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阐释】所谓“视角”,即观察的角度。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名句正揭示出,客观事物往往有着多方面的特征,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就如同白云苍狗。异彩纷呈。同样,写作也有个视角的问题。一样的题材由于视角不同,表现的意义也迥异。因此有人说,题材并无新旧冷热之分,只是作者的视点有多寡死活之别。军事上有句术语叫做正面难攻侧面上。对于司空见惯的题材。只要善于从侧面观察思考,就能发掘出熠熠闪光的新意,演绎成别具一格的文章。所以,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变换视角就是运用求异思维。另辟蹊径,改换视点。探寻能够充分表现题材的最佳炼意谋篇角度的艺术手段。它的目的在于除旧布新,效果在于出奇制胜。其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炼意,一是谋篇。对于前者我们实践较多,因而理解不难。譬如,同样写看戏;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社戏》里刻画一群农村孩子的天真烂漫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50年代,刘绍棠在《看戏》中则描绘梅兰芳大师的杰出表演的热烈场面。赞美了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这样角度一变,主旨全新,使得两文各呈春兰秋菊的艺术美感。对于后者,我们尝试甚少,因而领悟欠深。譬如,一般人写家庭生活,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抒写遭遇的冷暖、感受的悲欢,难免平庸无奇、老生常谈。然而舒婷有篇名叫《我儿子的一家》的散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一家人的观念的差距,情感的冲突,满纸幽默诙谐,妙趣横生。这样视点一变,意境全新,令人读罢强烈震撼,拍案叫绝。
如果说,变换视角用于炼意思维比较单一,仅仅需要依靠辩证观察的能力,那么,用于谋篇就工程相对复杂,还得凭借艺术筹划的匠心。具体操作时,首先要理清材料中的对象,根据它们的特征,辨明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以服从中心的需要为前提,遵循“平中见奇、常中求险、陈中觅新”的原则,遴选其中的某个(或多个)为立足点,叙事写景,展开文脉。或者变换身份,反串角色,如鲁迅在《孔乙己》中以小伙计的见闻来展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或者运用比拟。化物为人,如张晓风在《行道树》中以一列行道树的自述来讴歌无私奉献者的高尚情操:或者避实就虚,旁敲侧击,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以侄子的眼光来透视于勒兄嫂的腌臜灵魂:或者聚焦“众眼”,见仁见智,如有人在一篇题为《幸福》的佳作中,依次以祖父、父亲、“我”的心声和行迹来诠释“幸福”的丰富内涵……不一而足。如此翻新一曲不同凡响的“杨柳枝”,必然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例文演示】
距离
叶倩
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
“嘭!”沉重的带门声夹杂着十分的不满,分明在向我抗议。孩子她爸也只能靠在床背上沉沉地叹息。纵使有千个委屈,万种理由,在这个寒夜里,我也只能压在心头,一直缄口不语。
就因为我是孩子的后妈,所以她总把我拒于情感的千里之外,使母女之间产生了一段山长水阔的距离。
渐渐地,孩子她爸的均匀鼾声在空荡的房间钟声样地回荡,我却翻来覆去始终难以入睡。隔壁房间的灯还亮着,我知道,她害怕黑暗,这是她——那个可怜而又倔强的孩子的习惯。此刻,她睡着了吗?她是否为我刚才与她的一场“战争”作“总结”?唉!我根本就不想这样,她肯定不知道我在深深地“反思”。
一缕风从窗外悄悄地溜进来,沉寂中传出几声响动。是什么声音?我打了个冷颤,不由得紧了紧被子。隐隐又是一阵阵咳嗽,细细的,好像从她那边传来的,不会是她吧?怎么回事?“咳咳……”越米愈清晰,我到底分辨出是她,孩子。你着凉了?
披衣起床,站在这扇门前,我却不知道是否该推开它,里面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门上那张纸条依然刺眼:闲人免进!屋外。一阵阵冷风把院子中的大树摇撼得簌簌作响,仿佛在提醒我,房间的主人并不欢迎我。
进去?我真没有那股勇气。回转?我又怎能这样麻木。我徘徊着……房间里的咳嗽似乎拼命地压抑着。我矛盾着的心也按捺着。5秒,10秒,15秒……再也容不得多想了,孩子的身体要紧,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我应该立即作出正确行动!
