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8期 ID: 358910

[ 陈元芝 文选 ]   

新诗仿写: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

◇ 陈元芝

  利用教材中的新诗资源,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语言品味中拾取美的因子,继而进行新诗仿写,这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美化学生语言的途径。因为“新诗”运用白话,用意象表达,形式自由活泼,韵律和谐优美,情感含蓄动人,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和审美特点。教学时,新诗仿写也显得轻灵活泼,眼前一花一草,笔下三两诗行,便能有诗意传递和美感呈现,让人神思飞扬又情动于中。
  新诗仿写,有哪些具体的有效途径呢?
  一、仿照新诗和谐的音韵,使语言富有音乐的美感
  闻一多先生对于新诗的创作有“三美”的主张,讲求押韵,追求“音乐美”是其中之一。与古诗相比,新诗的用韵是依据现代语音,押韵的地方更为自由,用韵要求也更显宽泛,根据需要中间亦可换韵。正因如此,新诗才显得音韵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的美感。教材中的新诗多有这样的特质。
  但是学生在新诗创作中,由于对音韵的美感认识不足,常常对用韵有所忽视。一位同学所写的爱国小诗《恋你的风流往昔》,初稿中没有用韵,读起来不够上口。如第一节诗:
  千年古国的芳华,
  酿出你的超凡脱俗;
  万载风霜的研磨,
  铸就你的不羁灵魂。
  祖国呵,
  我恋你的风流往昔。
  先请学生阅读诗歌,根据诗的特点确定韵的选择。这首诗是表现恋祖国的风流往昔,其情怀深沉悠远。依据题目的最后用字“昔”,学生提议选用“i”韵来押,这样会有整体美感。在哪些诗行押韵,可以根据意思表达,灵活安排。就第一节小诗来说,在偶行押韵比较妥帖。经过大家共同探讨,第一节小诗修改如下:
  千年古国的芳华,
  酿出你脱俗的超逸;
  万载风尘的磨洗,
  铸就你灵魂的不羁。
  祖国呵,
  我恋你的风流往昔。
  这时,学生对比原稿再来朗读,就有了明显的感知:改后的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更加悦耳,富有诗意。那种音乐的旋律美就在“逸”“羁”“昔”等韵脚的流动中体现了出来。
  有了这样的领悟,再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我适时地提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不同和用词的特点,来选取恰当的音韵。比如,表达内敛、深沉、哀婉、忧思等情感,可选择开口度比较小的韵,如“i”“in”“ing”等;表达热情、激扬、欢畅、奔放等情绪,则可选择开口度比较大的韵,如“ɑ”“ɑn”“ɑng”等。这样学生修改时,在用韵的构想上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运用起来也能更加灵活适切了。
  二、仿照新诗丰盈的意象,使语言富有形象的美感
  诗歌是以意象说话的,新诗也是如此。所谓意象,“意”即意念,“象”即物象,“意象”就是承载感情的物象。简单地说,便是有一个想法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诗中景物之象并非客观之象,“象”中无不含有诗人情意。诗人对外物须“重视”亦须“轻视”,如此方能与之同情亦能任“我”驱使,这样世间万物也便能皆“着我之色彩”。
  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丰盈的意象之美。如教读叶赛宁的《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首先设问:这节诗中作者呈现了哪些意象呢?学生品读发现,有“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等。再进一步问:能否将这些意象进行改动,比如用“河沟的水”替换“河水”,用“乌鸦的叫声”替换“夜莺的歌声”呢?学生一听就马上否定。我追问:“为什么呢?”学生沉默了,开始凝神静思。一会儿,学生有所领悟,纷纷发表看法:“‘河水’能给人清亮明朗的感觉,而‘河沟的水’则给人污浊狭窄的感觉,这意象不够美好。”“‘夜莺的歌声’好听,‘乌鸦的叫声’不好听,让人有不祥之感,这意象也不美。”于是学生理解了意象的意义,作者要表现夜的静谧与美丽,表达自己的沉浸与喜爱,就应该选用能带给人美感的意象,否则就会大煞风景,诗意尽失。
  通过这样的替换品读,学生对意象的概念和作用,有了较为具体而深切的感受,我便趁热打铁,课堂上引导学生仿写,要求他们调动丰富的意象,浸润自己的情感,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鸟共忧乐”,用意象说话,让情感动人。同时提醒学生,所选“物象”的特点应鲜明,与诗人“意念”(或情感)的色彩要相一致。当然,在特定情境之中,也可相反,如以乐景写哀情等。
  一位同学仿写的小诗《月色未央》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小诗如下:
  柔和的月光,/洒在身上,/我的心儿,/现在起航。
  我伫立在湖边,/看那月色未央,/皎洁的月光在湖面流连徜徉,/我划着小船在湖中轻漾,/波浪悠然地舔着我的衣裳。
  我漫步在画廊,/转角处穿过无边的花墙,/静静贪婪地汲取它的芬芳,/圣洁的光芒洒在肩上,/这一刻我仿佛可以展翅飞翔。
  我舞蹈在广场中央,/月光漂流在我的裙上,/裙上飘动着离别的愁思,/裙上也旋转出未来的向往,/月光女神也迷醉于我舞的痴狂。
  这首小诗语言清新,意象丰盈,展现出月的美丽柔和,人的沉醉向往。无论是悠然轻漾,还是旋动痴狂,都源自那美丽夜晚,尤其是那美丽月色。“象”与“意”的色彩相吻合,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引人遐思,令人向往。
  意象的替换比较,使学生对语言的形象美有了直观的感受;新诗仿写、交流欣赏,使学生对于丰盈的意象之美有了实践的体会。这些都为他们的语言增添了明媚的色彩。   三、仿照新诗灵动的排列,使语言富有建筑的美感
