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012

[ 丁春美 文选 ]   

闲,成就了文学

◇ 丁春美

   近日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禁慨叹孔子及弟子的闲情逸致:暮春时节,披着春服而咏归,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可这样的享受生活并没有影响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没有影响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孔子还跟别人学琴,听了《韶》乐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做着今天看来与学习无关的闲事。可正是这样的闲事闲情,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对才艺的赏识中有了快乐的体验,愉悦的身心让他们更好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纵观中国文学史,其实 ,古来圣贤皆喜欢做闲事,领略闲情闲趣,抒发闲愁。庄子濠梁之游,欣赏着水中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于是有了著名的鱼乐之辩。庄周梦蝶,醒来后却陷入了困惑中:究竟是庄子梦见化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子?在这些闲事闲趣中,庄子自由的灵魂飞翔起来,由此“乘物以游心”,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闲”中体会着思辨的快乐。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做起辛苦而贫穷的农民,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让他体会到自然与心灵的契合,让他从东晋时代一直活到现在。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次兰亭集会,更是群贤雅士的一次闲情集会,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之际,王羲之感悟到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短暂,身心的和谐也成就了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李白花间饮酒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都近似于无聊了,但正是这种闲情铸就一代诗仙的浪漫风骨。即使是终身忧国忧民的杜工部在看到黄四娘家春花烂漫时,也不禁舒展开眉头,挥笔写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向我们传达出他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生命的趣味。一夜浓睡仍不消残酒的李清照,慵懒地问着卷帘人海棠花的情况,可没有闲心的卷帘人却没看出“绿肥红瘦”,没有对“风疏雨骤”中海棠花怜惜。翻开厚厚的唐诗宋词,那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感悟自然、感悟亲情友情、感悟风花雪月的诗词,有多少不是诗人们做着闲事时留下的闲愁、闲情、闲趣?闲,更容易让人贴近了自然,让人思考生命的本质,让人身心和谐。可以说,闲,成就了文学。
   文学是人学,一方面属于社会大众。文以载道,在社会中“铁肩担道义”的人可以“妙手著文章”,传播道德思想,发挥着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的,可以很自我。文学是让人的灵魂自由驰骋的精神家园。古代读书人在积极参与政治治理的闲暇,或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参与治理社会的时候,“其心闲而无事”,可以暂时抛弃光宗耀祖、为相为将的世俗功利念头,在心界空灵时,作为一个人去领略自然、领略生命,享受人生的快乐。这“闲”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的选择,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精神修养,说到底,它不在于行迹,而在于精神。
   人,应承担责任,但也要享受快乐。人追求快乐是天生的,自发的,不可阻止的,特别是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其力量远远大过了要靠理智才能承担的责任。这里所说的精神的“闲”其实就是轻松、是愉悦。
   反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接受了十二年正规学校教育。拿到一篇散文,有学生就是看不懂;做一个诗歌鉴赏,有学生就能鉴赏得与原诗风马牛不相及;写篇作文,总是离不开考试失败,要么低幼化,要么无病呻吟……与此相对应,很多学生精神空虚,感情冷漠,缺乏责任心,不懂得体谅别人,生活无聊,沉溺于网络、游戏……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精神生活,文学素养却越来越糟糕?恐怕与现代人、现代教育少了一份“闲”有关。我们拼命往前赶,生怕落后于时代。我们大部分时候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会做题目,考试得高分,从而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所有的“好”,我们不自觉地将精神层面的内容略去,只留物质层面的内容,结果这“好”字就变得那么可望不可即。因为物质的东西是可变的,永无止境的,不能长久地给人愉悦。学习不该只是掌握知识,还应有精神的愉悦和丰盈。不给人精神愉悦的学习永远是不可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这种现状自然需要方方面面的长期努力,那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能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尽量给学生一些闲暇,营造一点闲情闲趣,让学生明白学习还可以是另一种状态。
   要给学生闲暇,老师必须首先让自己“闲”下来。老师要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足够的等待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任何一种快速高效都是对教育的伤害。有了这种教育理念,老师才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不为分数而忧心忡忡。关注的不是种种考核评比,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是一篇篇有生命张力的文章,明确自己的目的是要教书育人,不仅仅是考试获得高分。在如今这个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这很需要老师的坚守。但只有这样,语文老师才可能悠然自得,有闲情雅致,才可能热情洋溢,个性张扬。
   同时,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认识疏导。学生面临着高考,紧张、压力似乎成了生活的基调,急功近利甚至也成了许多学生的毛病。因此老师要在语文课上尽量给学生一点闲的心境,使之纯粹一点地去阅读、去感受、去鉴赏,不与考试挂钩,让学生在具体文学语境中习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半亩方塘一鉴开”。那半亩方塘就是人的心田,方塘中要有天光云影,内心生活要充盈丰满,就必须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不断地有生活感悟。如果心太忙,外界的喧闹、生活的烦恼填满了心间,不给领悟留下空间,不空所以不灵,自然的、文学的、生活的美好就无法进入心间。缺乏了领悟的心灵必然岑静、烦闷、枯燥。语文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但如果学生内心不“闲”,不能自己去领悟,老师越是心急火燎地讲,分析得越是细致,学生语感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小,对语言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小。就如同山珍海味,一旦经过别人嚼过就再也不是美味了。与其老师费力费神地讲解,不如将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一点闲暇去阅读领悟。如果学生能长期的“忙里偷闲”,提高心灵的敏感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哪样不能触发内心的感受?人们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融合争斗哪样不能引起他的思考?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再是无米之炊,当然不会面目可憎了。
   闲,成就了文学,而文学成就了人的精神家园。古人用“闲”来安顿自己,养成自己的气性修养,显示了艺术的本真,造就了浩瀚的传统文化,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个物质、技术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闲下来,听听内心的呼唤,因为人不是物,真正决定生命质量的是内心精神生活,不要让自己在奔跑中丢失精神家园,不要成为守着丰富遗产的穷光蛋!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226600)

闲,成就了文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