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面对当前作文情感缺失的现状,我们如何去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够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写作水平呢?
一、融入生活,抒写心灵感悟
当前,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总体趋低,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鲜活的材料,没有内容,继而没有写作的激情。俗话有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是要言之有物的,而这个“物”又不是凭空捏造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靠平时做有心人,对生活、对知识、对语言不断的积累,只有具备这个前提条件,学生的作文也才能达到思之有据,进而言之有物,写之有序。教师要善于积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体会并积累情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也就自然活泼泼流淌昼夜不息。”因此,离开生活,写作必定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学生们年轻的心是最容易被打动的。教师应该教会引导学生:观察的目光不要迅速地游离移开,而应更多地尽情投入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并与其进行交流,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在生活的广阔天空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示例一:
难忘的辛酸(片段)
那天我起得很早,大清早的闷热让人窒息。和往常一样来到这个有点破旧的地方,看见门口的那辆蓝色电动车,我才安心地走进琴行。这里的一切是这么陌生而又熟悉。鲁老师坐在一张堆满杂物的桌子前,嘴里叼着烟,戴着眼镜,在一小块木头上雕刻着什么。见我来了,很高兴地把我的琴从一堆杂物里拿出来,一边念叨着:“你这琴音色好,好!”我笑道:“当然啊,这还是您帮忙弄的琴。”鲁老师把琴放在地上,拿出架子,把架子摆好,又比了比架子之间的距离,这才把古筝放在了架子上。鲁老师的手颤抖了一下,我连忙帮着将古筝扶好,调整了一下架子的距离。泪水止不住地从眼眶溢出,我赶紧拭干了泪。看着鲁老师瘦弱的样子,鼻子酸酸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戴好指甲,我便开始练习基本功,虽然是那么枯燥无味,但这是一切的基础。鲁老师在雕刻着什么,时不时会过来指点出我的错误。鲁老师会做出很夸张的动作,将我的错误放大,有时候,鲁老师也会亲自示范。每一个音节的处理,鲁老师都认真地指导我。有时候也会说:“弹琴的时候笑一下啊,谁会喜欢看板着脸的人弹琴呢。”“嗯,知道了。”往往我会勉强笑着,虽然这比哭还难看。但今天我笑不出来了,泪水不争气地夺眶而出,我赶紧拭干了泪。看着鲁老师这么的努力,而我呢,总是一种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这个老头子身上,有着我无法体会的坚强的意志。
中午我收拾东西准备回去,鲁老师似乎在说什么,但我一个字也没听清楚。临走前,只记得鲁老师说道:“路上……要小心啊……回去练……练习的时候……一定……一定要注意细节啊!”我应声道,总觉得今天鲁老师有点奇怪,打算回去看看,但时间不早啦,我便匆匆地回去了。就在我走的一个小时后,鲁老师就住院了。
现在,我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可是病床上的鲁老师笑着,说没有多大的事情,不需要担心。可我怎能不担心呢?鲁老师患了脑中风,血管压到了神经,不能说话了。当鲁老师吃力的说出几个字时,心里很是沉重。鲁老师叫人帮忙把床调高了些,吩咐道:“下星期的比赛……那个……那个弹琴的时候……轻重缓急啊……”
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选自习作《难忘的辛酸》,作者八(11)班吴雨薇)
教师点评分析引导:文章用笔细腻,鲁老师带病教学生练琴时不动声色,生怕学生发现自己病了。这正是一个学生刻骨铭心,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的再现。小作者几次的流泪不是做作,而是真情的流露。对老师教琴的一幕幕细节描写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感情真挚、自然,表达了对鲁老师的感激之情。
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人性的美好、生活的情趣,进而获得共鸣。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是体物察情,择取鲜活的素材。写触动心灵的事,首先要善感,能够感受生活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的馈赠。如何才能获取一份心灵的触动呢?首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也就是一颗敏感的心,一颗细腻的心。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
二是去粗取精,塑造鲜明形象。令学生感动的素材,具有着不同的特质,有的较清晰,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较深刻,有的还比较肤浅;有的较完整,有的还比较破碎。这就需要对这些感动的素材进行一番咀嚼、提纯,使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形象丰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是见微知著,开掘丰厚的意蕴。刻画细节的目的在于传达感情。情有深切,有浅俗;意有精微,有粗陋。因此应当反复冶炼,细细玩味,使情深意真,境界幽远。
二、就地取材,培养写作热情
有人把材料比喻成文章的躯体,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躯体显得不健康、不美观了一样。
作文的取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体会和感觉。写作文,需要紧扣生活,关照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细节,发掘生活细节的美,才能挖掘新颖的题材,它既是学习作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又是培养写作热情的一种途径。把作文写好,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这样才能体会真情,写出真情。不然,我们就只会闭门造车、凭空臆造,写成的文章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
1.寻访荆州美食,搜集地方特色素材
示例二:鱼糕,是一种以鱼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食物,它有着洁白如玉的外形,肉筎一般细腻的口感,辅以肉和鸡蛋,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它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做成温胃养胃的鱼糕汤,也可以直接放入蒸锅加热了吃。但我喜欢把它切成片,然后将煮熟的汤汁倒在上面,让汤汁溶入鱼糕内的每一个角落,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的一声,汤汁便会从气孔中缓缓流出,当你轻轻咬一口,那鲜美的滋味,一下子就让你的味蕾舒展开来,好醇,好润,好香……
(选自习作《鱼糕》,作者八(11)班程雨卓)
示例三:一条条鳝鱼十分整齐的呈圆弧状卧于盘沿,形如头头蛟龙,色泽与龙的象征一样特别炫目——呈金黄色。他们看似软乎乎的,其实品尝起来十分酥口,并且有着一种夹杂甜而不腻的特殊口感。用小勺或筷子盛起一条,慢慢放入嘴中,轻轻嚼,这种特别多的嚼劲儿突然会让人食欲大开,自然人们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变得愉悦了。
(选自习作《皮条鳝鱼》,作者八(11)班刘雨嫣)
教师点评引导:两段文章片段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与尝试,描写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美食,形象生动,色香味俱全,给人以美的享受。
