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3期 ID: 355692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者典读考察(上)

◇ 曹明海 史 岩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它所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正确的经典阅读理念、适当的经典阅读文本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早已成为语文经典教学探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呢?从现在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伴随着消费文化和电子传媒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它对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广大初、高中学生由于对大众文化片面理解而被其所营造出的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在其影响之下阅读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人们对于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的经典作品已渐渐不感兴趣,转而对那些充斥着流行和时尚元素,崇尚轻松化、功利性与感官刺激的畅销书和网络文学等新的阅读文本和阅读形态趋之若鹜。除去其中一定的积极因素,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
  从当代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无疑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而发展起来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化形态,“挟带着强大的冲击力和广泛的消费群体,以猛烈的感官刺激和快餐式消费席卷了全球”。以至于有人干脆把这个时代称为“大众时代”,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种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以及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这是个有着浓郁现代意味的文化范畴。它的出现和崛起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大众文化的日益主流化,使其渐渐掌握了当今时代的话语霸权,占据了当代文化格局的重要位置,业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文化语境。
  大众文化在文化实践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它在解放思想、消弭文化的高雅性与通俗性的隔膜方面的积极作用: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有效消解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霸权”,赋予了社会绝大多数的处于普通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平民百姓以文化消费的权利,使整个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形态。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只有短暂的历史;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其制作过程与接受过程是完全分离的,大众文化作品是由少数人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快速炮制而成的,然后向大众抛售和倾销。在这种场合,大众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大众文化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人基于商业赢利目的而快速合成的大众文化,其对人生的理解、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审美的体验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有诸多的虚假和矫情的成分搀杂其中。因此,大众文化往往成了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它并不想执意去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而更多地是给工作忙碌的大众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同时,我们要警惕的是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人们对历史与文化责任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稀释,这将会使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另外,还须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相比,还的确存在着盲目性、低浅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的倾向,缺乏真正的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这从某种意义上迎合了我们大众的文化素质不高和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降格的现状。从长远角度看,这样一种大众文化的过度膨胀势必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是一种“玩的文化”,一种后工业社会消费时代里追求休闲、享乐,回避严肃、崇高,在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现实场景中逃避主体塑造和精神提升的文化。正因如此,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经典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人生观、价值观是精神和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当代青少年学生人格建构和文化认同的发展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精神领域的冲击。
  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由于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加之它的大批量、高速度的生产规模,使其在顷刻间迅速占领了文化市场。大众文化还是一种“幻象文化”,它以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表现形式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极其美妙的虚幻世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想像空间,而且这种想像又反过来刺激着人的头脑,使人们在这种幻象世界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就这样,人们渐渐远离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对以往的“中心和权威”毫不关心。因此,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像是走下神坛的偶像,没有了头顶那闪耀的光环,却呈现出一种温情脉脉、平易近人的中和面目,这种巨大的亲和力犹如一只温柔的大手,看似和风细雨、情意绵绵,却气定神闲地以其柔性之力指引众生将精英文化苦苦建立起来的神殿毫不留情地摧毁。“于是经典不再具有经典的意义,权威失却了昔日的光环,偶像走下了神坛,人们成为尽情狂欢的众神。昨日精英引领大众,看今朝大众挤压并支配了精英。”
  大众文化对于中心和权威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改变:理想主义被淡化,价值观念开始由社会中心向个人中心偏移。有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当代青少年学生仍然将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在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调查中,“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将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首要因素;四成的人主张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下实现人生理想”。如果说中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偏移只是初见端倪,那么大学生的个人中心的价值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这突出地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求职方面,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
  当代青少年学生已不同于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已从单一的价值模式中解放出来,崇尚的是自主自立,相信的是自己的选择,这确实对他们培养自我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才能来适应今后不断发展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此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在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时,滋生出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这在当今的校园文化上有所表现,就是商业化和功利化氛围的日益浓厚,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尤为突出。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领地的封闭的象牙塔,如今却成了大学生们标榜个人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放的小社会。如许多大学生把考取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获得大大小小的各类荣誉作为大学四年奋斗的终极目标,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则是作为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60分及格就高喊万岁的“副业”,而所有这一切为的就是在毕业时能找一份在别人眼中看来既体面又实惠的工作。另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多选择那些能为自己带来“成名”效应、物质奖励或是其他个人权利需要等实际利益的项目。校园文化的这种世俗性体现出的当代青少年功利意识和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淡化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它所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正确的经典阅读理念、适当的经典阅读文本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早已成为语文经典教学探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呢?从现在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伴随着消费文化和电子传媒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它对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广大初、高中学生由于对大众文化片面理解而被其所营造出的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在其影响之下阅读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人们对于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的经典作品已渐渐不感兴趣,转而对那些充斥着流行和时尚元素,崇尚轻松化、功利性与感官刺激的畅销书和网络文学等新的阅读文本和阅读形态趋之若鹜。除去其中一定的积极因素,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
