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读懂了什么,哪些方面读不懂。这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只要精心设计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关于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学生尝试学习
预习导学案是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一篇课文的预习导学案中包括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和音形义,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概括,写阅读感受,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等内容。在散文小说类文体的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写阅读感受,质疑问难这三个环节必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阅读情况。
教学《背影》时,我提供给了学生这样的预习导学内容,让学生先学。(示例)
【预习导学】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交卸()奔丧()踌躇()差()使
颓唐()琐屑()妥贴()簌簌()
狼藉()拭()蹒跚()
⑵解释下列词语
差使:簌簌:狼藉:惨淡:
赋闲:迂:蹒跚:拭:
触目伤怀:
⑶整体感知
①作者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②说说你阅读此文后的感受。(50字以上)
提示: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写法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
⑷我的问题。
2.教师仔细批改“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
学生的预习,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预习导学完成后,教师要将每一位学生的预习案进行批阅整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的阅读感受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做好批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将《背影》的预习案交上来后,批改后,发现字词中的“丧、颓、帖”等字的字音存在错误,“文章的背影的描绘共有几次并进行概括”这个问题学生掌握较好。问题提了很多,进行归纳整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
①文章为什么详写父亲月台买橘时的背影?②为什么细致地叙述父亲送与不送的犹豫?③为什么第五段中一再说当时的“我”“聪明过分”“太聪明”,说父亲“迂”?④为什么多次提到“我”流眼泪?
而这四个问题又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指向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另一类指向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而这两点恰好是学习和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3.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预习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梯度。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课堂里就不再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因此,根据学情,我将《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体会在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感受如山的父爱②了解“我”与父亲的关系的转变,理解“我”对父亲的情感。
上述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中心展开的教师的备课过程。它指向学生的学习,是“以学定教”课堂的关键。
二、利用学生问题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有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了恰当的目标,然后利用主问题展开教学。而主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通过幻灯片呈现学生的阅读感受、问题以及学生的名字来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强化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带着问题,再次走入文本分析,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小组合作中,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交融,从而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生的阅读感受导入
以前都是费劲心思地想如何导入,这节课就用学生的优秀感受展示作为导入。将这些同学的名字呈现在PPT上,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的评价。被展示的学生非常自豪,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例如
汪崚——许多文章都是歌颂母爱的,而本文却写了很少有人写的父爱。这跟许多写父亲的文章不一样,他并没有树立父亲伟岸的形象,语言也不华丽,却动人心弦。
王雨丰——这篇文章语言朴素,通过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和动作以及不漂亮的语言来从微小中折射出父爱的伟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之所感动,为之所震撼。
李琳——通篇写父亲多么关爱儿子,却没有一个像“关心”“感激”的字眼,却饱含深情。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我时,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话虽简单,却表现多少依恋、体贴和不舍。“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出父亲已为“我”作此周密安排,使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展示后让同学们在组内互相阅读交流,并在书上做好笔记。这是对学生优秀成果的展示和赞许,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2.探讨学生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层级式的整理呈现,使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逐渐深入,呈现清晰的教学板块和课堂脉络。《背影》课堂教学时,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两部分,先理解在特殊背景下父亲的背影承载深沉的父爱,后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读懂了什么,哪些方面读不懂。这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只要精心设计好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关于这篇课文的认知起点。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学生尝试学习
预习导学案是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一篇课文的预习导学案中包括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和音形义,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概括,写阅读感受,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等内容。在散文小说类文体的教学中,概括主要内容,写阅读感受,质疑问难这三个环节必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阅读情况。
教学《背影》时,我提供给了学生这样的预习导学内容,让学生先学。(示例)
【预习导学】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交卸()奔丧()踌躇()差()使
颓唐()琐屑()妥贴()簌簌()
狼藉()拭()蹒跚()
⑵解释下列词语
差使:簌簌:狼藉:惨淡:
赋闲:迂:蹒跚:拭:
触目伤怀:
⑶整体感知
①作者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②说说你阅读此文后的感受。(50字以上)
提示: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写法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
⑷我的问题。
2.教师仔细批改“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
学生的预习,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预习导学完成后,教师要将每一位学生的预习案进行批阅整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的阅读感受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做好批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将《背影》的预习案交上来后,批改后,发现字词中的“丧、颓、帖”等字的字音存在错误,“文章的背影的描绘共有几次并进行概括”这个问题学生掌握较好。问题提了很多,进行归纳整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
①文章为什么详写父亲月台买橘时的背影?②为什么细致地叙述父亲送与不送的犹豫?③为什么第五段中一再说当时的“我”“聪明过分”“太聪明”,说父亲“迂”?④为什么多次提到“我”流眼泪?
而这四个问题又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指向理解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另一类指向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而这两点恰好是学习和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3.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预习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梯度。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课堂里就不再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因此,根据学情,我将《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体会在特定环境下父亲的“背影”,感受如山的父爱②了解“我”与父亲的关系的转变,理解“我”对父亲的情感。
上述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中心展开的教师的备课过程。它指向学生的学习,是“以学定教”课堂的关键。
二、利用学生问题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有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了恰当的目标,然后利用主问题展开教学。而主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通过幻灯片呈现学生的阅读感受、问题以及学生的名字来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强化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带着问题,再次走入文本分析,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小组合作中,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交融,从而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生的阅读感受导入
以前都是费劲心思地想如何导入,这节课就用学生的优秀感受展示作为导入。将这些同学的名字呈现在PPT上,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的评价。被展示的学生非常自豪,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例如
汪崚——许多文章都是歌颂母爱的,而本文却写了很少有人写的父爱。这跟许多写父亲的文章不一样,他并没有树立父亲伟岸的形象,语言也不华丽,却动人心弦。
王雨丰——这篇文章语言朴素,通过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和动作以及不漂亮的语言来从微小中折射出父爱的伟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之所感动,为之所震撼。
李琳——通篇写父亲多么关爱儿子,却没有一个像“关心”“感激”的字眼,却饱含深情。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我时,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话虽简单,却表现多少依恋、体贴和不舍。“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出父亲已为“我”作此周密安排,使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展示后让同学们在组内互相阅读交流,并在书上做好笔记。这是对学生优秀成果的展示和赞许,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2.探讨学生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层级式的整理呈现,使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逐渐深入,呈现清晰的教学板块和课堂脉络。《背影》课堂教学时,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两部分,先理解在特殊背景下父亲的背影承载深沉的父爱,后理解“我”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