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736

[ 李存竺 文选 ]   

旧曲新词: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拓展应用

◇ 李存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之久远的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感。古诗文是多彩的作文素材库,学生若能将它们移植到写作中,定能使作文文采斐然。加强学生古典诗词的拓展与应用,还能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巧妙地拓展应用古诗文呢?
   一、引用经典,文采飞扬
   在文章开始引用经典,可以使起点高远。文章开头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开头:“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徐霞客名言,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于娓娓道来中切入正题,而且给全文定下了诗意的审美基调,可谓引人入胜,令人赞叹。
   也可以插文中,使作文诗意盎然。写作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于漪《往事依依》)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描绘了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的自然特征,表现出读书对作者的影响,即抒发了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于漪老师丰富的阅读积累。
   还可以用有哲理的诗文充当论据,支撑观点。议论文引用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支撑中心论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郭安凤《多一些宽容》)文段所引用的林则徐的自题联,从个人胸襟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充分论证“多一些宽容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另外,将经典诗文置于结尾处,可以到达深化主题的作用。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深化文章的主题,自然贴切,可以获得水到渠成,水乳交融的效果。如:“‘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如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李广田《花潮》)结尾引用龚自珍名言,表现了作者对海棠花胜景的逐步加深的感受,并提升审美愉悦的完整过程。
   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二、仿写诗文,妙趣横生
   诗歌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语文的应用范围,加强语文的应用性,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语文”的观念。如何拓展与应用,以使诗词名句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仿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格式上仿照现成的或者已为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本体),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诗词句段(仿体)。鲁迅曾仿拟《黄鹤楼》诗:“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仿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首先,可以仿语句。仿照已有的句式、语气、修辞等,临时创作新的结构相同的句子或段落。例如,正可谓“起座而喧哗者,一家欢也;喜上眉梢,欣欣然其间者,老妈笑也。”作者巧妙地仿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太守醉”的语句,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家庭温馨图”。
   其次也可以仿诗文。依据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原作的内容,重新谋篇立意,创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古诗古词古文,都可仿拟。繁重的学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于是,有学生写道:“是昨亦考,今亦考,明日复亦考,然则何时能乐耶?其必曰:考试自得其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美文的仿拟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三、创新运用,美不胜收
   对古典诗词进行创造性再运用,王国维可谓成功者。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凤栖梧》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词作者要表达的无非是缠绵情思或高洁志行。然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将三句话分别从原词中提取,结合自身感受构成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组合。这可算是古典诗词创造性再运用的典范,令人击掌叫绝。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组合,使诗词的生命之光照射得更远。
   让古典诗词之花在新词中绽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是学生的几篇的写作品:
   虞美人·初三
   老师拖堂何时了,作业知多少?近来老师常发疯,作业如山写到月当空。近视眼镜应犹在,只是度数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江水东流无止休。(《哦,初三》)
  如梦令·劝学
   尝记考试结束,惶惶不敢归宿,错题多无数,伤心绝望无助,痛苦,痛苦,都是懒惰所误。(《珍惜所拥有的青春》)
  山坡羊·死人调惹祸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呜里哇啦乱如麻。男生听了切齿,女生听了咬牙。眼见得吹错了这题,吹差了那道,只吹得满纸红叉叉。(《都是“死人调”惹的祸》)
  水调歌头·快乐几时有
   快乐几时有,掷笔问青天,不知灌篮高手,何时能相见。我欲弃学而逃,又恐老爸翻脸,心惊胆亦寒。书包太沉重,何似在童年?
   上面这些学生所填古诗词,虽然含有戏谑成分,但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心智,充实精神生活,培养审美能力还是其积极意义的。
   一曲新词花一朵。一曲新词就是一朵真情之花,一朵智慧之花,一朵运用之花,一朵创新之花,一朵文学之花。在现代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冲击下,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璀璨的古典诗词经典美文不屑一顾抑或知之甚少。若要求他们即兴背一首古诗,还可以背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是题目已经忘了。因此,教师应促使学生将古典诗词经典美文之花根植于运用、仿写、创新的土壤中,开放在日常生活中、作文本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沟镇中学(225235)

旧曲新词: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拓展应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