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84

[ 田鹤 文选 ]   

整合教材资源 激活议论文写作思维

◇ 田鹤

   人教版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说明提到: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和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除学习字词等文言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对高中生一般议论文写作有所借鉴。本单元“表达交流”模块的写作文体是议论文,其写作目标分别是“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模块在写作目标上一致,所以这两个模块应该互相渗透教学,即仔细阅读文本,挖掘古人议论艺术资源,促进学生一般性议论文写作思维能力的提高。下面以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三单元议论性散文为例,说明“表达交流”的一般议论文写作思维。
   一、立论思维指向要明晰
   教材中指出“找有针对性的角度”,正是切中议论文立论的要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论的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四篇议论散文针对性各有不同,立论的思维角度各具特点,或许给我们一些提示。《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提出“王道”主张,先否定对方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思维上重在论“辩”。《劝学》开篇点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以学习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别从学习的好处、作用、方法和态度论证,其写作思维重在规“劝”。《过秦论》一文贾谊站在汉文帝对百姓实行宽松政策的角度,借“秦之过”规劝汉文帝以秦为例,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写作思维重在劝“谏”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写作思维重在针砭时“弊”。
   综观四篇议论散文针对立论思维指向各有不同,借以启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立论思维指向要明确清晰,且论点出自现实生活某一方面,而不是学生自己凭空造出来的。
   二、论据源于自我生活
   议论文论据的要求,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观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选取什么样的论据才是典型的、新颖的和能证明观点的。同一话题的作文,选择的材料十之八九是一样的,既做不到典型,又无新颖可言,甚至离题较远。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使用论据时不知道如何选取而导致的,因此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选择使用论据的思维导向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在阐述实行“王道”时,孟子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给梁惠王灌输实施“王道”能够给梁国带来多少益处的大道理,而是从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直接具体地交代治理百姓的措施,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这就是养民,发展生产。孟子除了主张养民外,还须教民,办学校,反复地把孝悌的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让人知道孝顺,懂礼仪,这都是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例形象地阐述了“王道”政治,借此鼓励学生向经典学习,以熟悉的具体生活,形象地论述中心观点,更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再如,《劝学》选择的论据是自然界中的“物”的性质、状态等,例如第一段议论学习的意义,择取“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自然界“物”的变化比喻说明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够达到“智明则行无过矣”。第二段择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輿马”、“假輿舟”,用自然界“物”的作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三段择取“积土”与“积水”、“不急跬步”与“不积小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用五组相反的“物”的对比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专一、坚持不懈。荀子选择的论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说理通俗易懂又入木三分,贴切自然又形象生动,避免了文字的枯燥乏味和空洞之感。但是学生在选择论据时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生活发现,老师有必要借此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事物。
   总之,论据材料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古人如此,学生写作文亦是。
   三、逻辑论证心存论点
   “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之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是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摆出论点和论据后便草草收兵。对此,这四篇议论性散文在论证方法上也带给我们写作思维方面的有益启示。
   首先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各具特色。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正面阐述“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后又从反面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是整体结构上的对比。《师说》整个的论证结构是:递进提出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面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紧扣论点。因此,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可以用在整体结构上,又可以用在局部段落上,根据中心观点需要自主选择。
   其次是比喻论证。比喻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道理隐喻其中,如“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治理政事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有的先设喻后说理,如用“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比喻的本体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的以动态的事物变化设喻,如直木为轮的变化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智明而行无过也”的境界。有的以大量常见的“物”设喻,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通过阅读发现以上不同的比喻论证的形式,可以打破和扩展学生运用比喻的原有思维模式,但是不管怎样始终围绕观点来论证。
   最后是举例论证,即“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学生常用的论证方式,可是学生是讲“故事式”的解释论点,与论点无关的文字过多,原因在于学生裁剪事例的思维导向不明确。《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举例以秦的兴起、强盛、灭亡的“不施仁义”的历史过程为例,并没有顾及到历史细节,同样没有与观点无关的语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举例子的时候只叙说与论点紧密联系的语句。学生在具体论证时,做到心中有中心观点的思维意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挖掘,这一单元的写作资源就被充分整合。毋庸置疑,抓好教材阅读和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整合教材里面蕴涵的大量写作资源,进而激活议论文写作思维,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中学(235300)

整合教材资源   激活议论文写作思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