  从当代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无疑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而发展起来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化形态,“挟带着强大的冲击力和广泛的消费群体,以猛烈的感官刺激和快餐式消费席卷了全球”。以至于有人干脆把这个时代称为“大众时代”,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种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以及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这是个有着浓郁现代意味的文化范畴。它的出现和崛起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大众文化的日益主流化,使其渐渐掌握了当今时代的话语霸权,占据了当代文化格局的重要位置,业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文化语境。
  大众文化在文化实践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它在解放思想、消弭文化的高雅性与通俗性的隔膜方面的积极作用: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有效消解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霸权”,赋予了社会绝大多数的处于普通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平民百姓以文化消费的权利,使整个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形态。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只有短暂的历史;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其制作过程与接受过程是完全分离的,大众文化作品是由少数人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快速炮制而成的,然后向大众抛售和倾销。在这种场合,大众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大众文化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人基于商业赢利目的而快速合成的大众文化,其对人生的理解、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审美的体验往往大打折扣,甚至有诸多的虚假和矫情的成分搀杂其中。因此,大众文化往往成了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它并不想执意去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而更多地是给工作忙碌的大众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同时,我们要警惕的是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人们对历史与文化责任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稀释,这将会使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另外,还须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相比,还的确存在着盲目性、低浅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的倾向,缺乏真正的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这从某种意义上迎合了我们大众的文化素质不高和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降格的现状。从长远角度看,这样一种大众文化的过度膨胀势必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是一种“玩的文化”,一种后工业社会消费时代里追求休闲、享乐,回避严肃、崇高,在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现实场景中逃避主体塑造和精神提升的文化。正因如此,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经典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人生观、价值观是精神和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当代青少年学生人格建构和文化认同的发展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精神领域的冲击。
  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由于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加之它的大批量、高速度的生产规模,使其在顷刻间迅速占领了文化市场。大众文化还是一种“幻象文化”,它以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表现形式为人们营造出了一个极其美妙的虚幻世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想像空间,而且这种想像又反过来刺激着人的头脑,使人们在这种幻象世界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就这样,人们渐渐远离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对以往的“中心和权威”毫不关心。因此,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更像是走下神坛的偶像,没有了头顶那闪耀的光环,却呈现出一种温情脉脉、平易近人的中和面目,这种巨大的亲和力犹如一只温柔的大手,看似和风细雨、情意绵绵,却气定神闲地以其柔性之力指引众生将精英文化苦苦建立起来的神殿毫不留情地摧毁。“于是经典不再具有经典的意义,权威失却了昔日的光环,偶像走下了神坛,人们成为尽情狂欢的众神。昨日精英引领大众,看今朝大众挤压并支配了精英。”
  大众文化对于中心和权威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改变:理想主义被淡化,价值观念开始由社会中心向个人中心偏移。有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当代青少年学生仍然将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在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调查中,“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将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首要因素;四成的人主张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下实现人生理想”。如果说中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偏移只是初见端倪,那么大学生的个人中心的价值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这突出地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求职方面,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
  当代青少年学生已不同于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已从单一的价值模式中解放出来,崇尚的是自主自立,相信的是自己的选择,这确实对他们培养自我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才能来适应今后不断发展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此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在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时,滋生出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这在当今的校园文化上有所表现,就是商业化和功利化氛围的日益浓厚,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尤为突出。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领地的封闭的象牙塔,如今却成了大学生们标榜个人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放的小社会。如许多大学生把考取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获得大大小小的各类荣誉作为大学四年奋斗的终极目标,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则是作为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60分及格就高喊万岁的“副业”,而所有这一切为的就是在毕业时能找一份在别人眼中看来既体面又实惠的工作。另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多选择那些能为自己带来“成名”效应、物质奖励或是其他个人权利需要等实际利益的项目。校园文化的这种世俗性体现出的当代青少年功利意识和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淡化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者典读考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