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说明
《风景》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当时,我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迁徙。一个晚上,我想起这些年来的人生变化,想起我久违的文学写作,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文章发表后,颇受好评,作家毕飞宇先生曾说这篇文章如果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太完美了。
我知道,太完美确实是一种缺点,这表明文章斧凿的痕迹太重。事实上,如果要我对这篇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话,我也觉得这篇文章用了太多的技术。
在承担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时,我使用了这篇文章,而且全程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也许,这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课堂模式大相径庭:上课时,没有使用公开课上一定有的多媒体。
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是一次突发奇想。
执教的班级是我的好友高东生所教的高一(4)班,学校是我曾工作过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东生老师鼓励我大胆地与学生进行对话,用对话的方式完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
风景
姜广平
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风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亲的画室里。
那时,父亲拿着一本画册对我说,喂,是否想学画风景?
试试看吧!我说。那年,我十岁。
拿起碳笔,打开画夹,我才知道我对这东西不会感什么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画儿!也太没有意思了。你看,这个人就这么站在那儿,样子也太小了。他站在这儿干什么?那桥和桥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蒙蒙的。天上那个月亮不明亮。这个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认真地对我的爸爸说。
孩子,这便是一种——一种什么呢?该说是一种境界。但你不会懂。这样说吧,你不认为这很漂亮吗?你听听这几句话,你看怎么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摇了摇头。我不懂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无可奈何地合上了画册,叹了口气,说,孩子,将来你要是有出息,也不会是在艺术上。一个对风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
我记得我当时听了父亲的话后,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着面前那张大而白的画纸。
后来是——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外面,很好的阳光。
后来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将这尘封的记忆冲走时,而我们一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之后,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
这时我早已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间,我发现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胧诗——《断章》。我忽而省悟,早些时父亲给我看的那幅风景画,便是这首诗的诗意画了。
——这时,我的大哥早已经扔掉了画笔。他到无锡挣钱去了。那是我母亲的家乡。他去干什么活计,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是绘画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绘画。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过父亲的画室——我们一家这时只能靠他来养活了。后来,我们到了乡下。
所有的画具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它们被放在了乡下屋子的一个角落。
我于是便时常发现父亲变粗了的手经常抚摸调色板,也经常摇头叹息。我这时才感到这画具很动情,我朦胧地意识到它似乎包容了父亲的一点什么东西。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了父亲要我学画的劝告。
——我终于又可以进城了。我进城念大学。我的母亲也就在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间的路。
离乡前,我在一个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摆渡的那只小船划到了我家屋后的蚌蜒河中。然后,我躺在船舱里。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从船舷上看向远处,远处一切全笼在薄薄的水雾里。虽是月明之夜,却看不分明。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
后来,又有很多漫长的岁月过去,我要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小镇到邻县一所中学去教书,我忽而发现,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
——也是船,将我简陋的家具和书籍载走。我蹲在船头,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镜子。伸手进去,凉飕飕的,润人肌骨。两岸的树木渐渐后退,它们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与我告别。还有两岸的泥土,我似乎闻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远,在船上看洁白的云,真像是小镇少女挥着轻纱向我道别。回望小镇,远远地晾晒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时候,我真想叫船夫停下船来。我要飞奔回去,搂定小镇,不要离开。
晚上,躺在舱里。天已经乌沉沉的,没有月亮,像张忧郁的脸,似乎就要掉泪的样子。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记忆。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
《风景》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就散文《风景》进行交流。我觉得交流其实也就是对话。对于对话,你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板书)对话·《风景》
生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谈话就是对话。
生对话也可以是很多人一起交流。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其实对话也可以是发生在读者和不在眼前的作者之间的交流,也还可以发生在一个人和那些已故的人之间。譬如有人面对自己去世的亲人,或者像和马克思对话,和尼采对话。与他们的思想对话嘛!