2.关注日常细节,透出浓浓生活气息
示例四:棕红色的叶子将开水也染红了,几片茶叶在杯中翻转,升华,舞起一串串气泡,空气中弥漫着“三匹罐”最淳朴的气味。伸手,它便在你手中缠绕至全身,让你不得不屈服于它。农家喝茶都用大碗,酣畅淋漓,甘甜,回荡在嘴边。农忙季节,大人们便用水瓶装上满满一壶带到田埂上,忙累了,便几下喝到肚子里,炎热一扫而光,特别在太阳下,那红色显得越发有吸引力,不断诱惑着你。大人们便在劳动与喝茶的交替中种下希望,送走暑气。
(选自习作《怀念“三匹罐”》,作者八(11)班蔡珊)
教师点评引导:这段描写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让人在快乐的笑声中回味童年,产生共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对生活的融入不够,作文中对生活的细节描写严重匮乏,导致文章叙事概括,内容空洞。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细节描写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品评句子,感受细节。我举例句,“公输般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细节:诎。妙处:一个“诎”字既揭示出公输般无奈的甘拜下风的狼狈相,也反衬了墨子智慧过人。语言描写揭示了公输般阴险狡诈,顽固不化的卑劣行径。
二是回味经典,感悟方法。我举例子,《变色龙》中多次描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生动传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就是因为作者使用了“重点突出,反复渲染”。还有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那舐犊情深,慈爱无私的父亲形象让我们念念不忘,时时铭刻在心,就是因为朱自清先生采用了“聚焦画面,放慢特写”的方式来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三是体味生活,捕捉细节。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体会,捕捉细节,来判断人物的身份,比如:他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色衣服的他慢慢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处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三、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古人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是告诉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读书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更要细品书中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进而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可以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在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是最好的书籍、篇目或者语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与同学分享。去分析文句的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文章触动人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学生可以不求甚解,但应当努力去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必然会形成比较全面的富有深意的写作的感悟以及素材。
1.以读促写,利用文本阅读教学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作文有着的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因素又制约着课外阅读,现在教师能够把握住的阅读仅仅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这是因为,通常我们的课程安排表中,对文本阅读的课程占时最多,一周一般七节语文课,一般有四到五节课上的是文本的肢解课,而作文课却被无奈地撇到一边。同时大量的阅读时间又被教师占用,教师也不进行研究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其实是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学习的最大浪费。再者,阅读的教学和作文的教学是可以进行沟通迁移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来捕捉中心段与作文的突出中心、安排中心段相对应,评析课文的重点语句与如何遣词造句及自改作文相对应,阅读中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是紧密相联系的,阅读中的内容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与作文中的写作立意、确立和表现中心是相对应和联系的,所有这些也为立足于课堂的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的结合提供了一些借鉴。“从根本上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先从阅读教学开始,进行基本的训练。如果阅读的教学搞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搞得比较好,那么学生也就会具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于是,困扰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有效利用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提供联系点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阅读的一些带有陈述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常常需要联系作文,以便让学生去理解阅读与写作有着共通的东西。只有理解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一种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贯通与牵引。比如,我在教授了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后,觉得本文的开头具有艺术性,联系到以前学过的同一类文章,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专题——“如何进行作文的巧妙开头”。课上总结了“设计悬念、吸引读者”,“描写情境、烘托渲染”,“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巧用修辞、靓丽文采”等文章开头方法。随后我以《海燕》、《藤野先生》、《风筝》、《芦花荡》、《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我的第一本书》等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为例,用以给学生强烈而又鲜明刺激,使学生体味到好的文章开头就是能立即吸引读者的阅读目光,让读者情不自禁随着你的写作思路走。语文的课堂上,尝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
示例五:
(选自习作《鱼糕》,作者八(11)班程雨卓)
示例三:一条条鳝鱼十分整齐的呈圆弧状卧于盘沿,形如头头蛟龙,色泽与龙的象征一样特别炫目——呈金黄色。他们看似软乎乎的,其实品尝起来十分酥口,并且有着一种夹杂甜而不腻的特殊口感。用小勺或筷子盛起一条,慢慢放入嘴中,轻轻嚼,这种特别多的嚼劲儿突然会让人食欲大开,自然人们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变得愉悦了。
