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因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特点。单就词来说,有很多虽与现代汉语的词同形,但其意义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在学习这类成语时,稍不注意,就会错误地理解。下面略举几例,仅供参考。
例1 汤
“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中的“汤”,是指烧沸的开水;现代汉语的“汤”,是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如按今天的常用义,把“金汤”释为“金黄色的汁水”,解释的含义就有误了。
例2 涕
“感激涕零”“破涕为笑”中的“涕”,指眼泪;而现代汉语则指“鼻涕”。
例3 走
“不胫而走”“走马观花”“远走高飞”中的“走”,是“快跑”的意思。与今天的“走路”“行走”的意思有一定的区别。“落荒而走”“走投无路”中的“走”,则是“逃跑”的意思,这与今天的常用义大相径庭。
例4 长
“身无长物”“别无长物”中的“长”,是多余的意思。“长物”即“多余的东西”。现代汉语中此义已经不用。若按今义把“长物”释为“长长的物件”,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另外,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已都知道,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居多。所以在解释某些成语时,万不可把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如:
例5 走狗
“飞鹰走狗”中的“走狗”,是“走”与“狗”两个词。意为“驱狗出猎”。现代汉语中“走狗”却是一个词,常用义为“受坏人豢养而供其驱使并作恶的人”。
例6 身体
“身体力行”中的“身体”,在古汉语中是“身”和“体”两个词。“身”是“亲身”,“体”是“体验”,意思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一个词,指人的躯体。
从以上六例的探究可知,解释带有古汉语成分的成语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假如用了,一解就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释而不错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面对一些陌生的很有可能带有古汉语成分的成语时,要反复思考,细细分辨,最好多请教老师,勤查字典词典,把成语中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词义真正搞懂弄通。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26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