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许多老师的看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虚伪、自私、贪婪、吝啬、冷酷无情,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这种看法自然有其强硬的理由,否则也不会至今还能成为评价的主流。
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禁绝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在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我们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不刊之论。重新审视这篇经典小说,我们发现,上面那个众口一声的评价似乎有失公允。
如何理解菲利普夫妇这对角色呢?如果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看,我们常常把道德问题视为个人修养问题,习惯于追究个人的道德责任,嘲笑公开表现狭义自私倾向的个人。惯有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经历一场类似批斗会之类的课程分析,这好像没有太多必要。以下从作品的情节片断剖析和情景问题设置来替菲利普夫妇说句公道话。
一、情节片断剖析
我小时侯,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这是小说开头对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状况的描写。有着艰难家境的菲利普一家,在辛苦工作的周末,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散步,怎么能说是爱慕虚荣,怎么能说是“想法摆着点所谓‘上流人’的一套虚假的空架子” (张志公语)呢?穷人难道就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吗?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这是菲利普夫妇打发于勒去美洲的原因。好吃懒做的于勒在将要拖垮整个家庭的时候被家人送到美洲,让他接受生活的磨炼,学会自力更生。如若不然,怎样对待这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生活状况要继续恶化吗?女儿要不要出嫁?儿子要不要读书……这分明是菲利普夫妇在万般焦急之中作出的无奈选择,怎能说是“冷酷无情”呢?况且,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商船,也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当时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而且于勒到美洲也确实“赚了点钱”,虽说再度穷困潦倒,但他毕竟学会了自食其力,这不也正好证明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是明智的吗?此外,于勒为什么能够在“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夫妇真的自私,冷酷无情,会允许他这样做吗?说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遗产,而且是“大大占用”!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我发了财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这是家人收到“赚了点钱”的于勒的书信后的反应。仅仅是两封来信,还没有见到钱,尽管于勒承诺“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也暂时不过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可是,家人却“深切感动”,认为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不正是菲利普夫妇为弟弟能够自立并有良心发现的转变而感到高兴与欣慰吗?穷苦的菲利普夫妇在生活的困境之中听到了“福音”,看到了希望,以至于“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好让这“福音书”支撑着他们坚忍地生活下去,这难道不是在情理之中吗?至于“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可不可以理解为菲利普夫妇是想让别人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呢?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这是期盼于勒回来时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对于一个生活拮据、地位低下的普通小职员家庭,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望也应该无可厚非吧?如果据此就说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我看也有点太冤了。毕竟,这还只是“计划”而已,并未付诸行动。再说,如果菲利普夫妇真的既“自私”又“贪婪”,恐怕他们要千方百计地去占用于勒的财产,怎么倒让于勒“大大占用”他们的财产呢?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的两个镜头。一向生活拮据的一家人趁二姐结婚的东风去“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游玩一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而菲利普做为丈夫和父亲,为了使家人玩得开心主动提出买往常舍不得吃的零食以助兴,实乃人之常情,又谈何爱慕虚荣?而菲利普夫人作为这个贫困家庭的主妇,平时习惯了节俭,“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面对这奢侈的开销,当然不甚乐意,更别提儿子白送的“10个铜子的小费”了!所以,她的举动不也在情理之中吗?更何况当时女婿在场,如果真的认下穷困潦倒的于勒,使之再度成为家庭的重负,导致生活更加穷困,甚至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那又岂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次遇见他。
菲利普从船长那里不仅得知那个年老水手是自己的弟弟,而且还得知于勒“因为欠了他们的钱”心中有愧,“不愿回到他们身边”,他们又何必去打扰于勒目前尚算平静的生活呢?返航时改乘别的船,“以免再次遇见他”,不正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在维护于勒做人的尊严吗?怎么能说他们“自私”、“冷酷无情”呢?
二、情景问题设置
1.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课文中的交代似乎很清楚:(1)于勒曾经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才使得菲普全家生活拮据不堪、无力自拔;(2)如果认下穷苦潦倒的于勒,不仅使生活更加贫困,而且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会不会因此失败呢?“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这应该是做父母的首要考虑的问题了;(3)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他们曾经给那么多的人(包括女婿)看过于勒的来信,这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打碎它,让别人来耻笑和鄙视自己,肯定不行。很明显,这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利害取舍,而避害就利是人们在利益取舍中最常见的选择,菲利普夫妇也不例外。
2.从于勒的立场看,家近在咫尺,他为什么不回家?关于这一点,课文中没有直接交代,但可以揣测得出——不是不想,是没脸回来。第一、曾经欠哥哥钱,没法还清,没脸回家。第二、曾经在哥嫂面前夸口发财,现在破产,没脸回。第三、现在贫苦潦倒回去会成为哥哥的负担,没脸回。我们看得出,于勒是与“我”的父母截然不同的人。他不像他们那样懂得金钱的重要,因而也不算计。只因他不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一尽。他的哥嫂为他拖累,把他“送上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他到了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并表达对哥嫂的怀念。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了一份信。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是很有用心的:他以为哥嫂仍然关心他,不愿哥嫂担心自己;他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家乡,和哥嫂“一起快活的过日子”。在此之后,他穷苦潦倒,虽然家近在咫尺,却不回来。而他的不算计,又恰恰成为他悲剧命运的根源---他毕竟生活在物质的金钱的社会里,无法逃脱。这一点与“我”的父母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于勒虽然出场不多,但人物鲜明,他是个经济生活的失败者,但似乎并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实际上,于勒很像是天平上的一个砝码,在称量着被社会化后人际关系的炎凉。
3.是不是只有在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等人生存的社会形态下才需要面对利益和金钱的取舍呢?我们会不会也将面临这样类似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菲利普夫妇和于勒面临的利益取舍和权衡,在我们生活中同样存在,同样需要我们去面对。走进社会之后,人和人之间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关系,同时也有这样和那样的利益关系。只要我们不愿穷下去而想富起来、不愿失败而想成功,那么外部的世界,其中也包括人,便不能不与我们构成物质的和金钱的关系。这时候,难免就会在取舍中暴露出面对物质的、经济的现实时所难以避免的人性的弱点。对待诸如金钱利益之类的问题,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学会不鄙视、不逃开、不盲目,要正视它,并且尽可能客观地处理它。
总之,笔者认为,在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沿用传统的带着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评价菲利普夫妇是不恰当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7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