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必须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使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必须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习就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传统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丢失了。在当今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谁也无法完全记住不断更新的知识,只有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才更有意义。因此,必须转变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诸多学习方式中,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著名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活动成了学生的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不存在快乐的教育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愉快情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事情。
二、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培养学习习惯
1.教育学生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大概了解,在听课过程中,不免有生硬接受的感觉,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会很低。
2.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并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倾听。同时,要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在课堂上做笔记不但可以筛选课堂上重要的学习信息,还是促进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育学生养成课后总结归纳的习惯。每节课的知识是发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学生如能把分散在各课中的知识点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运用起来就会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4.教育学生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按时认真地完成,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要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找出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当然,作为老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程度、兴趣来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易于完成,学生的积极性会特别高,也容易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5.培养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学记》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一样,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才能酿造知识精华。作为老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多问,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提倡要有怀疑的精神。老师应要求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获得更多知识。
6.教育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什么书也没读过,那么他的学习会越来越糟,最后变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学生在阅读后无论是在智慧、思想、情操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因此,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养成他们广泛阅读的习惯。
7.教育学生养成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阅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网络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查阅资料好处很多。老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利用好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老师自己应给学生做好示范。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只要学生从小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终身学习将是迎接未来挑战的必备钥匙之一,要想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341400)