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逐渐接受了新课改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并予以澄清,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注重预设,忽略动态生成
新课改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然而往往有教师固守预设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流程,而忽略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位教师在教《囚绿记》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 介绍作家作品
2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在横线上填字,概括事情的过程从而理清写作思路。(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3)作者对“绿”的情感是怎样的?(解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3 让学生说说常春藤的“永不屈服,顽强抗争”精神给你什么深刻启示
4 课堂小结
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整堂课不枝不蔓。下课铃响时,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也恰到好处地讲完。教师甚至连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词都事先想好,整堂课堪称“完美”。其实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并没有过多的收获。众所周知,真实的教学是在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的,并非次次都圆满。这堂课,师生也有互动,但只是走过场,只是预设的体现,如教师问“作者对‘绿’的情感是怎样的?解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时,学生马上就读事先写在学案上的分析。这显然是表演。
下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的‘黑暗’,指的就是作者简陋潮湿阴暗的居所吗?‘永不屈服’就是针对‘我’而说的吗?”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教师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就对学生说:“问题很好,可以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讨论,说说自己的体会,最好还能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便是正确处理课堂的动态生成。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预设的,但过度的预设或固守预设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这样的语文课便成了求证课与展示课。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除了完成预设的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
二、学习内容不尽合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不少教师对其认识偏颇,相当多的课堂上出现了凡问题必讨论的现象。由于讨论的内容不合理,讨论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或难以开展。
一位教师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两段,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然后,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讨论时间为5分钟。
对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教师要学生阅读两段话,并品析其内容,活动目标相对明确,但所给的时间明显不够。我们不禁要问,这5分钟的时间是依据什么定的?是教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是让学生试过后的结果?况且这两条都不能作为依据,因为阅读和讨论的效率是千差万别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讨论问题前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得到个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讨论。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会因人生阅历的不同或理解能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见解,有时即使讨论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流。这样的讨论只是形式上热闹,学生很难形成合作和探究。因此,选取合适的讨论任务,是确保小组讨论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缺少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便成了无源之水。在选择了合适的讨论内容后,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有事做,知道该如何做事,并把事做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三、教学内容混杂,教学流程随意
时下,一堂语文课往往被“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所谓的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所谓的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这种课型在公开课上大行其道,学生往往文本还没有读熟,教师就转入下一个环节。一堂课看似大容量、快节奏和多对话,其实仅仅是表面上的喧嚣与热闹。
一位老师教《沁园春·长沙》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的:
1 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
2 用多媒体播放朗诵视频,要学生模仿诵读;
3 讲解词牌和平仄知识:
4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书法作品,师生共同鉴赏;
5 思考和讨论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6 比较鉴赏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愁和喜两种不同心情下写“花”和“鸟”。
上述教学内容取舍和教学流程安排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哪些是适宜教学的内容呢?词的结构、词的情感、词的朗读指导和词的写法欣赏等都可以,但教学重点应该是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诗人豪放的语言风格和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简单地说,就是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对词牌和平仄知识的讲解是将阅读教学知识化,不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词,也不是利用文本进行语言活动,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不应作为重点。另外,鉴赏毛泽东书法作品也不适宜作教学内容,毕竟不是书法欣赏课。比较鉴赏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对课文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完成,如果在课上没有对课文形成深刻理解,拓展也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设置的第一个环节属于导入,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关系不大,应作调整,比如可以让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让学生说说《沁园春·雪》中上下阙的关系,并思考与《沁园春·长沙》是否一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前播放朗读视频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弊端。学生听了范读之后,往往会先人为主,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也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案内容包罗万象,教师缺乏必要干预
学案教学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做法一经推出便被很多老师采纳,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位老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时,设计了如下的学案:
1 课前预习
(1)了解鲁迅(包括经历、成就和作品集三个方面)
(2)课文背景(结合课本注释写出“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2 课堂学习
(1)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阅读课文第四、五部分,了解刘和珍是如何遥难的。
(3)作者在文中除了写到刘和珍,还提到哪些人?他们有什么表现?对每类人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或意蕴深沉的语句,提出来在小组交流讨论。
3 课外拓展(阅读鲁迅的《无花的蔷薇》)
这份学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结构不完整。一份完整的学案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达标训练和总结反思。这份学案缺少达标训练和总结反思。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要依靠学案,除非是教师另行布置作业并检测。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明白课文有哪些启示,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写下来,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
第二,重点不突出。这份学案让学生识记鲁迅的经历、成就和作品集等陈述性知识,但这并不是语文课学习的重点。了解“三一八”惨案和刘和珍的生平,这是学习中国现代史知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感受鲁迅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以及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文章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也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学案设计的内容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
第三,教师对学生使用学案缺乏必要的指导,让学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要指导学生按学案的目标要求自主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读书,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学案收集上来并分析情况。这样才能有效了解学情,以备上课时讲解与补充。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规律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还原语文教学的本真规律,正面对待这些问题,并不断地加以改正,这样才能穿透迷雾,找到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