共计占比为72.92%。唐代的选文也主要集中在盛唐和中唐,选文为24篇,占比为50%。苏教版教材则魏晋之前,包括魏晋在内的各时期国学文本都没有选入教材之中,而唐代的选文则达到近60%,其中盛唐和中唐选文达到18首,占比为45%;宋代选文也超过了30%,其中北宋选文和南宋选文分别是6首和7首,占比分别为15%、17.5%。两个朝代选文达到整个国学选文的90%。北师版国学选文的历史时期分布也相对宽泛和完备,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代都有入选,但没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唐代的国学选文数量最多,为16篇,占比为42.11%;宋代为8篇,占比为21.05%。两个朝代共计占比为63.16%,远远低于苏教版、人教版和语文S版。唐代选文也主要集中于盛唐和中唐,为14篇,占比为36.84%。宋代选文中,北宋有5篇,南宋有3篇,占比分别为13.16%、7.89%。这种选文朝代分布不平衡和选文数量集中于某个朝代,甚至主要集中在盛唐、中唐和南宋阶段的现象,固然有选文内容和审美方面的原因,但这种极度不平衡的现象,自然会导致国学选文难以在基本层面构建中国历史连续性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无法体现作为国学本身的历史连续性。
  另一方面,国学选文也可以因为所表现的内容为历史性的内容,而构建国家的历史形象,但正是四个版本国学选文所表现的历史内容不足显示了它们的局限性。四个版本的国学选文的历史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史部之学的选文(四个版本的教材当中均没有选自史部的国学文本),一是其他诗文中表现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人教版国学选文中表现历史内容的有《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占比为4.3%。语文S版国学选文中表现历史内容的有《塞下曲》《出塞》《夏日绝句》,占比为6.35%。苏教版国学选文中表现历史内容的有《塞下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占比为8.3%。如果把《十五从军征》《出塞》算作历史题材的作品,那么北师版国学选文中表现历史内容的有两篇,占比为5.2%。由此可以看到,四个版本的国学选文中的历史叙述都非常少,而且这些国学选文所表现的历史内容大多集中在汉唐两代,如语文S版和苏教版选择的《塞下曲》、语文S版和北师版选择的《出塞》,均表现的是汉代李广将军的故事。四个版本国学选文内容上历史时期的不均衡,与国学一直重视历史文本的传统存在很大的距离。
  三、知识的科学化与国学选文的现代转化
  如果我们认可国学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之总体,那它自然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知识与意义的完整体系,而且是不同于现代知识和意义、以形而上之“道”为根基与本源的完备性思想文化体系。故陈启彤云:“吾国国学,以道为学术之指归是也。夫道也者,诸科之源泉,学术之总汇也。故精之不可明言,粗之则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王制礼仪、日用人事莫不毕属,举世间之学,而统为一科,包括之而无遗者,盖惟道之说为能尽之矣。”[7]从这种国学的知识和意义体系来看,四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的结构安排很明显完全不同于此,而是根据以科学性和知识性为核心的现代知识体系来安排所选的国学文本。这种知识体系是以经验为基础、以实证为方法、以理性为正当性根源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安排的知识与意义背景,一个是国学选文的先后顺序安排,一个是国学选文与单元课文的前后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国学选文的先后顺序,基本上是按照以下规律安排的:识字难易程度、诗歌所表现对象的认知难易程度、与儿童生活经验关联的高低程度、儿童记忆选文的难易程度等。例如同为写景的诗歌,佚名的《画》、孟浩然的《春晓》、邵雍的《山村》等比较刘禹锡的《望洞庭》、苏轼的《题西林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从语言、所描述对象的可认知性以及记忆等方面更容易。如果从国学选文艺术成就的高低和意蕴的深浅等来看,人教版的国学选文基本没有考虑根据这一标准来安排选文的顺序。如安排在较低年级的李白诗歌的理解难度很明显比杨万里的诗歌要高,意蕴也更加丰富;《西游记》选文也比大多数古诗词更贴近儿童的知识积累和想象能力;只有高年级安排的三篇古文比较诗歌来说有一定的文本难度。从国学选文在教材中的先后顺序安排而言,语文S版和北师版高年级阶段安排了几篇古文,且因为国学选文都被组织到各个单元主题之中,而这些主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儿童的认知思考能力及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度的高低,因此,语文S版和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国学选文顺序安排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具有更为明显的难易梯度。
  而从国学选文与其前后课文的关系来看,这种根据科学性和知识性来安排国学选文的特点更加明显。四个版本的国学选文标准和编选体例皆强调根据主题划分单元,并根据选文内容与学生认知、生活经验的关联程度来安排选文关系,但如果抛开这些编写体例上的区别,从其知识和意义背景来看,它们都试图为学生提供在其经验范围内可以获得的准确的真理性、经验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意义。如人教版在小学语文第一册就安排了耳熟能详的《画》。这首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感觉的切身性和可经验性,儿童通过自己日常的视觉、听觉和移情等,可以感受、认知到山、水、花、鸟、人、色、声等,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自然之美以及万物和谐相处。   但这样的编写体例存在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将国学选文纳入主题之中,甚至在前后课文安排相应的有关主题内容的现代文之时,无疑会对国学选文原有的知识和意义产生偏离甚至遮蔽的情况。如人教版第二册的《春晓》《村居》两首诗歌,就被组织到了一个关于“春天”的主题单元之中,这一单元除了《春晓》和《村居》两首诗歌之外,还组织了《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邓小平爷爷植树》三篇课文,从而构建了一个有关春天的来临、春风、春雨、春花、儿童、树木等所形成的有关春天的知识和审美之维,由此产生了春天万物苏醒、惠爱大地、保护自然、生机勃勃、儿童快乐纯真等方面的意义。这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春天认知。在这种知识和意义体系之中,《春晓》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时间意识和人生感悟之上的伤春之义也就荡然无存。语文S版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三年级上册的《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被组织安排到了“环保”主题之下,在某种程度上冲淡甚至误解了这两首诗的意义和审美。北师版在某一主题词之下安排国学选文,从而将国学选文作为某种思考这一主题的路径、载体或者方法,同样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如第一册在“劳动”主题下安排了《悯农》和《小母鸡种稻子》两篇课文,以表现劳动的艰辛,表达赞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这种关于赞美劳动的认知和意义体系只有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才有可能。其实,《悯农》这首诗歌的本身也并非表现劳动的艰辛,而是要表现在动荡混乱的中唐时代产生的社会公平问题,后者则是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中心的政治话语的核心意识之一。苏教版的国学选文以“文包诗”的方式来处理部分国学选文,其直接原因就是要将国学内容纳入以现代知识范式为基础的儿童认知科学之中。[8]
  由上可知,四个版本的国学选文并非是以其在完备的国学体系中原有的知识和意义方式呈现,其知识和意义已经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中进行了现代转化,即通过自然化、国家化、科学化等多种方式,而转化成世俗性、经验性、多元性的现代知识和意义。国学遭遇现代性历史语境,自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转化,从社会现实需要和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方面来看,这一转化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是,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化经典的重要文本,其国学选文在数量上,在体现国学知识与文化的完备性和经典性,在保证国学作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化与知识的平等性与独立性的对话者方面,也需要做出智慧而谨慎的选择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9-41.
  [3]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2-132.
  [4]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
  [5]贝利著,于展、何美兰译.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3.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3-195.
  [7]陈启彤.中国国学博大优美有益于人类说(节选).[N].国学周刊,2013-6-20.
  [8]朱家珑.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EB/OL].http://bbs.xxyw.com/dispbbs.asp?Id= 138427&board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