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8期 ID: 355448

[ 王相武 文选 ]   

中考阅读能力提升纲要

◇ 王相武

  本纲要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站在中考的高度,更着眼于学生阅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设。其中包括2条训练主线,14个训练系列,68个知识训练点,58个能力训练点。既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至九年级)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发展大纲,也可作为中考复习期间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方案。
  第一章阅读知识训练纲要
  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一样,都是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阅读知识是学生叩开文本大门的首张通行证。学生走进文本,认知文本,首先要靠阅读知识来支撑,来铺垫。有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更加给力。缺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大打折扣,仿佛蜗牛头上少了一只触角,其感知与判断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诠释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时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双重任务,二者不可偏废。知识催生能力,能力体现知识。
  “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知识的最佳操作办法是随课文学习,随实际理解。
  训练细则:
  第一节:记叙文知识系列
  (1)记叙;(2)描写;(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结构;(5)线索;(6)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8)伏笔;(9)照应;(10)烘托;(11)对比;(12)象征;(13)第一人称;(14)第二人称;(15)第三人称;(16)详细与略写。
  第二节:议论文知识系列
  (1)议论;(2)论题;(3)论点;(4)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6)引论;(7)本论;(8)结论;(9)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三节:说明文知识系列
  (1)说明;(2)说明对象;(3)说明对象的特征;(4)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平实、简明);(7)说明文的分类。
  第四节:文言文知识系列
  (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通假现象;(4)词类活用;(5)互文见义;(6)成语源头;(7)兼词现象;(8)句子翻译;(9)手法运用;(10)情感体认;(11)判断句式;(12)被动句式;(13)省略句式;(14)倒装句式。
  第五节:散文知识系列
  (1)抒情;(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叙事散文;(4)写景散文;(5)抒情散文;(6)说理散文;(7)形散与神不散;(8)行文线索;(9)表现手法(烘托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抑扬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第六节:小说知识系列
  (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3)线索人物;(4)人物形象;(5)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线索;(8)悬念设置;(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0)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11)细节描写;(12)留白艺术;(13)原型与加工。
  第二章阅读能力训练纲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
  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韵味时,需要理解能力;综述文本的内容、思想时,需要概括能力;评价文本的美质、价值时,需要鉴赏能力;联系实际向生活延伸、拓展时,需要迁移能力。此外,从厚重的文字中体味出情愫或者哲理,那是美妙的感受(体验)能力在起作用;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解答复杂的问题,那是美妙的表达或再表达能力在起作用;借文本的思维去推理生活实际问题那是美妙的探究能力在起作用;将相近或相似的文本内容区分开来,那是美妙的辨识能力在起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上述诸种美妙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阅读能力必需做到一“无”两“有”。一“无”就是“无盲目训练”,即每次训练都应该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两“有”就是“有质量”“有数量”。所谓“有质量”,是指根据每种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及思维运行特点实施训练,突破各自的思维方式,找到各自的运行路径。所谓“有数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58个阅读能力训练点都训练到位,一“点”一练,不漏一个;二是指相同的能力训练点练习一次即实现“质”的突破,无需再练,举一反三即可。
  训练细则:
  第七节: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词语、句子、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在内容及意义方面进行体味、推敲和认知的能力。
  训练子目:(1)词语理解力;(2)句子理解力;(3)段落理解力;(4)文意理解力;(5)手法理解力;(6)情感理解力;(7)形象理解力;(8)问题理解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表”指文本中相关的语言材料,“里”指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或思想,或情愫,或文法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8种理解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八节: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的审美美质。概括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本纲要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站在中考的高度,更着眼于学生阅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设。其中包括2条训练主线,14个训练系列,68个知识训练点,58个能力训练点。既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至九年级)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发展大纲,也可作为中考复习期间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方案。
  第一章阅读知识训练纲要
  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一样,都是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阅读知识是学生叩开文本大门的首张通行证。学生走进文本,认知文本,首先要靠阅读知识来支撑,来铺垫。有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更加给力。缺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大打折扣,仿佛蜗牛头上少了一只触角,其感知与判断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诠释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时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双重任务,二者不可偏废。知识催生能力,能力体现知识。
  “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知识的最佳操作办法是随课文学习,随实际理解。
  训练细则:
  第一节:记叙文知识系列
  (1)记叙;(2)描写;(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结构;(5)线索;(6)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8)伏笔;(9)照应;(10)烘托;(11)对比;(12)象征;(13)第一人称;(14)第二人称;(15)第三人称;(16)详细与略写。
  第二节:议论文知识系列
  (1)议论;(2)论题;(3)论点;(4)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6)引论;(7)本论;(8)结论;(9)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三节:说明文知识系列
  (1)说明;(2)说明对象;(3)说明对象的特征;(4)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平实、简明);(7)说明文的分类。
  第四节:文言文知识系列
  (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通假现象;(4)词类活用;(5)互文见义;(6)成语源头;(7)兼词现象;(8)句子翻译;(9)手法运用;(10)情感体认;(11)判断句式;(12)被动句式;(13)省略句式;(14)倒装句式。
  第五节:散文知识系列
  (1)抒情;(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叙事散文;(4)写景散文;(5)抒情散文;(6)说理散文;(7)形散与神不散;(8)行文线索;(9)表现手法(烘托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抑扬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第六节:小说知识系列
  (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3)线索人物;(4)人物形象;(5)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线索;(8)悬念设置;(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0)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11)细节描写;(12)留白艺术;(13)原型与加工。
  第二章阅读能力训练纲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
  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韵味时,需要理解能力;综述文本的内容、思想时,需要概括能力;评价文本的美质、价值时,需要鉴赏能力;联系实际向生活延伸、拓展时,需要迁移能力。此外,从厚重的文字中体味出情愫或者哲理,那是美妙的感受(体验)能力在起作用;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解答复杂的问题,那是美妙的表达或再表达能力在起作用;借文本的思维去推理生活实际问题那是美妙的探究能力在起作用;将相近或相似的文本内容区分开来,那是美妙的辨识能力在起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上述诸种美妙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阅读能力必需做到一“无”两“有”。一“无”就是“无盲目训练”,即每次训练都应该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两“有”就是“有质量”“有数量”。所谓“有质量”,是指根据每种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及思维运行特点实施训练,突破各自的思维方式,找到各自的运行路径。所谓“有数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58个阅读能力训练点都训练到位,一“点”一练,不漏一个;二是指相同的能力训练点练习一次即实现“质”的突破,无需再练,举一反三即可。
  训练细则:
  第七节: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词语、句子、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在内容及意义方面进行体味、推敲和认知的能力。
  训练子目:(1)词语理解力;(2)句子理解力;(3)段落理解力;(4)文意理解力;(5)手法理解力;(6)情感理解力;(7)形象理解力;(8)问题理解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表”指文本中相关的语言材料,“里”指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或思想,或情愫,或文法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8种理解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八节: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的审美美质。概括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中考阅读能力提升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