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2期 ID: 353876

[ 徐俊 文选 ]   

一堂真学习的语文课

◇ 徐俊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看课如此,上课亦然。
  作为课堂教学的“看客”,听课者习惯了在学生背后或侧面,面向上课的教师观察教学,鲜见有其他视角。积习的背后是潜意识。听课者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执行情况,课堂观察对象不是作为学习载体的课堂本身和学习的主体学生,更不是课堂上的主体行为——学习,而是教师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春天的到来,各地教师课堂评优、素养比赛,以及教学能手、新秀、骨干、名师评比等层出不穷,作为学校管理手段的随堂课考核更不在话下。然而各地评价表惊人地相似,无外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几大类,有出入者,表述不同而已。或许这就是所谓“真理只有一个”。2011年,部分省市推出教师资格“国考”,其教学素质考核的观察点,也不外乎这些要素。
  课堂上,当老师成为观察对象,在上课教师的潜意识里,教学行为和意识便具有了表演和展示的意味。展示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如漂亮的板书,动人的朗诵,优雅的体态,幽默的语言,甚至说学逗唱,堪当演员;展示教师深厚的学识素养,如出人意料的教材解读,鞭辟人里的文本分析,口口若灿莲,字字珠玑,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展示教师过人的智慧,如巧妙的教学设计,精致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引人入胜。如此之课堂,常博得一片喝彩,让人如看大片,如赏大戏,流连忘返,回味不绝,也诞生了不少“偶像派”名师,也让一些青年名师高呼“我的课堂我做主”。
  诚然,这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但并非评价好老师与否的核心和根本依据。看课者、评课议课者,面向教师观察课堂;上课者、展示者,关注教师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似有缘木求鱼之嫌疑。
  古有“学堂”之谓,今有“课堂”之称,未见有“教堂”的说法。为师者应该明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盘;教学,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为师者该厘清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而不是教师。
  有人以时装“走秀”类比公开课、观摩课,说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走秀”,可传达一些可供借鉴的理念。貌似有理,其实大谬。模特身上的衣服,大家是不能穿在生活中的,而在舞台上,模特作为表演者穿着来走秀,却无“伤”大雅。但我们课堂上的学生“伤不起”。尽管是公开课不是“家常课”——有人以此作为公开课可以“走秀”的论据,但对四十位学生而言,这四十分钟却是生命历程中宝贵的一段,我们无权让孩子们作为教师“走秀”的道具和舞台背景。也有专家提出,是否废止观摩课。这且不论,笔者拙见,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应该是属于学生学习的“学堂”!
  如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堂?在贾志敏老师和王旭明先生倡导“真语文”的全国14省32校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借《伯牙绝弦》一课,努力还给学生一堂真学习的语文课。
  一、学生自主建构
  这堂课的课前谈话,关注的是学生对一句简单的文言文“诗言志歌以咏怀”的朗读、断句和理解,以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笔者在课一开始就努力不让“课堂学习”变异成为“课堂学会”。这应该是符合学习的心理机制的——主动学习优于被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出了这堂课的学习方法——“除了读,看注释,看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又引领着学生,自主建构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我们预习的结果跟我们不懂的地方,一起来读这篇文章,我们把它读懂。”这是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我该干什么”,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是离了老师不知何谓学习。
  “吾非生而知之者,敏好学以求之本。”好学基于愿学,愿学基于会学。如何才会学?事非亲历而不知。方法不应是“授受”的,而应是“习得”的。这课堂,笔者努力想让大家看到的是引导学生基于自主建构的学习任务,自主开展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明白“我是这样学的”。
  二、老师功成身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需要交流、借鉴、启发。“功成而弗居”,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不要居功,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分享。学生在自主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积极的,体验是积极的,发展更是积极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才是老师最大的功德。
  从积极展示预习的朗读成果,到积极尝试朗读竖排版的课文;从圈圈画画不懂的地方,到积极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句子;从干巴巴的直译课文,到互相帮助、讨论、补充,把课文讲生动,笔者发现,在这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老师悄然隐在一边,只有必要时的追问、引导、帮助,课堂语言丝毫没有观摩效应。笔者努力做一名“功成而弗居”的老师。正如贾志敏老师所言,教“真语文”、让学生“真学习”的语文老师是拒绝个人的精彩的。
  三、师生良性互动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自省智能是影响人其他智能发展的关键性智能。课堂教学毕竟不是学生个体的自学,而是老师组织引导下全班学生互动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发展,学习质量要提升,作为外因的外在评价很重要,自主评价更重要。对于学习效果,老师要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互动式的学习,关注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与自我评价。
  这堂课,老师的追问,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心的自省机制;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同伴的朗读和发言,是为了引领互动;学生的互相补充、发表异见、自我修正,是在参与积极主动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课堂上,笔者鲜有“他回答得好不好”“读得好不好”之类关注结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思考。
  四、目标有效达成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最终评价是要回归目标。在众多教学目标中,有一个目标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具备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到最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比较有质量地讲这个故事了,能比较兴致盎然地朗读课文了,能够较流利地背诵这篇小文章了。尽管限于认知水平的发展,对“知音”文化的理解还是朦胧的,但也都有所感触了。以此反观这堂课,笔者感觉自己课前所设定的学生学习的目标基本上都有效地达成了。
  而恰恰是这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读出节律韵味;读懂文义,掌握重点词句含义;通过朗读、想象、说话等学习过程,初步运用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在读诵中感受古文韵味,对古文产生兴趣,并对文本的故事载体——音乐和其承载的知音文化有所触动),其指向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情意态度,其发展都是具有可迁移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五、角色根本转变
  当执教者将课堂的观察和评价要点都向学生聚焦以后,教师该干什么?教师要实现身份的三大转变。
  从演员变为编剧,从台前退到幕后。作为“编剧”,笔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剧本”——《伯牙绝弦》。教材不是学习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的任务就是认真思考编者意图,准确解读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好课堂学习的内容。至于这“剧本”学生怎么“演绎”,怎么学习?我们要相信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和体验。老师并不越俎代庖,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与过程。
  从导演变为监制,从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变为教学过程的调控者。笔者并没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或者学习过程出现偏差时,不是告诉学生“你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更好”。 从制片入变为剧务。剧组拍戏,要对制片人负责,制片人拥有所有权。但是课堂的所有权不是老师的,是学生的。课上,笔者就像剧务一样,在需要的时候,为学生范读;在需要的时候,为学生张挂书法卷轴课文;在需要的时候,为学生组织讨论,以保证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展开。至于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影片和戏剧一样感官效果,显然不是我这位“剧务”考虑的事,我只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怎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这些,习惯了坐在教室的后面,面朝老师背对学生听课的老师,在大舞台上上课的时候,是无法客观关注到的。课堂教学,看课者需要换个角度,上课者更应换个角度。

一堂真学习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