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47

[ 张军 文选 ]   

“四段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探

◇ 张军

   相对而言,现在学生的阅读面狭窄,语感差,理解分析能力不高,因此,许多教师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新教材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阅读教学模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终极目的,否则不值得提倡。我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归结为:激发兴趣+把握整体+强化练习+多读多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作为一种巨大的的内驱力,对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教学涉及三个要素:教师、课文、学生。阅读过程是一个系统,三个要素的简单相加不等于系统,只有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他们才能组成系统。其中,对学生这一要素能否好好地把握,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借助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引发学生的联想;2.教师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3.让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迭宕起伏。4.让师生的交流方式更民主化,使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交流。
   二、把握整体
   张志公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逐段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突出的用法和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这是他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著名主张,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过程。也有人把这种阅读过程叫做“环星结构”。
   1.整体:胸有全局,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标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中,第一点就提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能力”训练。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整体把握,反对生硬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钱梦龙教学《驿路梨花》时,开篇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接着归纳出学生的共识:“这篇课文写得很好,好在引人入胜。”再引导学生分析出:“误会迭起”是文章引人入胜最主要的原因。钱梦龙老师说:“这样设计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从整体出发,分析文章。”
   2.局部:体会文章语言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整体把握课文是从语言文字的感知到对思想内容的领会,那么,研究思想内容的表达,则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的分析。学生学完前一个过程,只能说为后一个过程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好后一个过程,真正把语言学到手,并从中获得对思想内容的深切体会,力求达到语言分析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学生阅读理解《故乡》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如果教师单纯地告诉学生:这些加点词把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描绘得十分具体,学生依然不能明确语言如何表情达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达到对句子含义的分析。(1)提问:作者描写了闰土外貌的几个部位?这几个部位有何特点?(2)明确文中重要字词的意义,并要求重读这些词语;(3)闭上眼睛想象中年闰土的形象,注意与少年闰土进行比较,初步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生动再现人物;(4)比照少年闰土,明确这段话的含义和修饰语的作用。最后再明确:作者通过塑造中年闰土的形象,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样理解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部位、特点、重点词词义、重音,并传授理解的步骤和方法(想象中年闰土),环环相扣,让学生真正掌握言语如何表意。除传授句子的表意功能外,也传授了理解方法,获得了由篇及类的效果,一举两得,达到语言分析的较高境界。
   3.整体:再一次通篇领略。把文章分成一个个部分以后,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具体化和深刻化,教师还要分析各块之间的联系,综合起来,让学生进行通篇的领略,再次获得完全深入的理解并学会实际运用。
   三、强化练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固然重要,但练习的强化是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
   1.加强阅读过程中“语言转化”的能力训练。在考试中,一般会出现三种语言:一是命题者的语言,即题干;二是选文作者的语言;三是考生的语言,即考生的答案。有时要求考生用文字来表达,如简答题、填空题等,答题过程要求考生根据第一种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然后用第三种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为此,我们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要学会把文章中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的语言。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响晴”、“唤醒”等,这些词语应当怎样理解?(2)学会把文章中具体的内容,即“第二语言”变为概括的“第三语言”,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全文的故事情节可用“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进行概括;(3)学会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信息变为通俗明晰的“第三语言”。如《海燕》中的“海燕”、“企鹅”等都有其象征意义,学生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象征意义通俗明晰地表述出来。
   2.加强根据语言环境进行理解的能力训练。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几乎每题都要依赖于语境,不论是读音、词类、词义,还是句子的含义都是如此。某市中考有一题目:“还有各种花的香”,判断加点词的词性,很多考生把“香”看成形容词。考生若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难判断出“香”是个名词。
   3.加强学生疏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阅读材料,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文章中抓住最能体现文章思想信息的句子,并以此作为理解、把握文章的契机。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章开头并没有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送去主义”,最后才慢慢引出“拿来主义”以及如何“来拿”。如果教师能这样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牛鼻子”,从而为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四、多读多听
   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一位初中语文教研员说过:“各个层次的考试,应使读得多而且善于读书的学生发挥其优势。”这是一种远见卓识。根据调查,凡是中考语文成绩高的考生,在回答“语文为什么考得好”时,几乎全都回答:“课外书籍读的多。”从命题者的初衷和考生的体会,我们不难悟出这样的道理:指导学生多读多听,多积累第一手素材,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的阅读是没有止境的,阅读关键在于平时的有效积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并指导学生努力做到多读多听,并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的阅读量约在6500字左右,如果学生阅读的速度太慢,就会影响答题的速度,降低答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221400)

“四段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