(选自习作《皮条鳝鱼》,作者八(11)班刘雨嫣)
教师点评引导:两段文章片段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与尝试,描写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美食,形象生动,色香味俱全,给人以美的享受。
2.关注日常细节,透出浓浓生活气息
示例四:棕红色的叶子将开水也染红了,几片茶叶在杯中翻转,升华,舞起一串串气泡,空气中弥漫着“三匹罐”最淳朴的气味。伸手,它便在你手中缠绕至全身,让你不得不屈服于它。农家喝茶都用大碗,酣畅淋漓,甘甜,回荡在嘴边。农忙季节,大人们便用水瓶装上满满一壶带到田埂上,忙累了,便几下喝到肚子里,炎热一扫而光,特别在太阳下,那红色显得越发有吸引力,不断诱惑着你。大人们便在劳动与喝茶的交替中种下希望,送走暑气。
(选自习作《怀念“三匹罐”》,作者八(11)班蔡珊)
教师点评引导:这段描写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让人在快乐的笑声中回味童年,产生共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对生活的融入不够,作文中对生活的细节描写严重匮乏,导致文章叙事概括,内容空洞。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细节描写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品评句子,感受细节。我举例句,“公输般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细节:诎。妙处:一个“诎”字既揭示出公输般无奈的甘拜下风的狼狈相,也反衬了墨子智慧过人。语言描写揭示了公输般阴险狡诈,顽固不化的卑劣行径。
二是回味经典,感悟方法。我举例子,《变色龙》中多次描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生动传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就是因为作者使用了“重点突出,反复渲染”。还有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那舐犊情深,慈爱无私的父亲形象让我们念念不忘,时时铭刻在心,就是因为朱自清先生采用了“聚焦画面,放慢特写”的方式来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三是体味生活,捕捉细节。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体会,捕捉细节,来判断人物的身份,比如:他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色衣服的他慢慢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处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三、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古人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是告诉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读书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更要细品书中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进而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可以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在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是最好的书籍、篇目或者语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与同学分享。去分析文句的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文章触动人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学生可以不求甚解,但应当努力去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必然会形成比较全面的富有深意的写作的感悟以及素材。
1.以读促写,利用文本阅读教学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作文有着的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因素又制约着课外阅读,现在教师能够把握住的阅读仅仅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这是因为,通常我们的课程安排表中,对文本阅读的课程占时最多,一周一般七节语文课,一般有四到五节课上的是文本的肢解课,而作文课却被无奈地撇到一边。同时大量的阅读时间又被教师占用,教师也不进行研究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其实是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学习的最大浪费。再者,阅读的教学和作文的教学是可以进行沟通迁移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来捕捉中心段与作文的突出中心、安排中心段相对应,评析课文的重点语句与如何遣词造句及自改作文相对应,阅读中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是紧密相联系的,阅读中的内容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与作文中的写作立意、确立和表现中心是相对应和联系的,所有这些也为立足于课堂的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的结合提供了一些借鉴。“从根本上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先从阅读教学开始,进行基本的训练。如果阅读的教学搞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搞得比较好,那么学生也就会具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于是,困扰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有效利用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提供联系点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阅读的一些带有陈述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常常需要联系作文,以便让学生去理解阅读与写作有着共通的东西。只有理解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一种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贯通与牵引。比如,我在教授了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后,觉得本文的开头具有艺术性,联系到以前学过的同一类文章,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专题——“如何进行作文的巧妙开头”。课上总结了“设计悬念、吸引读者”,“描写情境、烘托渲染”,“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巧用修辞、靓丽文采”等文章开头方法。随后我以《海燕》、《藤野先生》、《风筝》、《芦花荡》、《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我的第一本书》等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为例,用以给学生强烈而又鲜明刺激,使学生体味到好的文章开头就是能立即吸引读者的阅读目光,让读者情不自禁随着你的写作思路走。语文的课堂上,尝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
示例五:
(选自习作《鱼糕》,作者八(11)班程雨卓)
