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3期 ID: 353853

[ 韦文华 文选 ]   

半截话的修辞之美

◇ 韦文华

  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离不开言语的交流。交流的过程往往因为言语系统的不确定性,出现言语信息缺失现象,形成半截话。半截话俗称“未尽话语”,是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在不能完整地表达一句话的情况下,用省略号或破折号的方式将话停止,话未说完。
  高明的作者常常使用半截话这样一种留白艺术,带给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使作品韵味无穷。感悟中学语文教材中半截话的修辞之美,需要教师用智慧与激情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
  一、半截话修辞的类型
  (一)因询问而主动形成的半截话
  在一问一答的询问过程中形成“半截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说话者在表达过程中有强烈的主观意愿,需要得到听话者的回答,但是又害怕说话中遭到拒绝没有面子,因此常常采用半截话的说话方式;二是对话双方故意用半截话代替对自己意图的诠释,减少想知道问题答案的急切性。用试探的方式隐晦地激发听话者的认知系统,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说话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在这段对话中,掌柜的问话很简短,表面上似乎漠不关心,但实际上却急于想弄清孔乙己的真实情况,不过关心的是孔乙己所欠的酒钱。掌柜的采用半截话的方式,既显示自己的态度,又不直接表明,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段在询问中主动形成的半截话,鲜活地反映出了孔乙己身份的尴尬,“活着”是人们取笑的对象,“死了”也无所谓。
  (二)因忌讳性话语而形成的半截话
  面对禁忌语与需要避讳的话题时,委婉语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多数情况下用委婉语替代禁忌语的用法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其实,说话者可以不将这些词语说出,让其成为交际的空白,也能够清晰表达出意图。例如,杨绛的《老王》: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如果“我”直接问“老王什么时候死了”或者“老王去世了”,会感觉对不起老王身前对于自己的种种好。也正是由于“我”对老王有着很复杂的感情,感谢老王曾经的关爱,不忍心也不愿意提到那个词,所以采用半截话的说话方式,将“死”字避讳掉了,同时也避讳掉作者愧疚、同情、不安的心绪。疑点变得模糊,就不容易犯忌讳了。
  (三)因不可抗因素,无法自控而被迫中断形成的半截话
  在说话过程中,说话者因为身体原因、环境因素、说话人情绪等不可抗拒力的影响,无法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图而被迫中断形成的半截话,体现出说话者身不由己的苦衷。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红军战士临终遗言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表达完整,但是读者从他拼尽生命力气、用心嘱托中可以完全领会到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七根火柴》中红军战士的半截话不仅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再现,同时也较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形象。
  (四)因认知负荷的增加而主动中断形成的半截话
  “从某种程度上讲,说话者发出的话语数量与向听话者传递的信息量成正比,同等条件下,信息量越大,说话者理解越容易,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小,认知负荷越小;反之,则较为困难,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认知负荷越大。”说话者在说话中信息量越大,听话者所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分析就越透彻。如果说话者在说话中极大的信息量让听话人增加认知负荷,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产生不可控的紧张情绪,就会导致说话中断,形成半截话。例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船长告诉菲利普,眼前这个穷困潦倒的家伙正是于勒时: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从“我”父亲结结巴巴的半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船长的话语系统越清晰,说明的情况越透彻,“父亲”心理的恐惧就越多,认知负荷压力也越大,从而产生了他断断续续的半截话。恰当形象的半截话生动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突然发现事情真相后,那种内心深处的失望、恐惧、担心……复杂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二、半截话修辞的审美功能
  (一)关注焦点、极尽夸张之美
  大多数的半截话语义形式都带有夸张的修辞特点。“半截话格式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很多都是状态补语,不把状态补语明确说出来,客观上造成了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字眼的感觉,起着夸张的作用。”利用半截话夸张的修辞特点,不仅可以很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而且可以烘托环境气氛,使夸张效果达到极致,更为凸显人物性格、创造情境。如《最后一课》中: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段文字活灵活现地烘托出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当韩麦尔先生得知必须离开朝夕相处的学生、离开工作了四十年的学校,被迫放弃说了一辈子的母语时,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极其痛苦,面对自己的学生,韩麦尔先生“失声”了,他说不出话来,所以韩麦尔“夸张”地“哽住了”。在文本中,韩麦尔先生“夸张”的半截话,不仅准确地表达出入物的内心感受,体现人物精神,而且较好地烘托出敌人袭来时国家岌岌可危的现状。   (二)含蓄深沉、简洁明了之美
  半截话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文字,鲜活生动地表达完整的意思,充分体现口语的经济性特点。司空图在《诗品》中坦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若不堪忧。”刘熙载在《艺概》中描述:“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文本中的半截话乍看话未说完,留下漏洞,实则是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言胜有言”的美学效果。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言简意赅”的最好阐释。例如鲁迅《祝福》中: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寥寥数语,鲜活地将封建家长制下,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刻画得淋漓尽致。例文中,四叔的话是极少的,但是在他的半截话中,却渗透着封建主人不怒自威的丑恶嘴脸。只凭寥寥数语,就为文章增添了含蓄典雅、简洁明了之美。
  (三)制造悬念、语意未尽之美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黛玉之死》中: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黛玉去世的描写,堪称人物临终描写的极致。当黛玉拼尽力气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不仅是人世悲凉的写照,也留给读者无数想象的空间,真正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句没有说完的“你好……”,究竟想表达什么?是黛玉临走前的绝望、道不尽的心酸,还是对宝玉“剪不断,理还乱”的真情流露后的万念俱灰?这一切的一切只能由读者细细去体会了。
  (四)表情达意、贴近生活之美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含义,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形式上的不完整,“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揭示人物间关系,真正领略‘半截话’‘笔断意连’之妙”。例如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省略号之后的语言明显没有能够说出来,因为作为当时社会上“多余人”的孔乙己,他在身份、地位或当时情境中都处于弱势,似乎连说一句完整的话的权利也是没有的。分析孔乙己半截话的成因:第一,孔乙己没有给众人还原一个历史真相的机会,也许是不敢说,更是不好意思说;第二,孔乙己的话似乎没有分量,社会已经不给他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了。半截话不仅是孔乙己状态的模拟,更是“孔乙己们”真实生活现状的再现。
  半截话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极大帮助。残缺的语句看似表意含糊、不清不楚,实则深刻地展现人物性格多变的特点,为较好地诠释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截话读来让人总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感受,体现出一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暗示效果,以残缺的语言形式包含了无限的含义,贴近生活真实的同时,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半截话的修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