师你的理解确实非常深刻,你的阅读面一定很广,你一定读过类似于与马克思对话或者与尼采对话之类的深奥的文章。也就是实与虚之间也可以对话。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凡是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师你说得真精彩。你将对话进行了归纳,也就是对话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我就可以接续你的想法,将我们刚才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对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在场的,或者是不在场的;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多维的。
生那么老师,你对对话如何看呢?我看你现在在文学杂志《莽原》上主持对话,你一定对对话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我们非常想知道你的看法。
师对话,应该是无意中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对于对话,我不敢说有着特别独到的见解,但我可能有一种其他人所无法感知的温暖与尊重。记得做完作家毕飞宇的访谈录之后,我开始接手《莽原》杂志的栏目。我原以为还是一种访谈录,可是杂志出来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对话”栏目,我写的与作家叶兆言访谈的副标题则被杂志社改为“与叶兆言对话”,我刹那间体会到一种充满温暖的尊重。我非常感谢杂志社。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场的或是不在场的,对话最本质的内涵应该是对话双方或诸方的平等,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这里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长幼之分,是一种心灵碰撞与精神交流。没有平等,对话关系也就不存在。(学生鼓掌)
几点说明
《风景》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当时,我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迁徙。一个晚上,我想起这些年来的人生变化,想起我久违的文学写作,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文章发表后,颇受好评,作家毕飞宇先生曾说这篇文章如果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太完美了。
我知道,太完美确实是一种缺点,这表明文章斧凿的痕迹太重。事实上,如果要我对这篇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话,我也觉得这篇文章用了太多的技术。
在承担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时,我使用了这篇文章,而且全程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也许,这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课堂模式大相径庭:上课时,没有使用公开课上一定有的多媒体。
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是一次突发奇想。
执教的班级是我的好友高东生所教的高一(4)班,学校是我曾工作过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东生老师鼓励我大胆地与学生进行对话,用对话的方式完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
风景
姜广平
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风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亲的画室里。
那时,父亲拿着一本画册对我说,喂,是否想学画风景?
试试看吧!我说。那年,我十岁。
拿起碳笔,打开画夹,我才知道我对这东西不会感什么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画儿!也太没有意思了。你看,这个人就这么站在那儿,样子也太小了。他站在这儿干什么?那桥和桥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蒙蒙的。天上那个月亮不明亮。这个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认真地对我的爸爸说。
孩子,这便是一种——一种什么呢?该说是一种境界。但你不会懂。这样说吧,你不认为这很漂亮吗?你听听这几句话,你看怎么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摇了摇头。我不懂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无可奈何地合上了画册,叹了口气,说,孩子,将来你要是有出息,也不会是在艺术上。一个对风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
我记得我当时听了父亲的话后,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着面前那张大而白的画纸。
后来是——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外面,很好的阳光。
后来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将这尘封的记忆冲走时,而我们一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之后,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
这时我早已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间,我发现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胧诗——《断章》。我忽而省悟,早些时父亲给我看的那幅风景画,便是这首诗的诗意画了。
——这时,我的大哥早已经扔掉了画笔。他到无锡挣钱去了。那是我母亲的家乡。他去干什么活计,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是绘画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绘画。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过父亲的画室——我们一家这时只能靠他来养活了。后来,我们到了乡下。
所有的画具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它们被放在了乡下屋子的一个角落。
我于是便时常发现父亲变粗了的手经常抚摸调色板,也经常摇头叹息。我这时才感到这画具很动情,我朦胧地意识到它似乎包容了父亲的一点什么东西。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了父亲要我学画的劝告。
——我终于又可以进城了。我进城念大学。我的母亲也就在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间的路。
离乡前,我在一个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摆渡的那只小船划到了我家屋后的蚌蜒河中。然后,我躺在船舱里。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从船舷上看向远处,远处一切全笼在薄薄的水雾里。虽是月明之夜,却看不分明。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
后来,又有很多漫长的岁月过去,我要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小镇到邻县一所中学去教书,我忽而发现,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
——也是船,将我简陋的家具和书籍载走。我蹲在船头,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镜子。伸手进去,凉飕飕的,润人肌骨。两岸的树木渐渐后退,它们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与我告别。还有两岸的泥土,我似乎闻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远,在船上看洁白的云,真像是小镇少女挥着轻纱向我道别。回望小镇,远远地晾晒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时候,我真想叫船夫停下船来。我要飞奔回去,搂定小镇,不要离开。
晚上,躺在舱里。天已经乌沉沉的,没有月亮,像张忧郁的脸,似乎就要掉泪的样子。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记忆。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
《风景》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就散文《风景》进行交流。我觉得交流其实也就是对话。对于对话,你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板书)对话·《风景》
生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谈话就是对话。
生对话也可以是很多人一起交流。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其实对话也可以是发生在读者和不在眼前的作者之间的交流,也还可以发生在一个人和那些已故的人之间。譬如有人面对自己去世的亲人,或者像和马克思对话,和尼采对话。与他们的思想对话嘛!
