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75

[ 薛惠芝 文选 ]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 薛惠芝

   一、教学内容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文,以往教学目标停留在认识阶级对立上。为了提升它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范文的意义,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于别里科夫的死,组织学生立案调查,学生扮演专案组人员的角色,以ppt形式展示主要信息。在学生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探究相关问题,深入领会文章主题,以期学生体悟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且把个人体悟通过演讲形式与同学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设计思想
   用“三线四步法”完成教学内容。三线:以问题为明线,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暗线。四步:设问——转化——回归——升华。
   四、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第一,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和培养自己较健康的人格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咱们都想拥有快乐的生活对吧,但是咱们具备快乐生活的能力吗?”(设问)
   “我想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能在这方面对你有帮助。”(转化)
   2.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之死。
   3.师生互动了解人物活动方式
   师:“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公布选题,提出要求。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遗书(别里科夫的自白)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活动(根据学生层次给与不同提示) 。
   5.布置作业:将学习报告整理成ppt
  
  第二课时
   1.展示报告: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
   首先排除摔死 ,其次排除自杀。参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累死的,心胸狭窄气死的,沙皇统治阶级的牺牲品。
   2.讨论归纳:
   (1)别里科夫的死说明了什么?
   参考观点:①别里科夫充当了沙皇统治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死说明了腐朽保守专制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②生活中“套子”无处不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到被套子套住,人应有理性,要敢于质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③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要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④人要学会适应 变化的环境,适应是快乐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2)参照主人公言行,现实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扮演了凶手或受害者?(回归)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理性控制个人行为。
   学生发言(略)
   师:“可见在别里科夫身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阶级的缺陷,更有人性的缺陷,我们要想一想怎么克服这些缺陷让自己生活得自由快乐。”
   三、布置作业(课外活动)
   别理科夫生前不快乐,以“如何让我们自己快乐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升华)
   特别要求:以“问题”为主题、联系课文。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83470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