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炼,含义深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常设对联题,因为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衡量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分辨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辨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
旧顾近二十年来的对联考查,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
通常设置一些简单的试题来检测考生,以考查学生对对联常识的掌握程度。
名题精选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1987年全国高考题)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题方略】对联要求上下联结构相同。基于这一点就可排除BGD。因为B中的“临窗”(动词短语)与上句中的“院落”(名词短语)不同,同理e中的“带水”对不上上句中的“梨花”,D中的“初绽”也对不上上句中的“院落”。这道题还可以从平仄的规律来推测判断。对联求平仄相调。具体来说就是在上下联内部文字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全是平声或者全是仄声;而上联与下联互相对偶的宇,则一般要求相对,亦即平仄相反,也就是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下联就应为是仄声;反之亦然。—“般来说对联的上句(或叫出句)的最后的一个宇为仄声。这里上句的“月”正是仄声,下旬(或叫对句)的最后的一个声为平声,基于这一条,就可以排除B、0两项,因为B中的“雪”和G中的“雨”都是仄声,_不合要求;再从对联旬内平仄交错,句问平仄相对的要求来看,又可排除D,因为上句的平仄规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句的平仄规律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丁香”为平平,“初绽”又为平仄,可见上下旬平仄不相对,而A句的平仄规律刚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答案应为A。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这道题就不难解答。
【参考答案】A
人文典故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多有名的对联大都涉及相关的人文掌故,考查对联中的人文典故,可以有效地倡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名题精选】“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卢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D.文天祥
【解题方略】解答这一类对联题,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产生丰富的联想,由已知来推测未知。这是长沙岳麓寺三间祠的一副对联,联中用典很多,如“三户地”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呵壁”典出《楚辞·天问序》。这些典故,学生不清楚也没有关系,还可以从“招魂…九歌”中得到信息,这都是屈原的作品名,另外“香草”也有所暗示,因为屈原《离骚》里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副对联与屈原有关联。
参考答案 C
推敲文字型
对联一般都比较讲究炼字,字斟句酌足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名题精选】下列句子()处,请分别填入最确切的一项。(1 995年上海高考题)
岳阳楼上的一名联:“四面()归眼底,万家()到心头。”
A.湖山 苦乐
B.河山 忧乐
c.河山 苦乐
D.湖山 忧乐
【解题方略】这一题要求填入最确切的词语,这就必须结合整副对联来考虑。而前面已经暗示我们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名联。那么可以肯定联中的内容一定和岳阳楼有关联或与同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有关联。从对联的大概内容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根据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可以肯定对联的后一句应填“忧乐”。再比较“河山”与“湖山”,“河山”一般指河流和山岭,借指国家的疆土,如“还我河山”,这里因为前面有“四面”一词修饰,不宜填“河山”。再结合对联设定的情境,是岳阳楼,岳阳楼在洞庭湖畔,洞庭湖中央有一座山名叫君山,这样“湖山”一词就有着落了。解答这一类试题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参考答案】D
求上(下)联型
近年来最常见的对联题考查方式就是根据上(下)联仿写下(上)联,或者根据提供的示例另外仿造一旬,更难一点的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自己创作一副对联。
【名题精选】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2004年高考广东卷)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解题方略】求上(下)联,其实是考仿写。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题中上联是12个字,学生拟的下联也必须是12个字。有考生写的下联“鸡鸭鹅皆是岭南佳兽”,只有9个字,就不符合字数相等这一要求。对联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词词性要相同,题中出句前面部分是三个并列名词,后面部分包括一个表示范围(“岭南”)的方位名词或表示处所(地点)的名词,如有考生对的“勤劳谦虚宽容全为中国美德”,前面三个词语不是名词,对得就不好。据说当年由于一些考生基本不懂对联知识,很多人放弃了答题。得零分的比比皆是。不过这几年增大了难度,常常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自己拟写对联。如2008年的湖北卷和重庆卷,2010年重庆卷都是采用这种考查方式。
【参考答案】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图文转换型,
根据有关图文拟对联,这其实还是仿写,只是加大了难度而已。
