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其开展课堂、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并对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出科学的语言运用技巧,以充满激情、直观、形象、生动、幽默含蓄和耐人寻味并具有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学习情绪
从审美角度来看,语文是培育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的一门课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其选取的文章多出于名家之手,是文质兼美的代表性作品。然而,因为一些文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较远,加之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有限,因而在审美情趣、认知水平上受到了现实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所以,若想让学生与这些文章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并给他们以美的熏陶与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意义。
例如:教学《我与地坛》、《我心归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些文章都渗透了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因而,教师在分析这些文章的时候,应全身心投入于文章中,能够将文章内容、情感融会贯通,而后通过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营造出课文中或乐观、或热烈、或激昂、或凝重、或凄清、或悲壮的情境,这样不但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于特定学习氛围中诱发老师灵感,使其妙趣横生、妙语连诛,使其对课文分析与讲解变得更透彻、生动、富有情趣。从而有利于消除学生于文章间的情感熏陶、地域、时代等隔膜,让他们受到感情,产生情感共鸣,而喜爱语文学习。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直观、形象、生动,活跃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其中生动性,要求教师在表达中极具情趣,巧妙运用成语典故,增强语言情感色彩,提高艺术感染力。而形象性,则要求在语言表达中善比拟、形容,有声有色,利用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感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善描绘,同时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深奥、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浅显化,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如身临其境、似见其人、似闻其声。如说到主要之处,重复一遍;说到愤怒之处,则情绪激昂;说到快乐之处,则面露微笑;说到悲伤之处,则声音低沉。这样,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加以情感起伏,增加了语言在形式上的生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不但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还启发了学生思维,深刻的理解知识,调动其积极探究性,使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开口表述。
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教师可以如此语言导入:从古至今,月是一个永恒主题,伴随人类脚步,关注苍生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并倾注了其爱恨情愁,寄托了其悲欢离合,展示了其人生坎坷。同样,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也有一位诗人因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迷恋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被带入学习新课的意境。
三、幽默含蓄、耐人寻味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的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含蓄即含而不露。教师应是引导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告知学生结论,不是讲解,而是暗示与渲染,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
例如,教学《亡人逸事》一文时,教师可提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然后提示学生由细节描写来感知全文,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切感情。这样将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转化为细节切入,不但直观形象,还趣味横生。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在保持课堂秩序井然而庄重严肃的前提下,教师适当地穿插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或幽默逗笑的比喻,或令人深思的典故等,使语言具有启发性。幽默含蓄的教学语言让人意味深长,启迪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生活经验及想象思维来补充与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说到 “放火烧光”的第二类人的时候,某教师对学生说:“唉!算保全自己清白了,其‘左’得十分可爱!”通过这一时空错位,由今论“古”的说法使学生大笑,唤起了学生学习热情,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实际上,成功的讲解,庄重而诙谐,严谨而机趣,使学生如饮甘露、如坐春风,体会到语言之精妙。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应完整表达,入耳入心;也不必话语惊人,满腹珠玑,但应准确凝练,值得推敲。
四、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及节奏感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与规范。其中,语言规范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准确发音,其语句应与语法修辞相符合,运用和推广普通话。而语言准确,则要求用词选字应科学无误,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不含糊其词,同时围绕主题,把握重点。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这样提问:鲁迅是如何鬼斧神工地塑造出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其悲惨遭遇,是孔乙己的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学生认真思考后,便可获得答案。这样明确了文章重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则变得容易起来。
另外,教师还须注意语言的节奏感。语言节奏即因教师内心情感而使语言出现急缓快慢的变化,同时与语言的疏密断连、强弱轻重、语调语气的抑扬刚柔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情感并不是随意而发的,也不是装腔作势,而应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绪进行灵活调节与控制,保持张弛适宜、快慢有度、轻重得当的节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多种,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语言,以便增强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22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