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3期 ID: 353847

[ 杜学斌 文选 ]   

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

◇ 杜学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知识点、能力点,而应当具体落实和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既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又不是面面俱到,而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或者教学单元制定具体的课堂目标。老师们对这一点往往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我们知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预设的课堂目标与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有心设计的课堂目标,也许不如动态课堂上随机出现的偶然问题有教学意义。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无心插柳”之美,除了因为名师驾驭课堂的经验丰富以外,更因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真谛体会得更深。长期以来,广大同人对如何预设和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误区,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第一,缺乏对学习内容、学习需要及学生特征的分析,课堂目标设计流于盲目,难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比如,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案中常见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4)理解作者对情感的感悟。虽然上述课堂目标是针对《拣麦穗》一课制定的,但除第(4)条外,其他几条几乎适用于任何一篇散文的教学。究其原因,教师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来应对所有课文内容的教学,缺乏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认真分析。比如,目标中的“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思想”是高一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那么课堂教学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切实进行学情分析。再比如,课文中有些语句包含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但以高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赏析能力,要理解这些语句,还需要教师做一些技巧性的点拨和引导,而教学目标只笼统地设定为“理解作者对情感的感悟”,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达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童年感受,在交流分享中引发情感共鸣,并体会纯真美好之情,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诚以待,用心生活,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仅关注预设的表层目标,忽视教学目标的拓展,结果导致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如《钱》是一篇科技性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沉闷。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文本设计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检索并整合信息,深入探究问题,从而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海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加强对相关课外读物的自主阅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
  第三,课堂上过分拘泥于静态目标的预设而忽视动态目标的生成。其后果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陷入了沉闷的气氛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权利的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如在讲授鲁迅《药》的过程中,学生会提许多老师没有准备的问题,如“华老栓那么爱他的儿子,为什么他不用自己的血作药引子?”“为什么华老栓会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如果这时老师采取回避的态度,那么,就会错失与学生交流、探讨文章主旨的好机会了。
  第四,课堂上过分强调“生成”,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在《孔雀东南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东汉时妇女服饰的特点展开了讨论,在《说数》的教学中,学生忽然对数字的起源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没有把学生往文本内引,反而“顺其自然”,那么,这样的“生成”对达成教学目标非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语文学科意识的淡薄,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变味。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课堂内外发生的一切偶然事件,都有可能促成教学目标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新起点。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对文本做广度、深度开掘,不牵强附会,不强拉硬扯。如莫泊桑的《项链》,人所共知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乍看之下,教学目标似乎很难设计。在深入备课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怎么偏要说是“资产阶级虚荣心”呢?难道它不是人性共有的弱点吗?玛蒂尔德只有虚荣心吗?小说题旨到底为何?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初步概括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文题:“我看玛蒂尔德”与“项链遗失利弊辩”。师生经过充分讨论、交流,最后基本达成了共识。首先,玛蒂尔德既有爱慕虚荣、庸俗鄙陋的一面,也有诚实守信、质朴坚忍的一面。其次,小说的题旨有:讽刺爱慕虚荣、庸俗鄙陋;揭露腐朽、虚假的社会本质;感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同情小人物;倡导知足常乐;讴歌劳动创造生命。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生命有了较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由此可见,钻研教材是教学目标在动态生成中能有效达成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把三维目标机械地往每篇课文上套,要在全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什么能力,养成了什么态度。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留意学生的发展现状。学生是动态的,有差异的。为此,教师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设计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制定“走近经济”活动单元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刚升上高二的学生,在暑假中必然与社会经济生活有所接触,那么可借助“走近经济”这个活动单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掌握的语文技能,了解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学写调查报告,并让他们关注经济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从而带动口语交际能力、收集整合材料能力以及实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次,教师要关注课堂,留意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并非可以完全预设,因为当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教学过程中,学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可能在课堂上激起涟漪,使原本平淡的教学过程变得波澜起伏。这样的效果是教师在备课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这应该归功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正因为有了这种生成,教师才有机会向学生传递许许多多的信息和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因此得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从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与问题实质有关的理性认识。可见,动态生成对于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
  最后,教师可以从纠正偏失、节外生枝、化解难点、点化提升、细节触摸等方面来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当教到“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时,老师按课本上的注解把“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可这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河阳能否理解为地名呢?”听了这话老师和蔼而饶有兴味地问:“解释为地名的话有什么理由吗?”那学生得到鼓励就说开了:“上半句‘冀州之南’,冀州是地名,下半句‘河阳之北’,‘河阳’也是地名吧?”说完征询地望着老师,老师再一次很感兴趣地朝那学生点了点头:“嗯,继续说。”老师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思维,还没等这位学生说完,其他同学就七嘴八舌接上了:“我背过《石壕吏》,里面就有‘河阳’地名,‘急应河阳役”“‘河阳解释为黄河北岸也太笼统了,黄河绵延几千公里呢,这叫什么地名啊。”
  这堂课老师紧紧抓住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将学生的提问转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真正把语文教“活”了。
  总之,课堂资源无处不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要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如果说教师预设的课堂目标是有心栽花,那么课堂上生成的目标则可谓无心插柳之所得,无心与有心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教师用心琢磨,细心设计,并在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因为,二者对于有效达成一节语文课的课堂目标同样有意义。

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