师你的理解确实非常深刻,你的阅读面一定很广,你一定读过类似于与马克思对话或者与尼采对话之类的深奥的文章。也就是实与虚之间也可以对话。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凡是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师你说得真精彩。你将对话进行了归纳,也就是对话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我就可以接续你的想法,将我们刚才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对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在场的,或者是不在场的;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多维的。
生那么老师,你对对话如何看呢?我看你现在在文学杂志《莽原》上主持对话,你一定对对话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我们非常想知道你的看法。
师对话,应该是无意中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对于对话,我不敢说有着特别独到的见解,但我可能有一种其他人所无法感知的温暖与尊重。记得做完作家毕飞宇的访谈录之后,我开始接手《莽原》杂志的栏目。我原以为还是一种访谈录,可是杂志出来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对话”栏目,我写的与作家叶兆言访谈的副标题则被杂志社改为“与叶兆言对话”,我刹那间体会到一种充满温暖的尊重。我非常感谢杂志社。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场的或是不在场的,对话最本质的内涵应该是对话双方或诸方的平等,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这里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长幼之分,是一种心灵碰撞与精神交流。没有平等,对话关系也就不存在。(学生鼓掌)
几点说明
《风景》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当时,我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迁徙。一个晚上,我想起这些年来的人生变化,想起我久违的文学写作,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文章发表后,颇受好评,作家毕飞宇先生曾说这篇文章如果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太完美了。
我知道,太完美确实是一种缺点,这表明文章斧凿的痕迹太重。事实上,如果要我对这篇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话,我也觉得这篇文章用了太多的技术。
在承担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时,我使用了这篇文章,而且全程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也许,这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课堂模式大相径庭:上课时,没有使用公开课上一定有的多媒体。
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是一次突发奇想。
执教的班级是我的好友高东生所教的高一(4)班,学校是我曾工作过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东生老师鼓励我大胆地与学生进行对话,用对话的方式完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
风景
姜广平
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风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亲的画室里。
那时,父亲拿着一本画册对我说,喂,是否想学画风景?
试试看吧!我说。那年,我十岁。
拿起碳笔,打开画夹,我才知道我对这东西不会感什么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画儿!也太没有意思了。你看,这个人就这么站在那儿,样子也太小了。他站在这儿干什么?那桥和桥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蒙蒙的。天上那个月亮不明亮。这个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认真地对我的爸爸说。
孩子,这便是一种——一种什么呢?该说是一种境界。但你不会懂。这样说吧,你不认为这很漂亮吗?你听听这几句话,你看怎么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摇了摇头。我不懂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无可奈何地合上了画册,叹了口气,说,孩子,将来你要是有出息,也不会是在艺术上。一个对风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
我记得我当时听了父亲的话后,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着面前那张大而白的画纸。
后来是——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外面,很好的阳光。
后来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将这尘封的记忆冲走时,而我们一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之后,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
这时我早已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间,我发现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胧诗——《断章》。我忽而省悟,早些时父亲给我看的那幅风景画,便是这首诗的诗意画了。
——这时,我的大哥早已经扔掉了画笔。他到无锡挣钱去了。那是我母亲的家乡。他去干什么活计,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是绘画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绘画。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过父亲的画室——我们一家这时只能靠他来养活了。后来,我们到了乡下。
所有的画具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它们被放在了乡下屋子的一个角落。
我于是便时常发现父亲变粗了的手经常抚摸调色板,也经常摇头叹息。我这时才感到这画具很动情,我朦胧地意识到它似乎包容了父亲的一点什么东西。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了父亲要我学画的劝告。
——我终于又可以进城了。我进城念大学。我的母亲也就在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间的路。
离乡前,我在一个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摆渡的那只小船划到了我家屋后的蚌蜒河中。然后,我躺在船舱里。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从船舷上看向远处,远处一切全笼在薄薄的水雾里。虽是月明之夜,却看不分明。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
后来,又有很多漫长的岁月过去,我要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小镇到邻县一所中学去教书,我忽而发现,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
——也是船,将我简陋的家具和书籍载走。我蹲在船头,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镜子。伸手进去,凉飕飕的,润人肌骨。两岸的树木渐渐后退,它们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与我告别。还有两岸的泥土,我似乎闻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远,在船上看洁白的云,真像是小镇少女挥着轻纱向我道别。回望小镇,远远地晾晒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时候,我真想叫船夫停下船来。我要飞奔回去,搂定小镇,不要离开。
晚上,躺在舱里。天已经乌沉沉的,没有月亮,像张忧郁的脸,似乎就要掉泪的样子。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记忆。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
《风景》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就散文《风景》进行交流。我觉得交流其实也就是对话。对于对话,你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板书)对话·《风景》
生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谈话就是对话。
生对话也可以是很多人一起交流。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其实对话也可以是发生在读者和不在眼前的作者之间的交流,也还可以发生在一个人和那些已故的人之间。譬如有人面对自己去世的亲人,或者像和马克思对话,和尼采对话。与他们的思想对话嘛!