我颤栗而坚定地推开了房门,被褥的轮廓告诉我,她背向着里面,蜷缩着身子。一股股冷风直往我衣缝里灌,我不由得一阵阵哆嗦。哎!这个小丫头,这么大的人了,晚上睡觉连窗户都忘记了关,真粗心——不,也许是在向我赌气。我赶紧扣好窗门。
咦!她肩头的被子快滑落了,我又小心地帮她掖好。睡相怎么这样差呢!哦,还有枕头,斜斜的。我拽了拽,唉,上面被泪水沾湿了一大片!她刚才痛哭了……我更发现她的睫毛好像微微颤动了一下,或许。她还没有睡着,她不过是用她最可怕然而又最无助的方式抗拒我。一直以来,她在我面前都很倔强,而实际上很脆弱。在她的心目中,大概这世上只有她的生母才会关爱她!而我……我不禁两眼一酸,泪水汹涌地滚下两颊。
轻轻地带严房门,我感到完成了一个什么重大任务,心比刚才平静多了。侧窗外射进一束银色月光,更使这个夜晚显得分外静谧。
孩子,愿你做个幸福的美梦!我缓缓上床,默默念叨。
孩子。我们的距离何时为零?我殷殷期待,久久不眠。
【亮点简评】以“距离”为题的叙事性文章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几乎屡见不鲜。它们大多以“我本人”的角色切入,叙写“我”与周边人物产生的情感纠葛;或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刻画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思想矛盾。故尽管扣题严密,不离不弃,语言优美,流光溢彩,但是终究难以消除读者的“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审美疲劳。本文则独出心裁地一变视角。将“我”定位为“后妈”而不是“女儿”。以“后妈”的行踪贯穿情节的始终,以她的眼光折射母女的隔膜,让她的心理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善良温厚、忍辱负重的母亲形象。全篇构思新颖,开合自然,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给人“惊鸿一瞥”的美感。假如作者步人后尘。将自己定位为“女儿”,从“女儿”的立足点出发叙事抒情,就断然不会以此《距离》拉近读者的阅读距离,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作者的成功启示我们:有了好的题材、主题,还须有最佳的透视角、突破口,才能打造领异标新之作;反之,即使遣词造句的功夫不俗,也只能写出老生常谈之篇。所以,巧换视角,确实不失为创新的妙技之一。
【拓展训练】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许多的诱惑。游戏机中的南征北战、刀光剑影是一种诱惑,大款们的别墅小车、美味佳肴是一种诱惑,贪官们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更是一种诱惑。其实。伟人们的发明创造、建功立业又何尝不是一种诱惑……面对诱惑,各人有着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行动。请以“诱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角度自选,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独词型命题。内容涵盖宽泛,写作空间广阔。但要打造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之作,尤其需要发散思维,巧变视角。
诱惑是什么?辞书上解释为:①使用手段使人受惑而做坏事。②招引。结合题中引语所列举的现象,可以领悟到它集“罪魁”与“功臣”于一身,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它是一杯醇香的毒酒。让人品尝到甘甜却失去了生命;它是一朵绚烂的罂粟,让人享受到芳香却付出了健康:它是一个粉饰的地狱,让人观赏到华美却万劫不复;它也是一尊闪光的灯塔,招引着人们前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面对诱惑,人们有着怎样不同的心态和行动?子罕拒绝下僚的美玉,叶挺摒弃敌人的高官,铁骨铮铮,流芳千载;林彪觊觎统帅的高位,文强收受巨额的贿赂,贪得无厌,遗臭万年。另一方面,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贝利热衷于他的“下一个”球,追求永无止境,登上事业高峰,永远传为人间佳话。据此发散思维,巧换视角。便可以推演出多个侧面的立意:①诱惑是罪恶的渊薮。②树立崇高的信仰,才能抵制诱惑。③战胜诱惑需要宁静淡泊的心态。④自律是遏制诱惑魔力的法宝。⑤诱惑是成功的引擎。⑥诱惑召唤人们不断进取,增华生命的意义。同样,运用这种思维和方法,更可以探求到与众不同的精巧构思。譬如,采用第一人称,将诱惑拟人化,让它自陈心曲,申诉冤枉,表现它激励人们不断向上,发奋图强,从而赢得美好人生的不朽功勋。这样,就不但充分彰显文章的深刻主旨,而且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