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的愁眉苦脸,听到的多是学生的唉声叹气。的确,现在的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同行戏说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尽管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最为突出。作文教学成了一块“鸡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但是作文又占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有效作文”的途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作文并且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呢?在实践中,我得出以下的经验,那就是处处留心积累,时时用心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了“源头活水”,下笔自然有话可说,以“我手写我心”,这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一次旅行,学生怎么还会怕写作文呢?
一、生活中留心观察,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和语文是不可分开的。而作文就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验和创新。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如鼓励学生经常走出校门,亲近自然,融人生活,关注社会,跨进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社区发生的事情、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主动地在多样化的社会大背景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见识广、感悟多。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表达能力。从而产生表达的动机和欲望。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如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学校里的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等等。学生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感受还是会很多很深的,从每次活动后学生的言论中就可看出,这些活动都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源泉。而这些效果只要学生留心就可收到。例如,一次运动会后,我班的一位不喜欢说话和写作的学生,就顺畅地写出了自己参加跳高的经过。现摘录如下:
开始,我并不在乎,慢慢地跑到跳高竿前,轻轻地一抬腿就跳过了,就像燕子飞过一样容易。同学们的加油声也让我飘飘然了:容易得很啊。然而随着竿的一次次增高,我渐渐感到了压力。一个对手和我一块冲到了一米三五。这让我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还好,对手第一次没有跳过去,机会来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冠军为班级争光。我调整好心态,暗暗使力:助跑,加速,起跳——我的奋力一跃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对手又试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随即。欢呼的同学们瞬间围住我,把我抬了起来。我顿时觉得自己真的像世界冠军,从那以后。我做什么事都是信心十足了,
这篇作文比他以前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有动作描写,有心理描写,描写细腻感人。我以此为例引导全体学生向他学习,抓住一切机会积累材料,效果颇为显著。自从这次作文受到表扬之后,这个学生就愿意写作文了。学习语文也更积极了。
这件事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丰富的宝藏,只要引导学生努力做个执着而细心的探索者,善于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就能发现可以开采的宝石。
另外,每次作文实践活动,我都是提前几天或者几周布置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寻找和收集大量相关的作文材料来使用。这样就会避免学生无米下锅的尴尬情况。
二、阅读中用心领悟,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技能
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阅读得法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l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 多多背诵,巧妙引用
背诵是高层次的阅读。对于经典名篇、哲理美文和精美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背诵。背的多了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语感,说话、写作时就会语言流畅,文通句顺。
2 常做笔记,储备各类意象
初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名人轶事,但是一到用时总是看了新的忘记旧的,或者记不起有关人物的最精彩的生活细节,导致作文中选用的事例不够典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经常读读、看看,分类编写,加深记忆,就会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积累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意象:梧桐是悲秋的象征,白杨是坚忍不拔的象征。松树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月亮是思乡、思人的代名词:雄浑的江海,奉献的雪花,细腻的秋雨。伤感的杜鹃……积累这些意象并将之引入习作中,对表达人物情感还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中,许多文人本身及其作品都能与特定的意象联系起来。苏轼、辛弃疾诗词的雄健豪放。柳永、李清照诗词的婉约缠绵,曹操、曹丕、曹植诗的苍凉雄健,王维诗的清新含蓄,高适、岑参诗的雄浑奇拔,李白诗的愤世嫉俗、浪漫不羁,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白居易诗的雅俗共赏,范仲淹词的苍凉悲壮,李煜词的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学生的习作中要能正确地应用这些意象,定会大增文采。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班就有个学生写道:
我们有大鹏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傲气
我们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气
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气
我们有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让长江水倒流的霸气
做最好的自己,让青春无悔
当白发苍苍时,看枫叶红遍万山
回想起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道的“峥嵘”岁月时
才能够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
我的一生都在拼搏,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这篇习作巧妙地引用了豪放风格的诗句,恰当地表达出青春的豪迈和自信,算得上一篇不可多得的习作了。因此,我马上把它当作范文读给学生听,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积累特定意象,备用写作。课后又鼓励这名学生积极地向报刊投稿,最终得以发表。
3 细读经典,巧借对比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作者都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的《故乡》和《孔乙己》中都巧用了对比:
少年闰土脸色滋润,身手敏捷,而中年闰土眼睛红肿,手像老树皮,神情木讷。对比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压迫的贫苦、麻木的农民形象。
孔乙己先前付钱的动作是“排出九文大钱”,表现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拿钱时的一种炫耀心理。后来被打残了,再去喝酒就变成了“摸出四文大钱”。不利索的动作刻画出孔乙己生活的凄凉和内心深处的无奈,表现出了一种落魄形象。前后动作的变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同样的例子还有《范进中举》、《变色龙》等等。
这就是纵向比较,即通过描写同一人物在
不同时期、场景的不同表现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变化等。
还有一种横向比较,即通过描写同一时期、场景下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展示各自的性格、品格特征。同是《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闰土对人恭敬、为人木讷,有些麻木。非常辛苦;杨二嫂对人总是讽刺挖苦、处心积虑,有些放纵。比较之下,也就深化了主题。
运用对比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叉易于学生学习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三、写作中有心应用。灵活运用技巧,展现自己的风采
占有大量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以使作文有所创新。
1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语言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等。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借用或化用他们的风格,使作文或重哲理思辨,或重文化色彩,赋予语言鲜活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2 留有空白,给阅读者想象的空间
我国的古代诗词就有这样的典范:“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让我们由,一枝红杏想象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莫泊桑的《项链》中,女主人公知道真相时,小说就戛然而止了,给读者留下一片等待填补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留下空白,使作品的主题耐人寻味。
3 合理想象,善于创新
文章源于现实,但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作文中还应该有合理的虚构成分。在练习写作时,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训练:看见一只唱歌的小鸟、一株刚刚破土的小芽、一棵与狂风抗争的小树:一片天边的流云……你会联想到什么;孔乙己改了行会怎样。于勒的命运如何改变,如果于勒真的发财归来时家人都会做些什么。闰土如果生于现代社会又会怎样,等等。联想和想象用得合理会使作文有所创新,让阅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江苏省二零一零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要想有所创新,就不能囿于大家都能想到的绿色环保,还应该联想到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社会等等。
4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巧妙的开头,恰当的过渡,深刻有力的结尾,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知识无限,谁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善于挖掘自己优势上的深刻内涵,并巧妙地带进习作。如果某一学科学得很好,就把自己掌握的这一学科内容引入作文。如果拥有人生的某一亮点,就将这一亮点纳入作文……将一点阐述得深刻就是好作文了。作文最重要的是有独特感悟。
再者,作文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地使用第一人称,哪一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就用哪一种人称。
当然,作文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教师若能经常引导学生留心以上细节问题,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能够快速提高的。那时,学生还能怕写作文吗?作文应该是轻松的、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