师你的理解确实非常深刻,你的阅读面一定很广,你一定读过类似于与马克思对话或者与尼采对话之类的深奥的文章。也就是实与虚之间也可以对话。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凡是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师你说得真精彩。你将对话进行了归纳,也就是对话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我就可以接续你的想法,将我们刚才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对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在场的,或者是不在场的;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多维的。
生那么老师,你对对话如何看呢?我看你现在在文学杂志《莽原》上主持对话,你一定对对话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我们非常想知道你的看法。
师对话,应该是无意中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对于对话,我不敢说有着特别独到的见解,但我可能有一种其他人所无法感知的温暖与尊重。记得做完作家毕飞宇的访谈录之后,我开始接手《莽原》杂志的栏目。我原以为还是一种访谈录,可是杂志出来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对话”栏目,我写的与作家叶兆言访谈的副标题则被杂志社改为“与叶兆言对话”,我刹那间体会到一种充满温暖的尊重。我非常感谢杂志社。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场的或是不在场的,对话最本质的内涵应该是对话双方或诸方的平等,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这里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长幼之分,是一种心灵碰撞与精神交流。没有平等,对话关系也就不存在。(学生鼓掌)
几点说明
《风景》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当时,我又一次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迁徙。一个晚上,我想起这些年来的人生变化,想起我久违的文学写作,突然之间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文章发表后,颇受好评,作家毕飞宇先生曾说这篇文章如果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太完美了。
我知道,太完美确实是一种缺点,这表明文章斧凿的痕迹太重。事实上,如果要我对这篇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话,我也觉得这篇文章用了太多的技术。
在承担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时,我使用了这篇文章,而且全程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也许,这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课堂模式大相径庭:上课时,没有使用公开课上一定有的多媒体。
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是一次突发奇想。
执教的班级是我的好友高东生所教的高一(4)班,学校是我曾工作过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东生老师鼓励我大胆地与学生进行对话,用对话的方式完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
风景
姜广平
我天生不是一个对风景敏感的人。
我感受风景是在很久以前我父亲的画室里。
那时,父亲拿着一本画册对我说,喂,是否想学画风景?
