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2期 ID: 353870

[ 李朋 文选 ]   

文学作品必须对社会负责

◇ 李朋

  李朋(以下简称“李”):《老三》的故事情节是由一条狗串联起来的,为什么会考虑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
  张保庆(以下简称“张”):我当时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缘由,是我本身喜欢狗。我从1958年就开始养狗,那条狗可以说是小说中老三的原型。它通人性。我父亲也很喜欢它。这条狗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书中因为情节的需要,我没有多说。我放学回来,它会在村口等我;我去放羊,这条狗虽然不是牧羊犬,但是它跟在羊的后面,把羊管得老老实实的。另外,这只狗有一个特点,它平常不多叫,表现得很温顺,但是实际上对主人很忠诚,在保卫主人时表现得很英勇。小说里写到狗被打了一枪,耳朵穿了一个孔。这是事实。1958年村子里灭狗,它被打了一枪。它躲在麦田里面,只有我去喊,它才出来。它一个劲儿地流眼泪,看着你,求助的眼神,我一辈子都没有忘掉。
  李:您现在还养狗吗?
  张:现在不养了,因为最近太伤心了。多年前我曾经养过一条京巴。这只京巴我养了十年,后来得了病,相当于人的腰椎间盘突出。它疼得走不动,一摸浑身疼。狗的忍受能力很强,一般的伤它都没有感觉的,一旦到不吃不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三天的时间,它连水都不喝,身子一直发抖。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就让它安乐死了。它死亡前的瞬间,眼睛绝望无助地看着你。当时我们全家失声痛哭。它最后那一眼,对人的影响太深了,所以后来连续几年一直不养狗。
  我为什么写狗?小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很多人失去了做人的底线,连起码的道德、情义都不讲了。因此我写这书的意思,一是确实对狗有一种回忆,有一种很深的感情;二是看到社会变化这么大,许多人性的东西都在丧失。我想通过写狗讲清两个概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该怎么处?是非概念到底怎么办?
  李:人们对事情有种普遍的麻木感。
  张:麻木还好说,他不但麻木,而且虚伪,一边骂着别人但却做着可能比别人更坏的事情。我通过写狗表达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跟狗的关系,是非道德观念。
  李:小说的背景是“文革”,对此,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我本来想避开的,但发现要避开“文化大革命”,后面很多事情没法写了,只能从“文化大革命”、从1973年开始写。通过写狗,把人一辈子经历曲折,把我们那个时代的背景点出来。这样写的本意,是为了突出是和非的问题,突出道义问题,彰显灵魂间的较量。因此,写起来能够增加一定的深度,然后又能够跟狗很好地结合起来。
  小说中我写了四个女人,这四个女人我是试图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人,比如说张鹰岩的前妻是个好人,但是没有担当。第二个是姚玉涵,虽然对她用笔不多,但我认为已经把她这种人当时的情况基本写清楚了。第三个就是董山花,她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物,但是我主要写她丑恶的一面,她值得同情的一面我没有写,因为对照起来,她这个女人是一个愚昧、无知,甚至有一点无耻的人物,结果被人家当成玩物利用。最后出来的一个女人是军人出身,这个人物是我比较肯定的、跟我志同道合的一个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赵大妈,她是一个真正的农村共产党员。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一辈子为人真诚,做事凭良心。
  李:这是您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写作期间有没有遇到构思上的断层?写不下去的情况?
  张:没有。写几章、每一章写什么,构思早就有了。《老三》我构思了两三年,然后花了一个月就写出来了。我写东西就是这样,先打腹稿,在肚子里反复考虑,一旦写起来,就一口气写下去。
  小说有一个部分你们可能没有注意看,就是花了很多篇幅写主人公张鹰岩自杀之前的一段心理活动,写了他当时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上许多大事的看法,对个人的看法,目的是说明他为什么要自杀。这一章是最长的,实际上,是想通过回忆说明在那种情况下,只有自杀一条路了。另外,也想通过张鹰岩的回忆把在小说里没有点到的部分交代出来。
  李:也是为了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张:对,背景就出来了。当然我这个写法比较传统。我为什么要尝试写这部小说呢?其中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对现在的一些小说有不同看法,即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翻新。不少小说缺乏故事情节,写得很散,立意也都不高。
  李:您觉得一个作家的责任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张:作家的责任还是要用正确的东西去引导社会,用正确的东西去纯化人的心灵。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正能量。你起码是用正能量。负面的东西应该是为了衬托正能量。你看看古今中外小说里面,假如没有是非,没有忠义,也没有美丑,那行吗?作家是要对社会负责任的,你总不能叫社会变坏吧,你总不能叫人变坏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你起码要叫人要往好处走,不能鼓励人去作恶。这是起码的责任。不管是作家还是其他艺术家。
  谈到文化,我对中国现在文化界的一些东西是很忧虑的。写这本小说也有点忧患意识在里面。咱们都说“文化大革命”前的文学作品不好,但是你想想那时候一部文学作品影响多少人,你们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这些小说影响了多少人!?
  李:中国现当代的作家您最喜欢谁?
  张:鲁迅。鲁迅的思想真深刻,真是一针见血。鲁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但他的小说,严格意义上讲写得不算最好,这是他的弱项。他的杂文好。鲁迅有对社会深刻的观察。认识尖锐,评价就苛刻,疾恶如仇。他对年轻人很关怀、很照顾,但是对同辈的作家,则要求严格,毫不客气。
  另外,我对巴金的评价较高。巴金受法国文学影响很深,他的《家》《春》《秋》里都有法国文学的影子。曹禺的戏剧也有值得充分肯定的地方。
  李:您曾经说过打算写三部小说?
  张:不,只写两本。这个年龄写一本书仿佛大病一场,很累的。我写东西,考虑的时间很长。
  李:《老三》是您的第一本小说,您自己对它有怎样的期待或是评价?
  张:《老三》不到10万字,我个人觉得也就是个中篇。因为种种原因,里面有很多情节没有完全展开;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没有深入挖掘。因为我有另一想法,想再写一本书。我得承认,读者可能会觉得你写的东西太过时了,太一般了。这个我不管。什么是时髦?再时髦的东西过两年都会烟消云散。究竟如何?让人评说吧!何况,我并不是一个专业作家。

文学作品必须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