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769

[ 陈四益 文选 ]   

神童

◇ 陈四益

  中国人喜欢神童,自古如此。3岁能诗,5岁能文,7岁能为孔子师,12岁当了上卿,真好像天下干大事的都是孩子。
  到了唐代,科举也有了童子科,选神童成了制度,参试者限在10岁以内,有时皇上还要另下诏令推荐“万言童子”。好像神童出得愈多,社会便愈有体面。
  童子科究竟举出了多少神童,这些神童又究竟有了什么政绩,我不大清楚。倒是因为神童可以做官,许多人家便为孩子钻营,以致弄出许多假冒伪劣的货色,这是屡见于记载的。
  弄几个假冒神童还不算什么,更令人震骇的是那种对儿童的戕害,真是匪夷所思。
  宋代元丰年间,饶州有个叫朱天锡的因“神童”得官。于是,那地方家家都逼着五六岁的孩子读《五经》。,孩子贪玩,便把他放在竹篮里,吊在树梢,叫他玩不成,只能读。许多人家还聘了“家教”,“奖金”与读经挂钩,读完一经,付钱若干。结果如何呢?没听说那里又出了什么神童,倒是“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如今,早已科学昌明,但对神童的嗜好似依然如故,3岁的书法家、6岁的小画家、11岁上大学之类的报道常有所见。家长逼着孩子学书、学琴、学画、学外文之类的事也多有所闻,虽然还没有吊到树上去。
  我担心,对“神童”的过分热心,只会给孩子带来灾难。诗曰:
  自古曾闻硬拔苗,竹篮凄惨挂林梢。
  可怜多少乖儿女,未做神童命早天。

神童
目录

  • 印象 / 夏丐尊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