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8期 ID: 358920

  

清末《蒙学读本》的写作内容及理念

◇ 李重 胡根林

  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8月),俞复与裘廷梁、丁宝书、吴稚晖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仿泰东设学之级”,分中学、高小、初小三等,第三等初小即日本的寻常小学校,“堂中课程,略仿日本寻常小学校,分修身、读书、作文、习字、算术等科”[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无锡三等学堂将所编之《蒙学读本》七编,付上海文澜书局用石印发行,同时请官厅存案,载明为寻常小学堂读书科生徒使用的教科书。这套读本在比对中西教育优劣、汲取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德育、智育、美育三大部分来设计,“此读本实为我国自有教科书以来之最完备者”[2],“光绪二十八年后流行于全国”[3]。
  全书共七编,前三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兴趣培养和实用读写能力。后三编以智力开发为基础,从“修辞”与“达理”两个方面推进,最后通过研读、诵习、领悟有兴会的古典佳作,实现拓展提升。第四编从德育、修身的角度,对文章写作提出根本性要求,延续了古典写作教育传统观念。
  一、《蒙学读本》的写作内容
  1.应用文写作内容
  第三编从第61课到70课,附有“附入启事便函”,内容涉及学生如何给老师写请假函,如何给父母、爷爷奶奶、叔伯、兄弟、姑父姑母、舅父舅母、表兄弟、同学等写信。不仅介绍写作格式(正文格式、信封面格式、信封背格式),称呼知识,各类规范的信函,还介绍需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写作简单应用文的能力。第二编还提到应用文写作教育,“坊间所刻书牍,半多芜秽,不适于用,是编列入启事便函十首,务取通俗,不涉鄙俚,书函编入读本,例昉于东西洋,惟彼则分列,此则并列,取其便也”[4]。可见,在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编排上,该教材吸收了国外经验,注重实用。
  2.写作知识内容
  这些内容涉及文字知识、文法知识、造句训练等。如第一编末所附的《字类备温》包括单字、词组等。“是编共六十课,单见之字约逾四百。每课之前,既列单字,以便讲解;复于篇末,总汇诸字,分隶七类,备终卷之后,温习演句之用。”[5]
  3.文体内容安排
  第一编多为叙述、描写类的句子,由短句发展到长句、短篇,不超过50字,注意营造话语的情境及意趣,“酌采韵语”,“间襍歌谣,便小儿口诵”,而不像“坊间蒙书多用短句、散语,殊少意趣,小儿诵而思倦”。[6]第二编主要是记叙类短文,一般也是50字以内。第三编既有记叙文,又有议论文,为以后学习论说文做准备。第四、五、六编主要是论说文。第七编是诸子散文、唐宋古文,还有策论文。
  4.读本语言为浅近文言
  “日本寻常小学读本一、二编,皆用国音白话;然彼有通国所习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国无假名,则所谓白话者,不过用这个、那个、我们、他们助成句语。儿童素未习官音者,与解浅近文言,亦未见有难易之别。况儿童惯习白话,后日试学作文,反多文俗夹杂之病。是编一用浅近文言,不敢羼入白话。”[7]参照日本小学当采用“国音白话”,但鉴于当时我国实际情况,如白话文不成熟、词汇量太少等,故仍采用浅近文言。这与当时主流的文章观念比,已算不小进步。
  5.选文选材范围
  第七编所选择的篇章,绝大部分来自《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战国策》,此外还包括唐宋八大家的一些策论。编者在文中加注,文后有案语(一般都是从内容层面提炼中心、升华主题)。这里所选择的篇章,至今读来仍意味盎然。
  二、《蒙学读本》的写作理念
  1.注重文以载道,德育和写作相结合
  《蒙学读本》沿袭古典教育观念,体现“忠孝”的根本观念,并将这种“忠孝”观念深刻地反映到写作教育过程中,提出文人要以修行为基。如第四编“约旨”部分提到:“古人事实,见知见仁,随学者之寻求。惟儿童识量有限,裁判决择,茫无畔岸。是编每课加以结尾,发明书中目的,举一反之,即为后日论事之助。”[8]通过在每课结尾处“发明书中目的”,为学生以后“论事之助”,从而将“忠孝”观念引入学生立意的过程中来。又如第四编第5章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编者的写作教育观:第19课《文行兼美》提出理想的学生应是“读书能解大义”,这才是“顺子”“贤弟子”;第20课《有文无行》从反面立意,讲到“赵姓儿能作文,书算敏捷”,但在同学之间骄傲,父母的话也不听,师长教导也不接受,结论是“其所谓有文无行,终为人所贱弃者与”[9]。编者的观点是“余力犹言暇日,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德行本也,文艺末也”[10],“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章句之儒,有志者羞为之矣”[11]。可见,在编者看来,写作表达是衍生的需要,德行修养才是根本。
  2.联系儿童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日本儿童作文,往往令叙述眼前事物,因其体会真切,能发达自己经验也。是编略登《说牛》《说犬》等十数首,品察物情,状写形模,略示作文之程度,兼为物理学一科,示之先导。”[12]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写作要引导学生从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体验入手,一开始就将写作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此,《蒙学读本》在选文上注重联系儿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前三编多就儿童游戏细事,及眼前浅理指示之,附入故事、短笺数首”[13],从第一编前七课编目来说,总体上也开始体现从“我”出发,然后逐渐向周围人际关联拓展的编排思路。第六编“仍就儿童心裁所有”安排内容,考虑到儿童学习的特点、需要。插图设计上,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可见,这套读本的编写吸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滋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儿童、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理念。
  3.引进论理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蒙学读本》以论说文为主要写作文体,在论说文写作教育过程中注意融入逻辑学知识。《蒙学读本》第五编注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为学习“论理学”打基础;第六编“前半为修辞,后半为达理”,“为学作论断文之引导”。第七编研习名篇名作,特别突出引起儿童兴会,“开张意境”。“第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每课系以答问,剖理精晰,引儿童渐入思想阶级。第六编前半为修辞,以奥衍富丽之文,写游戏习惯之事,为儿童读‘史汉’巨篇之引;后半为达理,即以游戏之事命题,演为议论之文,为学作论断文之引导。第七编,选‘史汉通鉴’最有兴会之文,暨‘左国周秦诸子’隽美之篇,以及唐宋迄近代名家论说。”[14]其编写思路见下图:
  三、启示与借鉴
  如上,无锡三等公学堂及其课程体系是仿照日本寻常小学校建立起来的,全套《蒙学读本》是在仿照、汲取日本及泰西教科书编写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既体现中外融合的编辑思路,又注意比较我国传统蒙学的差别,从实际出发来确定教科书内容,体现出独立探索的精神,是一套比较有特色的写作教科书,对于我们教材编写提供如下启示。