【名题精选】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微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2007年高考湖北卷)
【解题方略】2004、2005年高考试题中考查对联一般是先写好上句,要求考生对出下句,基本上属于仿写题的变种,而这道题显然加大了难度,上下联都要考生自己拟定。根据提供的特定的情景,有“编钟”,有“祥云”,我们可以从此切入,把上下联初步拟写成“编钟声声歌盛世”,“祥云朵朵迎嘉宾”;再结合湖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八艺节”的具体语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加上“云梦泽畔”和“‘八艺节’上”,这样整个对联就与“八艺节”主会场的氛围相吻合了。
【参考答案】云梦泽畔,编钟声声歌盛世;“八艺节”上,祥云朵朵迎嘉宾。
修改完善型
通过修改,使之符合对联的要求;或者根据情境要求对原有对联进行改造。
【名题精选】下面的对联表达了某所百年老校当时的办学理念,请你改写下联的画线文字,以体现当今育人理念。工对宽对均可。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为师友;
【解题方略】原对联体现了百年老校当时的办学理念,现在题目要求体现当今育人理念,可将画线部分的文字进行改造,融入现代教育思想。联中“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可以将其修改为“前人旧学今人新学精粹”,这样就体现了百年老校在继承中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原句中“汉儒经学宋儒理学”中“儒”字和“学”宇要重复,所以修改后的“前人旧学今入新学”中“人”和“学”两字也必须重复;原句“同造圣贤”,似乎有点拔高,“圣贤”几百年还造不出一个,可以改成“同育英才”之类的,这样就比较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
【参考答案】会前人旧学今人新学精粹,同育英才。调整语序型
故意将一副名联的有关内容打乱,要求学生重新组合,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对联知识。
【名题精选】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官汉阙?
下联(内容己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解题方略】这是一道调整式的对联题,它有意打乱原有对联的句序和结构,让考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题型既测试了对联的知识,又考查了语言表达“连贯”等考点。对联要求词性要相同。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词活必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而且最好能用同一小类的词相对。由上联“大江东去”可以推知“小苑西回”应为下联的第一句;由上联“浪淘尽千古英雄”‘可以推知下联的“一庭佳丽莺唤起”应调整为“莺唤起一庭佳丽”;由上联山外白云”可以推知下联的“红雨树边”应调整为“树边红雨”。对联还要求平仄要相调。即在上下联内部文字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全是平声或者全是仄声;而上联与下联互相对偶的字,则一般要求相对,亦即平仄相反,平仄对立。也就是说在相同位置上的学,上联是平声,下联就应为是仄声;反之亦然。并且特别强调仄起平收,即一副对联不论长短如何,必须做到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作结。根据这一要求,下联末旬“此问有尧天舜日”的“日”是仄声,应调整为“此间有舜日尧天”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评价鉴赏型
以一副经典对联为评价对象,让学生写一段鉴赏评价性的文字。
【名题精选】1912年3月,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他为了个人的权欲,野心不断膨胀,竟然逆历史潮流而行,勾结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复辟帝制,于1915年底,如愿地登上了“中华帝国皇帝”的宝座。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国人无比愤慨。其问,一善讽者戏撰挽联一副: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请用对联知识说出这副对联的妙处。
【解题方略】对联欣赏,简单地说就是品味对联。这种品味,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不同角度切入,除了细细品读文句之外,有时更要联系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来领悟其中的深层内涵,即所谓知人论世。如题目中的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根据上下联字数相等的原则,这一对联就不符合要求,因为上联只5个字,下联有6个字。再从对联的内部结构来看,上联的“袁世凯”是一个三字结构的人名,下联的“中华民国”则是一个四字结构的专有名词,而从提供的语境来看,是一副带有讽刺意味的挽联,也许这样是别有用意的;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上联的末字“古”是仄声,但下联的末宇“岁”不是平声,也是仄声,这也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而结合材料中的提到“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国人无比愤慨”,就可推知撰联者的匠心——上下联均以仄声收尾饱含国人的愤慨不平之意。
【参考答案】字数相等,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一致,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而此联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其巧妙之处正在于此。此联中“千古”与“万岁”可对,而“袁世凯”三字与“中华民国”四宇却不能构成对仗,这正是撰联者匠心所在,意思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再者,联语上下联均以仄声字结尾,包含着“不平”之意,这正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袁世凯所作所为愤愤不平的心态,真是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