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为一个大型考试,其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2012年中考试卷,无疑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莘莘学子迎接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回归课本,不要舍本逐末
进入初三后,很多同学甚至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基本不考课本上的内容,所以初三复习除了课文背诵默写以外就完全丢开课本,只为专题复习,做题训练。其实这样的复习是舍本求末,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于这样能否真正提高成绩,笔者从2012年语文中考试卷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从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来看,名著阅读、古诗词赏析直接取自课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有的题目就隐含课本的材料和信息,有的答案就隐含在课本之中。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2012年泰州语文试题越来越提倡回归课本。
比如第5题名著阅读: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10篇文章(2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
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
这两题都来自于课本。(1)题在九年级下册课本中能找到答案,(2)题“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也是八年级下册课本所选的《水浒传》的两个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第7题的古诗词赏析选自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第7题。(6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记叙文阅读第21题的“链接材料”来自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母亲》。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我背向着父亲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f邹韬奋《我的母亲》,有改动)
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2012年的文言文阅读沿袭了2011年的做法,依然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包括画出朗读停顿、翻译句子和文章内容等五项内容。其中实词解释“对”“愿”“日”“患”都可依据课内文言文的解释,虚词的考查采取选择题的方式,选项均来自课内不同的文言文篇目,句子翻译有一句来自课内。因此,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内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和运用,再适当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理解抑或是写作,我们都不能脱离课本而跟着试题漫天飞。教材是根本,复习应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对课本进行提升和深挖掘。
二、倡导真实阅读,不能急功近利
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其宗旨是让学生“真阅读”,而不是浮光掠影地看目录,急功近利背速成。无论2012年“智取生辰纲”片段中的两个问题,还是2011年的《西游记》中取经人物“D”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还是2010年的《水浒传》“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二人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无不昭示着中考复习不能急功近利。
从近三年名著阅读的出题情况可以看出:中考命题导向作用鲜明,体现一个“真”字,突出一个“实”字,引导广大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名著,真正走进文学名著,和先哲对话,与作者交流,和人物共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而,师生要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高度来重视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它需要长期有效的时间支持。制订名著阅读的长效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要围绕考试范围的六部名著,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如果时间过紧,可抓重点,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选择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重要章节进行阅读,但不能只是教师发几年不变的讲义,学生背知识要点。
不仅仅在名著阅读上,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专题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的能力”,“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而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并没有切实地开展活动,而是整张整张的讲义往下发,大片大片的知识点让学生背。试问近几年来的中考考到讲义上一星半点了吗?
三、倡导自主体验,不要模式化解读
2011年版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初三的阅读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三种偏向,特别在复习中教师总是以模式化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例如对于记叙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很多老师就要求学生能解释的先解释,然后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或是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规定了答题思路。但2012年中考试卷上有这么一题:
19(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2分)
听批阅这一题的老师说,这一题得满分的不多。原因是很多考生按照模式化的思路只答出了“感情”,而未写出“两次使用表强调”。这一题“强调”1分,“感情”1分。失分的原因除了模式4t2外,还有教师对中考稳中求变趋向没有切实把握,忽略了指导学生注意对句内关联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模式化完全源于应试的功利化,不能灵活适应教材本身的教学要求。
还有20题:
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这是记叙文中句子的赏析,这种题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其解题思路也是模式化的——先答出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然后是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是表现了什么感情。考场上不少学生也是按照这种思路来答题的,但不少学生被扣了2分。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认真读具体句子,也没有认真读题目,更没有认真思考,只是按照模式答题。学生的答案一般是这样的: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当时内心的感动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虽然分三步作答,但只能得2分。读“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句,我们可以看出是从母亲和“我”两个人的角度写出具体的感情,读题目“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在文中可能有着铺垫、照应等作用。教师的模式化解读不仅存在于记叙文阅读,同样存在于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也存在于诗词赏析中。
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向,也提出纠偏的具体要求。如在理解课文时,指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是纠正教师讲深讲透的偏向,倡导学生自主阅读。总之,学生是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群体,我们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思考,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对学生的考试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