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案概述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GuidedLearningPlan)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应该理解为导学方案。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
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学案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特别强调的是“学”。
而教案(TeachingPlan)则是教师在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
(二)理论依据
近20年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本”)。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学案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这是新课改的精髓。
(三)学案设计的编写原则
由教案到学案是主体地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的重要表征。语文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1.时间性:教师的讲应尽量少而精,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2.问题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方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4.梯度性: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参与性:让学生拥有学案编撰权,学案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的学习方略,在学案设计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进程同步,学案教学应该是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的。
二、学案设计教学案例
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案设计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摸索到的课堂操作一般环节是:
学案设计理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下面是课文《五月的青岛》的学案设计。
(一)导学探究
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础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思考题。上述任务须要学生课前完成。
举例:
《五月的青岛》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于1937年6月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包含着作者对五月青岛的由衷赞美,渗透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
1.解释“春深似海”的意义,结合文中两处语境,分别理解意义。
2.辨别以下五个句子所表现的意境。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从语法学的角度解释一下“那么,且让我们尽量欣赏五月的青岛”中“且”的含义,作者为何要用“且”?
(二)课堂演讲
依据教学大纲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迁移。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每堂课的开始由学生演讲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学案中学习目标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所讲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上课前一定要预习教材;二是依据“减时增效”原则,充分利用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举例:
4.老舍笔下五月青岛的自然美景给你最突出印象是什么?
5.老舍在写景的散文中为什么不介绍青岛的民风民俗,偏偏要写那几类人?
(三)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部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讨论题,作为课堂上的主要话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以“文本”为本,深入研读,大胆想像,科学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个体“努力”和合作“学习”得出合理结论。
举例:
6.说说两处“春深似海”在文中的用法、含义、作用的不同。
7.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诗句的作用。
8.说说作者用“顺、悬、散”这三个字的好处。
9.文中的“女性的伟大”指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10.说说文章结句所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含义和作用。
(四)思维拓展
当问题讨论渐进尾声时,学案又设计推出一系列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精选的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拓展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把本节课教学推向新高潮,同时温故知新,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发散性地融会已掌握的知识,并在和谐互动中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举例:
11.认真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试着用所学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文章的一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整理成文,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五)学习小结
学案的最后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学习小结”。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和消化的效果,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启示与反思
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起步阶段,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适应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将变得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学案设计一定要防止把“学案”等同于作业,没有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使学生望而生畏。
由于教师知识面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故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关士伟《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教育探索杂志》2005年第8期。
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作者通联:上海闵行区古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