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年的作文题都会吸引很多学生和老师的眼球。最近几年,很多省份都开始将出题的意图转移到引导学生对自我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等生存角度上来。如此一来,学生平时积累的时事素材、美词佳句就难有用武之地了,想要获得阅卷老师垂青就非得有些真情实感、体悟心得不可了。正如余秋雨所说:“写作是人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结构之间的一种存在”。比如,2011年高考,浙江省的作文题是“我的时间”,江苏省的题目是“拒绝平庸”,这体现的都是对生活、对自我存在的理性观照,也透露出命题者所站的高度。
于是,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就开始呼唤真情写作、主张灵魂在场。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更明确了写作是学习、生活的真情流露。而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的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由此笔者认为,如果一篇文章的细节能动情,那么它在文章中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如何将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得动情呢?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案例来思考。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药》
这是典型的通过动作中的细节描写来延长瞬间的方法,这一方法描写人物效果极佳。整个一个简单的交接的过程是瞬间而过的,但是鲁迅先生通过一个瞬间延长,增加动作——“抢”、“扯”、“裹”、“塞”、“抓”、“捏”、“转”,收到极佳的效果,把一个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的刽子手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
——《水浒传》
这里的两处都是细节描写,都是延长瞬间达到的效果:“引”、“挑”、“作谢”、“待”;“揸开”、“一掌”、“一拳”、“打落”,一系列的瞬间动作的延伸,把鲁提辖抱打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抓住延长细节这一角度,探究这“延长”背后作者所经营的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这空间里承载的作者浓浓的情感,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即是细节让文章更动情。
有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细节的描写表达了细腻、真实的父女之情,她这样写道:
雨越下越大,父亲用不撑伞的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肩膀,从我记事后,我和父亲就从来没有靠的那么紧过,我有点不自然,想要挣开一些,但父亲的手似乎并没有我这样的犹豫,反而搂得更紧了,雨水不停地从伞沿流淌下来,大概都落在了他那一头的肩膀……路不远,我们只走了几分钟就到了,而对我来说却像是走过了温暖而漫长的岁月。
学生将女儿享受无言的父爱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腻温暖,抓住“靠”、“挣”、“搂”、“落”等动词构建出女儿与父亲的心理空间,感悟动作延长背后的细腻情感,以此带动文章情感,更好地激发情感共鸣。
我们还可以对人物内心进行延长细节描摹,让真情流淌在我们的字里行间。
来看看这篇学生习作《纸飞机》:
…… ……
他观察琢磨了许久,斟酌着如何下手。终于他恍然大悟,欣喜地折下了第一个角,还痴痴地点着头。有人在边上已经哈哈大笑了,他却丝毫没有察觉,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那画面看起来挺有趣的,但迫于考试的临近,我们没有空去理他。虽然是这样,但旁边同学有时还会忍不住去调侃他一下,教室里因此而发出一阵阵的爆笑。
不一会儿,声音的戛然而止预示他已经折完。我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向杯子的手里凝聚。“哇哦!”真的像一架F-16战机,那么有型,机头充斥着锐利的智慧,机身反射出彩色的光芒,摆动的尾翼挥舞着充满希望的梦想,机底还有用彩色荧光笔描绘的字样“Fly”(飞翔)。
杯子露出灿烂的笑容,“它还能飞!”他兴奋地将它往上一挥。
教室里的气氛不知怎么的活跃起来了。考试的压力与烦恼也早已烟消云散了。同学们都充满了好奇,拾起它,又一次用力挥起,纸飞机再一次飞翔……
…… ……
垃圾桶里,已不成样的纸飞机安静地躺着……
有人说,那漂亮的纸飞机像遭遇了一场空难,可我们心里总觉得:遭遇空难的,仅仅是那只纸飞机吗?
这是一篇难得的真情之作,但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于是让学生对其中展现人物心理的细节进行微改,借此来凸显那个群体发自内心的呐喊。学生若有所悟,交上来的修改稿变成了这样:
…… ……
他观察琢磨了许久,斟酌着如何下手。终于他恍然大悟,欣喜地折下了第一个角,还痴痴地点着头。有人在边上已经哈哈大笑了,他却丝毫没有察觉,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尽管画面看起来挺有趣的,但迫于考试的临近,我们不得不拿起作业,刻意把注意力扭回到习题上去,飞快地写着,画着,斜着眼睛……
旁边同学时而会放慢写字速度,用余光去瞟他一眼。已有同学在一边窃窃私语,似乎还在怀疑杯子正进行的“工作”。一系列连续的折纸声在耳边响起,像有着美妙旋律的曲子一样,没有人认为那声音反感。
修改后的一个个句子,将学生长久压抑后内心的矛盾与渴望刻画得宛在眼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细节的心理描摹中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让人感动,怎么能不让人掩卷思考啊!
作文不是“作秀”,更不是让“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无病呻吟,当然也不是为了写而写,我们主张写作训练是更高层面的情商培养,是有感而发的,正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作文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的是捕捉生命存在的微小感动,思考的是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现代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这说法固然正确,但是就现下的形势来看,细节的动情在学生作文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不过,若要让文中的细节既新颖又感人,恐怕还需要学生更多地感知生活、自由写作,需要教师鼓励他们把握对青春自主表达的话语权,肯定他们与生活亲密接触后的最个性化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