  1.打通德育和写作的关联
  前面提到,《蒙学读本》沿袭古典教育观念,体现“忠孝”的根本观念,并将这种“忠孝”观念深刻地反映到写作教育过程中来,打通了德育与写作之间的关联。
  时代不同了,“文以载道”有了现代内涵。现代文明总体上超越了古代封建文化,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成为教育的方向选择。学生个体也拥有了言说自我的权利。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的发达,这种自我言说功能得到无限放大,借助智能手机,“微博”“微信”,随时随地、瞬息之间,个人言论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人,影响公众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负责任地表达、理性地写作,成为学校写作教育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将德行修养与写作教育打通,以现代人格塑造为基础,来培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写作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技艺,也是学生记录生活、反思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理清个人的观念和态度,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他生命成长历程中,只要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尤其是对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震荡’的事,他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观照’自己的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通过生命叙事得以满足,便有助于形成一个人的情感素质。”[15]生命叙事模式也成为现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总之,现代写作教育需要以现代人文内涵为基础,将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写作实践结合互通,相互促进。
  2.开发基于儿童生活的写作内容
  《蒙学读本》作为清末影响全国、“最完备”的写作教科书,已然注重关注儿童的主体接受心理,从多方面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这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理念,一反古代教育忽视儿童心理的传统,这对现代写作教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看来,当代写作教材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整体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致力于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课程理念上,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从儿童生活出发,注重学习兴趣培养。如小学低年级引导学生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经验入手,然后从“我”出发向外拓展,注重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在写作课程内容选择上,从叙述、描写类的句子起步,注重营造儿童话语情境及意趣,然后过渡到记叙类短文,再往后学习记叙文、议论文、论说文,最后才学习论文写作。在范文选择上,特别留意“有兴会的”佳作,让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另外,吸收国外写作教育经验,写作教育考虑到儿童谋生应世之需,满足他们日后世俗生活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3.引入现代知识
  《蒙学读本》一方面延续古代写作经验,非常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全书也是基于读写结合来整体设计的。另一方面重视将现代逻辑知识、文体知识、语言知识引入写作课程,开始改变古典写作的教育模式。如将四百多单字分七类,供造句练习;按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论说文等文体知识来编排相关内容。逻辑学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议论文写作教育创设了积极条件。逻辑学知识当时称为“论理学”,属于从西方引进的现代知识类型,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是议论文写作课程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
  现在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要求进行所谓议论文的写作训练,高考虽“文体不限”,但议论文显然是考生的首选文体。从课程内容上,议论文写作覆盖了中学阶段主要时段。然而,从写作课堂实际来看,除了教学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老套知识外,很少涉及命题、推理等逻辑知识。一篇文章,往往提出一个观点,堆砌几个论据就算完工,论点表述的一致性、周延性问题,论据和论点内部是否存在循环论证问题等,从来不曾提到教学层面,导致学生作文的思维简单化,思维容量极为有限。《蒙学读本》将逻辑学知识引入写作课程中来,为现代汉语写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它启示我们,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是学生写作议论性文章的基础,只有引进逻辑学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相对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这套教科书受时代局限影响,在培植封建道统的同时,对一些现代启蒙观念予以反击。如第四编提到:“今年少诸生,气质为纯者,略涉外国语言文字,辄以傲其父母昆弟,一若东西诸国,无亲无长者然”,“少年轻薄者略涉旁行文字,辄挟其无父无君之概,凌轹老成,岂知员舆之大”,“大哉圣言,合全球而为不易之公理也已”。[16]另外,这套教科书容量太多,难度较大,超出多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4][5][6][7][8][9][10][11][12][13][16]无锡三等公学堂金匮俞复·蒙学读本(第8次印刷)[M].上海:文明书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2]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9.
  [3]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23.
  [14]俞复.无锡三等公学堂蒙学读本[A].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C].上海:中华书局,1933:253.
  [15]段鸿主编.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