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打开知识宫门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思维能力是决定人的其他能力的先决条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越是善于思考,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研究推向更高更新的阶段。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越加受到普遍的重视。世界组织作了绝非危言耸听的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没有预见能力的人。“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永远不能站在世界的前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自教育,少年兴自教育。所以讲教育乃国之命脉所系。语文课堂不仅是让学生知识全面,基础扎实,更要让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语文课堂始终要把思维训练当做课堂永远而不懈的追求境界。
思维训练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让教育切切实实做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要始终注意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作为教师都应清楚:学困生在思维方面比较懒散,因为懒散而反应迟钝。因此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采用类似传统的击鼓传花、成语接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跟学生欣赏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后,要求学生用一个成语或一个句子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春光明媚”、“春色满园”、“春风荡漾”、“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几十个绘春赞春的妙语佳句从学生的思维里闪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光般灿烂的笑容,因为此时他们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成就。
思维训练要遵循效度性原则。所谓思维训练的效度,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训练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智力潜能的挖掘与开发,实现这一训练任务的途径就是在训练中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即时性的训练情境。提高学生可承受的训练紧张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人在智力方面都有潜力,而这种不自知的潜力在困难或紧张的场合才会得到超常发挥。《汉书·李广传》记载:汉将李广一次外出狩猎,误认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为虎,惊慌之中用力拉弓射去,箭射人石内。李广后来发现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无论再怎么拉弓,也射不进了,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乏其例,如运动员在参赛时往往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绩:棋手下棋思想高度集中,就会出奇制胜;儿童游戏时显得异常聪明;音乐家、画家在创作紧张时会产生“灵感”,这些其实都是潜力的充分发挥。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中,我们为提高训练的效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适度的紧张感,从而达到“急中生智”的效果。
思维训练要遵循深度性原则。敏捷是思维的一个表征,而深度更是另一个重要表征。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更要凸现思维的深度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同样,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所以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深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一位特级教师教《二六七号牢房》,“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学生读这些似乎很普通的句子,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这时教师就可这样设疑:“这里为什么要写这四个‘七步’,两个‘熟悉’?为什么用来回往复的句式?”学生最初只能看出是写牢房的狭小,这是自知其一;经过开导,他们明白了四个“七步”描写了牢房的狭小,是控诉法西斯囚禁革命者的罪恶;关于两个“熟悉”,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悟出了伏契克当时是被德国法西斯关押的,过去他也被关过。是被捷克的资产阶级关过。两个“熟悉”。把两个反对阶级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明白所有反动阶级都是残害革命者的,这样学生的理解就能深入了一层。
思维训练要遵循求异性原则。求异思维是一种较高品质的思维。它往往能带给我们创新与创造的灵感,带给我们另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带给我们别样与全新的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会给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能力提高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于漪老师曾说,为了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求异,因为求异思维的发达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富有创造性。于漪老师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还是这样亲自实践的。在教《变色龙》时,于老师巧妙地将奥楚米洛夫的多变形象设计为一条波浪型的线条,后以一条直线横贯波浪,人物媚上压下的千变性格跃然黑板,堪称是经典板书。不料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板书错了”。于老师就笑着请这位学生上前纠正板书错误,并陈述理由。原来学生认为,几个波峰波谷之间等距离不能准确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应该距离不等,不规则。频率越来越快。当主人公知道狗的主人时,其巴结奉承的心情达到高峰,曲线应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于老师对这位学生的修改和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也能这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只有如此的课堂,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