  诗是分行排列的,新诗的诗行排列自由灵动,而诗行与诗行、诗节与诗节之间,常常会有前后关照。这样整体上便显得灵动而有致,既有错落之美,又有对称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便是一个典范。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怎么让学生体会到新诗排列上的美感呢?我在课堂上运用了简单的“变形法”,让学生比较轻松地领会了。如第一诗节,问:如果将这节诗变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样的形式,跟原来的诗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学生通过对比品读,感到:这样没有诗行,诗的节奏感和外在的形式美也都失去了,诗的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学生对于诗行的自由灵动之美有了深切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领会新诗布局上的对称之美,我仍然采用了简单的“变形法”,问学生:诗的最后一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如果变成“乡愁是一湾海峡,浅浅的”好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品读比较,发现这样与前三节的诗行排列不能对应,破坏了诗歌整体布局的对称,诗的建筑之美也便流失了。
  通过这样的“变形法”,学生对于新诗形式上的灵动有致有了认识和喜爱,继而在仿写中也有了很好的发挥。一位同学的仿作《四季》就颇受好评。
  春,
  花朵赋予你无边的芬芳,
  小草扮绿了你的天堂,
  桃花是你娇美的容颜,
  在如烟的柳丝边烂漫地绽放。
  ……
  冬,
  寒风吹奏你眼底的凄凉,
  白雪纷飞起你纯净的向往,
  松是你坚贞的身影,
  在蓬勃的绿意中执着地守望。
  这样的四季诗行,每段形式自由而灵动,整体布局互为关照,寓变化于统一,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美,颇有意趣。
  四、仿照新诗巧妙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新奇的美感
  有人说,语言运用对不对,在语法;语言运用好不好,在修辞。所谓“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言论”的意思。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顶真、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增添新奇的美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修辞手法的妙用,笔者采用了“抽离法”进行教学。即抽去原句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意思用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别。如流沙河的《理想》第一节: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首先请学生找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顶真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变换,抽离其中的修辞手法,把表达的意思直白地写出来。于是学生写道:理想可以让人看到光明,绝望的时候又能找到希望,理想对人有指导前进方向的作用。
  接着对比朗读原诗和学生写的话,进一步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明显地感到,抽离了修辞手法,语言失去了原有的形象美感,没有了原来的整齐和气势,也没有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意味。这样学生便直观而深切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语言美感有重要作用,对诗意的表达不可替代。
  一位同学仿照这一节《理想》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了一首小诗《书籍》:
  书籍是叶,茂密生命之树;
  书籍是树,打造理想之舟;
  书籍是舟,驶向成功彼岸;
  书籍是岸,拥抱知识海洋。
  这首小诗,学生很欣赏。他们看到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形象新奇而灵动智慧,看到书籍的美好和对人生的意义。之后,学生都压抑不住仿作的激情,个个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诗情,尽呈语言美妙。
  总之,新诗仿写,将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语言富有和谐的音韵美、丰盈的形象美、灵动的建筑美和新奇的修辞美。在新诗的仿写练习中,也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对自然万物的倾心关注,对语言美感的自觉追求。但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我们语言训练的终点与归宿,新诗仿写是让学生“扶着花墙”前行,一路享受,一路芬芳,在仿写中逐渐学会写作的方法,美化语言的表达,从而提高写作的兴味和效率。让学生在仿写中深入领会语言的神韵与美妙,由美丽的仿写逐渐走向诗意的创新,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理想境界,这是我们新诗仿写的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