示例三:一条条鳝鱼十分整齐的呈圆弧状卧于盘沿,形如头头蛟龙,色泽与龙的象征一样特别炫目——呈金黄色。他们看似软乎乎的,其实品尝起来十分酥口,并且有着一种夹杂甜而不腻的特殊口感。用小勺或筷子盛起一条,慢慢放入嘴中,轻轻嚼,这种特别多的嚼劲儿突然会让人食欲大开,自然人们的心情也得到了放松,变得愉悦了。
(选自习作《皮条鳝鱼》,作者八(11)班刘雨嫣)
教师点评引导:两段文章片段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与尝试,描写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美食,形象生动,色香味俱全,给人以美的享受。
2.关注日常细节,透出浓浓生活气息
示例四:棕红色的叶子将开水也染红了,几片茶叶在杯中翻转,升华,舞起一串串气泡,空气中弥漫着“三匹罐”最淳朴的气味。伸手,它便在你手中缠绕至全身,让你不得不屈服于它。农家喝茶都用大碗,酣畅淋漓,甘甜,回荡在嘴边。农忙季节,大人们便用水瓶装上满满一壶带到田埂上,忙累了,便几下喝到肚子里,炎热一扫而光,特别在太阳下,那红色显得越发有吸引力,不断诱惑着你。大人们便在劳动与喝茶的交替中种下希望,送走暑气。
(选自习作《怀念“三匹罐”》,作者八(11)班蔡珊)
教师点评引导:这段描写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让人在快乐的笑声中回味童年,产生共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对生活的融入不够,作文中对生活的细节描写严重匮乏,导致文章叙事概括,内容空洞。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细节描写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品评句子,感受细节。我举例句,“公输般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细节:诎。妙处:一个“诎”字既揭示出公输般无奈的甘拜下风的狼狈相,也反衬了墨子智慧过人。语言描写揭示了公输般阴险狡诈,顽固不化的卑劣行径。
二是回味经典,感悟方法。我举例子,《变色龙》中多次描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生动传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就是因为作者使用了“重点突出,反复渲染”。还有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那舐犊情深,慈爱无私的父亲形象让我们念念不忘,时时铭刻在心,就是因为朱自清先生采用了“聚焦画面,放慢特写”的方式来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三是体味生活,捕捉细节。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体会,捕捉细节,来判断人物的身份,比如:他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色衣服的他慢慢在大街上走着。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处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三、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古人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是告诉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读书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更要细品书中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进而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可以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在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是最好的书籍、篇目或者语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与同学分享。去分析文句的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文章触动人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学生可以不求甚解,但应当努力去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必然会形成比较全面的富有深意的写作的感悟以及素材。
1.以读促写,利用文本阅读教学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作文有着的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因素又制约着课外阅读,现在教师能够把握住的阅读仅仅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这是因为,通常我们的课程安排表中,对文本阅读的课程占时最多,一周一般七节语文课,一般有四到五节课上的是文本的肢解课,而作文课却被无奈地撇到一边。同时大量的阅读时间又被教师占用,教师也不进行研究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其实是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学习的最大浪费。再者,阅读的教学和作文的教学是可以进行沟通迁移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来捕捉中心段与作文的突出中心、安排中心段相对应,评析课文的重点语句与如何遣词造句及自改作文相对应,阅读中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是紧密相联系的,阅读中的内容归纳、概括中心意思与作文中的写作立意、确立和表现中心是相对应和联系的,所有这些也为立足于课堂的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的结合提供了一些借鉴。“从根本上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先从阅读教学开始,进行基本的训练。如果阅读的教学搞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搞得比较好,那么学生也就会具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于是,困扰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有效利用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提供联系点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对阅读的一些带有陈述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常常需要联系作文,以便让学生去理解阅读与写作有着共通的东西。只有理解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一种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贯通与牵引。比如,我在教授了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后,觉得本文的开头具有艺术性,联系到以前学过的同一类文章,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专题——“如何进行作文的巧妙开头”。课上总结了“设计悬念、吸引读者”,“描写情境、烘托渲染”,“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巧用修辞、靓丽文采”等文章开头方法。随后我以《海燕》、《藤野先生》、《风筝》、《芦花荡》、《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我的第一本书》等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为例,用以给学生强烈而又鲜明刺激,使学生体味到好的文章开头就是能立即吸引读者的阅读目光,让读者情不自禁随着你的写作思路走。语文的课堂上,尝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
示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