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作文命题,与我国中考写作命题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外写作命题的特点,并与我国写作命题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对于改进我国中考写作命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作文命题的启示
(一)关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美国的作文试题,非常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评论想象中的一场音乐会”等,这种试题,因为写作内容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学生的思想很自由,不受约束,容易激发创造力。
美国作文教学专家希尔里奇曾设计一类称为“故事开端”的作文:
——设想你正在一家糖果店(或者是展览馆、玩具工厂等),用五要素即5W[who(何人)、what(何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讲述你的故事。
——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一条鱼会怎样看待渔夫?外星人怎样看待你的活动?一只老鼠怎样看待盆中的乳酪?
——如果让你做一天校长(教师、父母、总统等等),你将做什么?
——如果有一整天时间做你喜欢的事,你将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你能让世界(或者你的城市、学校)发生三种变化,它将变得怎样?为什么你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这些看起来不像作文题目,只是一些写作提示,但是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的创造灵感和表达欲望。
再来看我国的作文题目:“力量”“心中的风景”“我们的心近了”“心海里的那朵浪花”“挺胸”“深深的脚印”等等,诸如此类的作文试题,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感性思维,写作要求以个人感受和亲身经历为基础,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
可以看出,国外的作文题目往往很大、很宽泛。我国的作文题目往往比较小,很具体。国外的作文试题,把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重视理性思维,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我国作文试题,把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重要标准,注重感性思维,关注作文表达的意义或主题,在题目的限定下,学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没有自主权,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关于写作范围的确定
美国中学生写作范围相当广泛,小到描写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如“当我迷路时”“我第一次受到威胁”“我做过的最艰苦的事情”等,大到站位于国际视野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种族关系”。还有一些题目,写作内容来自于日常生活,如“为什么肥皂剧那么流行?”“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技巧”“为何周末应该更长些”“和一个小偷的遭遇战”“一座闹鬼的房子”等等。或者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让学生记叙生活中的经历,写作范围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有下面的题目:
(1)人类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也有伟大的瞬间,我认为,其中一个伟大的瞬间就是……
要求:举例完成这段论述,例子可以来源于文学、历史、时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
据此,写一篇结构清晰的短文,文章中你需要解释为什么你认为那一瞬间是最伟大的。
(2)如果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音乐唱片牵涉到某些社会成员私人的、不愿公开的信息,它是否还能够放入公共图书馆?
要求: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的立场是什么?写一篇短文,用合理的解释和来自你以往的理论学习、阅读经验、观察以及亲身经历中的例子证明你的立场;为了凸显你的立场,你也可以考虑关于这个问题的这种办法或是相反的观点。
关于“人类的伟大瞬间”的写作,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时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等诸多方面,写作范围非常广泛。第二个作文题,设置了一个情境,写好这样的作文,涉及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先去查找资料,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从国外作文命题与我国作文命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外的作文命题关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沟通,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我国的作文命题一般在课堂上或考场上,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感受体验,关注学生现实的发展。
二、关于我国中考写作试题命制的构想
中考写作的效果和质量一方面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能否真实检测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作文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一)测试目的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尽管新课标中已经关注了有创意的表达、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但是,在题目的限制下,又有多少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呢?在近年来的中考阅卷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应考作文为了取得高分,满篇虚假感情,为了情节感人甚至不惜虚构自己家庭的悲剧、亲人的离世。丁卫军在《警惕:作文正走向浮华》一文中曾摘录了一篇学生作文《聆听一个千年王朝》,就很有代表性,文章很有文采,大量引用古诗文,却不知所云。这类作文,在中考作文中很常见。
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运用语文,在与人沟通和交往时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在撰写各种文字稿件的时候能够贴切、恰当地表达。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与人沟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检验作文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表达是否恰当,这里的恰当应该包括情感的真实、不造作,思维的独立性、不入云亦云,也就是课标中要求的“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按理说,这个标准并不高,可是,为什么学生都害怕写作文呢?考场作文为什么经常出现套作、宿构现象呢?
这里面有作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也有作文试题命制方面的问题。从作文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命题者关注试题本身的艺术性,忽略试题内容的科学性。
“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广东深圳2009年试题),这个题目,关注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在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已经不易,题目要求写出在“刹那间”的自我发现,更是难上加难。当文题本身不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作欲望的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只好胡编乱造,写出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情感的真实性就很难说了。
“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太棒了”,这类表达强烈赞美或浓烈情感的作文题目,很容易让学生写出套话、假话来,他们自己都不感动,又怎么能打动别人呢?
从冯述田、黄怡等人关于中考阅卷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学生作文中一些现象令人担忧:选材范围比较窄,大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材料雷同,内容陈旧;思想幼稚,主旨不明确,追求形式、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矫情;构思混乱,偏离题意等。
由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考写作试题的测试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考查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实际所达到的程度,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具备了什么样的基础。因此,写作试题的命制,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当然,这里还涉及写作教学中的指导和训练等问题,不是在这里所能言尽的。
(二)关于测试内容,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
从写作心理来看,学生对于熟悉的、感兴趣的题目往往更愿意写,也容易发挥出写作水平。相对来讲,对于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题目往往不愿意写,并且难以正常发挥出写作水平。因此,写作试题的命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命题者有必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熟悉他们的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命题。
从历年中考作文试题来看,我国写作试题对学生生活的关注,一般体现为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或体验,提倡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与我国课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由于课标关于初中写作内容的限定,使得我国的中考写作试题不可能跳出课标的要求去让学生写诸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一次太空之旅”这类宏大的题目。
由此可见,中考写作试题变革的前提是课标的修订,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考试制度的变革,不是本文有限篇幅所能尽述的,也不是仅仅靠语文教育研究所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中考命题的研究和探索为考试评价的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三)关于测试要求,应把握适度的写字量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写作的字数要求是:“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中考语文考试时间多数为120分钟,按照45分钟完成500字的作文要求,加上审题、构思时间,写作时间用50分钟应该是符合课标要求的。
可是从对2005-2009年30个省市的225道写作试题书写量的统计来看,五年以来中考写作试题书写量要求在600字以上的分别为70%、82%、64%、59%和58%,尽管呈下降趋势,仍然占大多数。过多的字数要求,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感。事实上,降低写字量的要求并不影响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学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更从容的审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需要灵感、需要轻松的心情,在适度紧张和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发挥正常的写作水平,优者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