试试看吧!我说。那年,我十岁。
拿起碳笔,打开画夹,我才知道我对这东西不会感什么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画儿!也太没有意思了。你看,这个人就这么站在那儿,样子也太小了。他站在这儿干什么?那桥和桥下的流水真不好看,灰灰蒙蒙的。天上那个月亮不明亮。这个窗子,歪歪斜斜的,我看也不像是人家屋子上的。我很认真地对我的爸爸说。
孩子,这便是一种——一种什么呢?该说是一种境界。但你不会懂。这样说吧,你不认为这很漂亮吗?你听听这几句话,你看怎么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摇了摇头。我不懂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无可奈何地合上了画册,叹了口气,说,孩子,将来你要是有出息,也不会是在艺术上。一个对风景不敏感的人,他的感情世界也一定是贫乏的。
我记得我当时听了父亲的话后,是怔怔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定定地看着面前那张大而白的画纸。
后来是——我把手中的碳笔轻轻搁在画夹上,走出了父亲的画室。外面,很好的阳光。
后来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光的流水差不多欲将这尘封的记忆冲走时,而我们一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之后,我方始对父亲所说的风景有了一点感悟。
这时我早已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徐志摩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偶然之间,我发现了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朦胧诗——《断章》。我忽而省悟,早些时父亲给我看的那幅风景画,便是这首诗的诗意画了。
——这时,我的大哥早已经扔掉了画笔。他到无锡挣钱去了。那是我母亲的家乡。他去干什么活计,我不知道。我同样不知道是绘画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绘画。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过父亲的画室——我们一家这时只能靠他来养活了。后来,我们到了乡下。
所有的画具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它们被放在了乡下屋子的一个角落。
我于是便时常发现父亲变粗了的手经常抚摸调色板,也经常摇头叹息。我这时才感到这画具很动情,我朦胧地意识到它似乎包容了父亲的一点什么东西。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了父亲要我学画的劝告。
——我终于又可以进城了。我进城念大学。我的母亲也就在这一年走完了她在人间的路。
离乡前,我在一个明湛湛的月夜,把我摆渡的那只小船划到了我家屋后的蚌蜒河中。然后,我躺在船舱里。看天,天是湛蓝的;看月,月是浑黄的。从船舷上看向远处,远处一切全笼在薄薄的水雾里。虽是月明之夜,却看不分明。水轻轻地漾着,我的船儿一晃一晃。我才发现这种风景真美。而我们家的茅屋,在月光下幽静得像一个乡村少女。尽管这时我很想流泪。
后来,又有很多漫长的岁月过去,我要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小镇到邻县一所中学去教书,我忽而发现,我那颗心对风景是异常的敏感。
——也是船,将我简陋的家具和书籍载走。我蹲在船头,看水,水碧清,如一面平展的镜子。伸手进去,凉飕飕的,润人肌骨。两岸的树木渐渐后退,它们枝丫斜伸,像是挽留我,又像是友人与我告别。还有两岸的泥土,我似乎闻到了她的馨香。夏日晴空高远,在船上看洁白的云,真像是小镇少女挥着轻纱向我道别。回望小镇,远远地晾晒在晴和的日光下。那时候,我真想叫船夫停下船来。我要飞奔回去,搂定小镇,不要离开。
晚上,躺在舱里。天已经乌沉沉的,没有月亮,像张忧郁的脸,似乎就要掉泪的样子。听船底潺潺的流水之声,似恋人的喁喁私语,又像是游子唱着离歌。我知道,我走了,已成了那一方水土的记忆。桨声欸乃,孤寂地响在水面,似老父的絮语,话里藏着怅然的离情;船头挂着昏暗的桅灯,像我忧郁的妻子看我离家时的目光,那光里含着无尽的乡愁。
——这时,我的父亲,早已不再拿起画笔了!可我仍然记得他的话。但我不敢说父亲的感情世界是贫乏的。父亲是一片深深的海。
我这时忽而发现,我是那时的父亲。只是我的手中不拿着画笔。
《风景》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就散文《风景》进行交流。我觉得交流其实也就是对话。对于对话,你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板书)对话·《风景》
生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谈话就是对话。
生对话也可以是很多人一起交流。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其实对话也可以是发生在读者和不在眼前的作者之间的交流,也还可以发生在一个人和那些已故的人之间。譬如有人面对自己去世的亲人,或者像和马克思对话,和尼采对话。与他们的思想对话嘛!
师你的理解确实非常深刻,你的阅读面一定很广,你一定读过类似于与马克思对话或者与尼采对话之类的深奥的文章。也就是实与虚之间也可以对话。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凡是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师你说得真精彩。你将对话进行了归纳,也就是对话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我就可以接续你的想法,将我们刚才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对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在场的,或者是不在场的;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多维的。
生那么老师,你对对话如何看呢?我看你现在在文学杂志《莽原》上主持对话,你一定对对话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我们非常想知道你的看法。
师对话,应该是无意中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对于对话,我不敢说有着特别独到的见解,但我可能有一种其他人所无法感知的温暖与尊重。记得做完作家毕飞宇的访谈录之后,我开始接手《莽原》杂志的栏目。我原以为还是一种访谈录,可是杂志出来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对话”栏目,我写的与作家叶兆言访谈的副标题则被杂志社改为“与叶兆言对话”,我刹那间体会到一种充满温暖的尊重。我非常感谢杂志社。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场的或是不在场的,对话最本质的内涵应该是对话双方或诸方的平等,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这里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长幼之分,是一种心灵碰撞与精神交流。没有平等,对话关系也就不存在。(学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