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789

[ 罗进近 文选 ]   

让文章拥有夺人眼球的“亮点”

◇ 罗进近

  写作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在学生应考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的文章出现夺人眼球的“亮点”,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想结合命题作文“对镜”的写作情况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建议。我曾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学生的作文中看来,立意上的智性选择、结构上的气脉贯通、语言上的文采闪砚等,是优秀作文出现“亮点”的重要表现。
  
  立意上的智性选择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苏轼曾形象地作了说明:“儋州虽数万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亨,散在经史之中,不可徒使,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行文之要也。”苏轼形象地以“钱”喻“意”。“意”在这里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材料中形成的观点,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是从现象中发掘的本质。
  立意上的智性选择,意思就是对文章题目先作一番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找到一个最适合表现自己写作长处的角度,在立意方面作出智性选择,从而表达出一种别出心裁的写作妙趣。就“对镜”这个题目而言,材料中每一句话,都值得在构思上仔细玩味。“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这句话中“镜子”就有多层含义:既可以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质层面上的镜子,也可以是各种精神层面的另有所指的镜子。材料中还有三句话:“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这三句话其实可以提示学生三种写作思路:容颜的改变以及所带来的感受和思考,看出真正的自我,不愿或不能“对镜”所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一篇佳作是这样开头的:
  水面平静如镜,一只鸟掠过,泛起一阵微波,他的倒影开始晃动,开始模糊,但他脸上那一道疤痕仍然清晰可见。
  文章一开始就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他是谁?他的脸上为什么有一道疤痕?对着水这面“镜子”,他又会做些什么?文章接着老练地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双胞胎兄弟身上的感人故事。在故事中,他因车祸而毁容,于是仇恨生活,消极度日。他的兄弟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阴影:
  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张一模一样的脸。没错,一模一样,同样的,那条疤。他愣了,以为自己在照镜子。可“镜”中的人上前,抱住了他。那时他看清,那是墨水的痕迹……
  这篇佳作显然在立意上作出了智性选择,尤其是那道疤痕,文中既有湖中影的明对,也有弟弟的暗对,很为精妙。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意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李渔也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抓住了独到而深刻的“意”或“主脑”,文章就有底气和韵味了。结构上的气脉贯通
  王夫之曾使用过“文脉”的概念,他说:“文脉决不能像傀儡戏中牵动的细绳,而要像人身上的经脉,藏在肌肉里面,从脚跟、脚趾,到头顶,贯穿于全身。有了这种文脉,文章就成为有机的整体。”“文脉”之所以不能只是木偶的提线而应该是人身上的经脉,是因为经脉是人的生命通道。结构上的贯通和勾连,才能确保文中具有鲜活和灵动的生命感。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结构纤巧精密,字里行间看似景语实为情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抑郁迷惘和萌动着的向往追求与抗争,作者删汰了一切和中心毫无关系的材料,显然,《荷塘月色》一文所描绘的景色,也绝非仅仅是一次月夜之游所获得的印象,它吸摄了以往作者受用荷香月色的体验与印象,在此基础上作了高度的综合概括,并且以“颇不宁静”为文眼,情达意通,从而成就了不朽的名篇。
  有篇佳作“起得漂亮”:
  天空以海为镜,于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柳以湖为镜,于是春光乍泄,满地绿意。自古有官府堂前“明镜高悬…‘虚渺空中照妖一镜”。我非圣人,更需明镜数把,以省吾身。
  文章接着说:“对镜自照,需要一面不歪不曲的明镜。……在镜中唐太宗拨开了眼前的浮云,知兴替,明得失,正衣冠。”“对镜自照,我需要一面哈哈镜。人世浮沉,难免失意,与其饮酒以求醉后忘忧,不如照照哈哈镜,寻找心中的平衡。”“对镜自照,我需要一面放大镜。把细节放大,让一切可能的错误无处逃遁。”这些见解如成串的珍珠和贝壳散落在文中的各个段落中,形成了充满生命感的逻辑力量。
  文章的结尾就显得水到渠成、简洁有力了:
  李清照得铜镜于妆台,留下了“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而我却认为对镜自照不是寻找忧伤的由头,而是寻找掌控方向的舵盘。明镜、哈哈镜、放大镜,我如手擎三宝,不管迎接的是利剑穿心还是阳光万束,我都甘之如饴。
  活跃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让整篇文章拥有了一种运动着的、把其中所有的要素连接起来的精神之流,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宋代戴复古所说的:“议论波澜阔,文章气脉长。”
  
  语言上的文采闪现
  
  语言是文学的精灵。文采闪现是文章中一种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感觉,这需要慧心,也需要妙笔。正像唐代韩愈说的,文气是水,语词、句子是水上的浮物,文气可以驱使、驾驭言辞;文气强盛,句子的长短、声调的高低可以自如地随之变化。有了立意上的智性选择和结构上的气脉贯通。那么作为“水上浮物”的语词和句子,若能加以认真地铸炼和细心地经营,获取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
  我们先来品读一下一篇佳作中的几段精彩的语言:
  每个人一出生都能拥有一双这般的眼,他可以透过人的骨肉看清内里的灵魂:是什么样的少女抱一颗大汉的蓬勃的心;是什么样的老人心中永存一个不朽的孩童;是什么样美好的女子栖在那街角男子的心间;又是什么样的猛兽吞噬了一群又一群无心人的魂。
  记忆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早在孩童时代,每个人便可用一双洞察末日的坦荡的眸眼去面对每一颗心,然而随着时光纷扬的尘埃,一扇一扇的心窗被关闭——当所有人垂垂老矣,终有勇气任阳光再扫遍心间的角落,于是终要心怀一面明镜如孩童一般好眠于大地。
  有无勇气,现在就掀开心内的明镜?仔细端详自己与最初的梦想又远离了多少个十万八千里。然后将心内的尘埃扫尽,迎来一片光明,养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顽固孩童,背心面海,扫出一片洁净的天地。
  这些精彩的语句拥有多么独特的想象和多么新奇的比喻!
  一个学生在谈论如何在人生的戏局中从“镜”中看出真正的自我时,恰当地引用了冰心老人的一段精美的话: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对镜见人,见一个真正的自我:就是做一个有爱、有情的人。“意”与“言”走向了一个高度的和谐。
  另一篇以“雪”喻镜的文章,灵动美妙,如同一支圆舞曲。充满情感的精彩语句时时闪现:“或许此刻是雪最青春的年龄,是天空的眼泪,是快乐、痛苦、爱的交织,化为这时无言的交心。”“渐渐地,阳光照射,草坪上渐渐露出黄绿色,树叶上散发着莹莹的光亮,是雪离开人世的暗示,离别的时刻………‘我们应该像雪一样纯粹地活着,在短暂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以最憔悴而无憾的面容迎接阳光的到来。”这些直接从心田中汩汩流淌出来的语句,或直观,或感性,或灵动,或摇曳多姿,或长短有致,或修饰妥帖,具有无可争议的文采之美。
  我想,一篇文章若能拥有上述的一个或几个“亮点”,就足以鹤立于那些庸常的泛泛之作中了。

让文章拥有夺人眼球的“亮点”
目录

  • 印象 / 夏丐尊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